桡动脉直接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桡动脉直接穿刺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40例急慢性肾衰非造瘘患者行桡动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传统常规穿刺的基础上,对穿刺点的选择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桡动脉直接穿刺1次成功率达95%,与传统常规穿刺法相比,穿刺成功率提高18%,而且穿刺部位保护良好,无发生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桡动脉直接穿刺法操作简单,能迅速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且创伤小、易止血,病人易于接受。只要操作得当,护理到位,可作为中短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也可在长期血液透析中应用。
  关键词 桡动脉 直接穿刺 血液透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3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540例桡动脉直接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男297例,女243例;年龄14~88岁,平均47.6岁。其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有108例,透析次数3~21次,平均13.2次,平均每次透析穿刺次数约1.06次;慢性肾功能衰竭315例,透析次数2~650次,平均30.9次,平均每次透析穿刺次数约1.05次;其他灌流、置换117例,治疗次数1~4次,平均1.6次,平均每次治疗穿刺次数约1.16次。以上透析治疗的血流量均达150~280ml/分钟。现有57例仍然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
  方法:要了解桡动脉在解剖学上的位置、走向及周围组织结构情况。定位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0cm,再向掌的方向下移0.5cm,用中、示指摸触感觉到较为强烈的搏动,此时即可以确定该点为进针点。穿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放松稍微外展,穿刺部位进针点,下垫小布卷,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消毒铺巾,先用16号透析穿刺针连接透析管道的动脉端,或连接一次性5ml注射器。操作者用上述定位方法左示指摸清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稍稳住,左拇指压住患者腕部并拉紧皮肤,穿刺角度30°~40°,当穿刺针进入皮下时,开放穿刺针止血夹,针尖抵达桡动脉表面用略带冲击的力量将针尖刺入桡动脉内,常有突破坚韧组织的落空感,且有鲜红血液流出,并可见血液搏动,表示穿刺成功,穿刺针已进入桡动脉血管内,此时,将针再进入血管内0.5cm左右,即可固定穿刺针。透析结束时,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再用无菌纱布卷成似中示指大小的纱布球,快速压迫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20~30分钟,压力中等,一般接近触骨感,并用胶布稍加压固定1~2小时。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穿刺成功率可达95%,与文献报道的传统穿刺法1次成功率为77%比较,提高了18%。本组病例中穿刺部位保护良好,未发现因穿刺或穿刺不当引起的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
  
  护理体会
  充分做好穿刺前的准备,保证操作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交谈,说明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更好配合治疗。穿刺时要摸清血管的位置、走向,准确选择穿刺部位。可不使用局麻者,尽量不选用局麻,以免因局麻引起局部肿胀,增加穿刺的困难。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确保穿刺成功。要做到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摸清血管的走向,确定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先穿刺进针至皮下,然后沿血管壁进入血管,见有冲击力的回血和搏动后固定针翼。刚开始血液透析时血流量欠佳,大多是血管痉挛所致,只要穿刺到位,血流量会逐渐改善[1]。本组206例较为紧张的患者,开始透析时血流量80~100ml/分,0.5~1小时后,病人情绪逐渐稳定,血流量可达150~200ml/分。
  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操作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初期,桡动脉穿刺点的位置要固定。肥胖者前臂宽厚,进针深度要调整稍深。老年及瘦弱型患者,由于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桡动脉直接穿刺进针时,不但要绷紧皮肤,而且进针的角度不可过大,见到回血立即固定穿刺针柄,防止滑脱。对急性肾衰、药物中毒和烦躁不安的患者,穿刺前给予适当的镇静剂,穿刺点应予局麻,这既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可较有效的预防血管痉挛,改善透析时的血流量。此类病人穿刺成功后进行透析时,一定要有专人看护,以免透析过程中,病人出现烦躁,穿刺针脱出。本组有20例较为烦躁的患者,给予适量的镇静剂和局部麻醉后,再行桡动脉直接穿刺,均获得一次成功。
