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尸山血河中品尝胜利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355年,朱元璋迫切地感受到在滁州这个小县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他的眼睛转向了集庆(南京)。第二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穷人朱元璋终于摆脱了凤阳,摆脱了濠州,摆脱了滁州,来到了富裕的南京,但真正的事业才刚开始,继续努力!
  不好惹的邻居
  朱元璋占据了应天,对他来说是件好事,但从历史大势上看,他的形势并不乐观,自古占据北方即有天时地利,中国地势由北向南,由南方起兵进攻北方最后获得胜利,少有先例。
  可是朱元璋此时占据应天,却是占了个大便宜。
  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朱元璋的邻居们,住在他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而住东南方平江(苏州)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
  表面上看,朱元璋的邻居们个个都比他强,家大业大,朱元璋被他们围在中间,就好像是到外地打工的民工,寄人篱下,而这些邻居们虽然并不喜欢朱元璋,但也正是因为他过于弱小,谁也没把他看在眼里,自己打来打去,没空搭理他。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北面的邻居是刘福通,这个是兄弟单位的部队。帮助朱元璋挡住了元朝军队的进攻。元朝的统治者倒是很重视朱元璋,可是打不着。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能打的不想打,想打的不能打。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对他而言,元朝虽然是他苦大仇深的报复对象,但还不到时候,他先要料理他的两个邻居。对他而言,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他的两个邻居,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但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张士诚起兵后,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祐为纪年。
  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
  对他,朱元璋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他的过于宽大和毫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真正的枭雄陈友谅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这个人就是鱼民出身的陈友谅,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丞相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当有一天倪文俊出事后,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友善地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让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兵变内幕和盘托出。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他什么也不是。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进攻,还是被人挟持的,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可惜,他的希望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卫士们洗干了前任老板的血迹,布置好大殿。6月16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在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看来只有朱元璋了
  在朱元璋攻占应天后,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感觉到了这个对手的潜力。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人,谁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的心里很清楚。虽然朱元璋还很弱小,但绝不能小看他。但是陈友谅当时并未掌控天完国的政权,所以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年六月,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和张士诚谈判,并写信给张士诚,大致内容是:我是贫苦农民,你是私盐贩子,大家都是苦人啊,干嘛非要打我呢,咱们两家和平相处吧,时不时去串个门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他已经和徐寿辉开战,两线作战非常不利于他,可张士诚也不是等闲之辈,看出了朱元璋的计谋,他回信给朱元璋,大意是:你是从哪里来的就滚回哪里去,我已经和徐寿辉约好,非灭了你不可。
  谈不拢,那就打吧。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朱元璋击败了张士诚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徐寿辉身上,但他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那个虚有其表的徐寿辉,而是他背后那巨大阴影——陈友谅。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陈友谅的愤怒
  无论怎么躲避,决战这一天终究会到来,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共识。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陈友谅已经完全控制了天完国,他的兵比朱元璋多,训练水平也比朱元璋的士兵高,更要命的是,他的长处正是朱元璋的短处——水军。
  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和江西,也就是说,他占据了长江上游,而朱元璋占据的应天是下游,必须要仰首而战,由于他们正好在一条水路上,水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战争方式。朱元璋一再避免决战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虽然朱元璋不懂物理,但他也知道拿渔船去和战船决战于水上,无异于自杀。
  恰在此时,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决战提前爆发了。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11月,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陈友谅大为吃惊,准备安排部队夺回,但事情泄漏,朱元璋有了准备,命令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并俘获了三千人。常遇春竟敢不经过请示,连夜将三千人全部活埋了!
  陈友谅真的愤怒了,他终于动手了,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了,打到应天,把朱元璋赶回去种田!
  当然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次常遇春是真的把狼招来了。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他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这些战船大都有三层楼高,各种火炮齐备,用这样的船来与朱元璋的渔船打仗是不用攻击的,只要用撞就可以了。
  陈友谅在攻击前通知了张士诚,让他夹攻朱元璋,然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命令他的无敌舰队向应天出发。
  当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率领大军攻击时,陈友谅的舰队已经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速度之快,让朱元璋咋舌,而应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现在就孤零零地屹立在陈友谅的10万大军面前,由于没有想到陈的汉军攻击如此迅速,城内只有3000士兵,由花云任统帅,陈友谅在攻击太平的战役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舰队的可怕实力。
  他并没有让士兵去攻城,只是让士兵将船只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用短梯从容地爬上了城头,一举歼灭了3000守军。
  天下已经在我手里!太平被攻破了,应天就像一个赤裸的孩子,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现在他的目标只有朱元璋,仅有一万水军,看似不堪一击的朱元璋。
  就在这里决战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朱元璋失望地看着这些人,他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了逃跑的车辆,随时准备投靠新的老板,然后在他摔跤倒地的时候再踩上一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从来都是这些人的特长。
  此时,他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正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如果我们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我虽力薄,也能拼命!要走你们走,我绝不走!”
  “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他的声音如狂风暴雨,扫荡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刘基的话给了朱元璋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我本一无所有,经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走到今天,难道就不能放手一搏吗!
  他站了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
  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地吐出了
  四个字:此地决战!