  做好穿刺部位的保护,严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桡动脉穿刺创造良好的条件。①要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及周围若有皮肤感染,不要在该处穿刺进针,以免该处皮肤感染扩散,细菌进入血管内和加重瘢痕反应,给以后的穿刺增加困难。此外,不可在一处反复穿刺,以免损伤动脉内膜,引起动脉内膜炎或动脉血栓形成。②透析完毕后拔出桡动脉穿刺针时,要做好穿刺点的压迫和观察,防止穿刺点出血、血肿、动脉瘤形成和减少瘢痕的发生。穿刺针拔出后,要用自制无菌纱布球对准穿刺针眼,然后用手指压迫20~30分钟,再用胶布环形固定,持续按压1~2小时,透析结束24小时后,可用温水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3~4小时/日,以减少瘢痕形成和提高穿刺成功率[2]。③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及时发现和处理穿刺部位的并发症。穿刺部位保护的好坏,关系到后面穿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要反复指导,透析完毕拔出桡动脉穿刺针后,要按规定对针眼按压,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因按压时感到穿刺点疼痛,而放松了按压的力量或按压不对点以及时间过短,而造成皮下渗血、肿胀、硬结,甚至形成动脉瘤,影响往后的穿刺。另外,穿刺部位要注意保持清洁,防止感染。解除穿刺点压迫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和血肿,如有出血要用手压迫,及时找医护人员处理;如有血肿,当天可以冷敷,次日可用温水或75%酒精清洁消毒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然后用喜疗妥软膏,每天2次沿桡动脉走向涂抹或按摩。这既可防止桡动脉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皮下硬结和炎症反应,又能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有利于下次穿刺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29.
  2 汤维波,詹学哲,屈艳萍.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行桡动脉直接穿刺的探讨.黑龙江医学,2001,12(19):938.
其他文献
设X1,X2,…是标准化的平稳正态序列,Mn=maxISiSnXi,mn=minXiISiSn,Pn=EX1Xn+1 Rn=Mn-mn,Sn=n∑i=1Xi,在Pn和(Pnlogn)^-1都单调趋于0的条件下,得到Mn和mn的联合极限分布,同时也得到Rn
摘 要 目的:观察LEEP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LEEP刀宫颈环切治疗并跟踪观察。结果:连续观察3个月,治愈106例(96.3%)有效4例(3.6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LEEP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并可保留完整,取连续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值得临床推广。  關键词 leep刀 慢性宫颈炎 疗效  doi:10.396
本文利用解析的方法讨论了函数Ф(α2(n))及其推广形式的均值问题,得到了几个有规律的结果,其中Ф(n)是Euler函数,α2(n)是F.Smarandache提出的平方根序列.
女孩子怎么称呼跟自己关系亲密的女友?或许你会说称“姐们儿”,要不然就叫“死党”。而最新的说法有些“文绉绉”的味道,这就是“闺蜜”。“闺蜜”一词近来频频出现在各类报刊和
摘 要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76例胎儿窘迫的相关因素。结果:脐带因素占31.52%,羊水因素占22.46%,胎盘因素占18.48%,母体因素占8.34%,产力因素占7.25%,胎儿因素占6.52%,原因不明占5.43%。分娩方式与窒息的发生率的關系,以臀位助产发生率最高,约73.68%。结论:胎儿窘迫受多种因素影响,及时
给出一种通过有向图可达矩阵求取强分图和单向分图的方法.此方法回避了结点的次序问题.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9.107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20%~50%,多发性子宫肌瘤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留子宫的手术[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晚育,并且更加重视子宫的生理功能以及身体的完整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年轻未生育的女性和
目的:探讨肾囊肿穿刺置管硬化临床疗效与护理经验。方法:对2004~2007年收治的72例肾脏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置管硬化治疗。结果:患者1次穿刺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归中医“中风”、“大厥”、“薄厥”等范畴,属内科急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治疗方面多以滋阴潜阳、镇肝熄风、豁痰开窍为主要法则。笔者通过近年来临床实践效法应用,但疗效不佳,而运用通腑泄浊法治疗则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具体诊治体会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2岁,农民。患者下午在田间劳动时突然发病,初感右侧肢体活动不
目的:建立薏苡非种仁部位中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方法:利用正交设计优化薏苡多糖的提取工艺,用Sevag法和三氯乙酸法脱蛋白.结果:正交设计优选薏苡多糖的提取工艺为12倍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