  在确定了战略方向后,他召集
  谋士谈论如何对敌。
  有谋士说,应该先攻下太平,然后以太平为屏障与陈友谅决战。又有谋士说,应趁陈友谅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与他决战,击敌半渡,可收全功。
  朱元璋再度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这种天分将在今后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帮助他,他采纳了刘基的意见。先攻太平是不行的,因为太平城坚固,不能保证一定能攻下来,即使攻下来后,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守住,陈友谅就会一鼓作气攻克太平继而攻击应天,而那时主力部队已经极为疲劳,根本守不住应天。主动出击决战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舍弃坚城不守,贸然出击,一旦未能与敌军进行决战或是战败,整个战局就会陷入被动。最后,他用手指向了应天城外的龙湾:“就是这里了”。
  两面间谍帮了大忙
  朱元璋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自己的水军不如陈友谅,他决定把陈友谅诱上岸来,引他进入预定地点,设伏打他。他分析了陈友谅水军的进攻方向,认为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经过长江,进入秦淮河并直抵南京城墙之下,在这条水路上,战船唯一的阻碍是长江到南京西城墙的三叉江上的一座木制桥,这座桥的名字叫江东桥。如果陈友谅走这条路,朱元璋的军队将直接面对汉军的可怕舰队,所以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路。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朱元璋召集了他的高级将领们,这些人和他一起从濠州打到应天,个个身经百战,朱元璋充分地信任他们,在这些将领面前,朱元璋一扫之前的犹豫和踌躇,带着自信的表情宣布了他的计划。
  首先,他指示驻守城正北方的邵荣放弃阵地,因为他镇守正是那个关键的地方——龙湾。   其次,他命令杨靖、赵德胜、常遇春、徐达带领部队埋伏在龙湾和南城,一旦汉军进入伏击圈就进行攻击。最后,他本人带着预备队驻
  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作为最后的决战力量。
  然而徐达提出了疑问:如果陈友谅军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攻击应天,这个计划是无法执行的。是的,说的有道理,陈友谅带领的是水军,必定会走水路,他又凭什么放弃自己的优势去和朱元璋打陆地战呢。
  朱元璋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他指着将领中的一个人说道:“这就要靠你了”。
  这个人叫康茂才。
  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桥与陈友谅汇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陈友谅大喜过望,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得到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连夜重造了一座石桥。
  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朱元璋宣布了他的全部作战计划,以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的将领们:“我们自濠州出发以来,经历了无数困苦,打败了无数敌人,才取得今天的一方土地,虽然陈友谅比我们强大,但只要我们敢于迎战,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陈友谅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现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着头,聆听他的训示,他的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应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将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将在他的管理下,成为他的臣民。
  龙湾的圈套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6月23日,也就是徐寿辉被杀后的第七天,陈友谅率领他的舰队沿秦淮河一路进攻到了江东桥。
  借着皎洁的月光,陈友谅仔细观察了江东桥,他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而是石桥!陈友谅感觉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无数人喊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喊的名言:中计!
  按照他的估计,此时应该是“火把丛生,杀声遍地,伏兵杀出”,可是在他惊慌一阵后,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一向精明的陈友谅现在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康茂才莫非是有事来不了了?
  无论如何,这里很危险,不能久留。正在此时,他得到了消息,自己的弟弟陈友仁已经统率一万人马在新河口之北的龙湾登陆,并击败了驻守在此地的军队,正等待大军的到来。那就去龙湾登陆吧。
  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
  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地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
  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
  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
  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虏,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还俘获了100艘大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陈友谅打了败仗,逃回了江西,而张士诚正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器小”,眼睁睁地看着陈友谅被痛打一顿,只派了几千兵马在江浙与朱元璋接壤一带武装游行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这个人确实如陈友谅所说,刀架在脖子上才会着急。
  下一个目标 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至正25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8月出兵,不到半年,便攻取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拼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得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内的所有情况,并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正27年元月,攻击开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日夜不停地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开枪、开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   实在是苦啊,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8个月,直到至正27年(公元1367年)9月,平江才被攻陷。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复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自杀,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毛,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这是个怎样的人啊,要彻底地打败他,要彻底地征服他!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话:“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最后一场淘汰赛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政府连忙派户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血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地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地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我们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并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这位脱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流的徐达常遇春相比,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春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插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5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并没有蒙古军队想象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春。
  他带领军队飞一样地度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春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50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但已经太晚了。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其他文献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30%~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现代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缘及西缘可能以亚极地型冰川为主,并有小部分
将207例流行性腮腺炎随机分为中药、西药、中西药合用3个治疗组。对3组平均用药天数、平均显效天数、平均治愈天数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经统计处理,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同时在社会治理上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治理好农村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需要研究民主党派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关系;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与多党合作的关系;执政党应形成良好的接受监督机制。 To give full pla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73例结核病患者和60例非结核病患者不同部位的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涂片法抗酸染色。BACTEC460TB系统结核菌培养,分别比较其阳性率与特异性。结果发
有人以为徐光启“非常善于处世,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并断言徐是“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此论足称“海派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胃粘膜细胞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以抗-HCVNS3和抗-HCVNS5检测了33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胃粘膜组织中HCVNS3及HCVNS5抗原。结果HCVNS3、HCVNS5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11/33)和27.27%(9/33)。阳性物质沉积于胃粘膜
一听说我要写网上的光棍,光棍们顿时都在网那头大笑。呵呵,呵呵,……。笑得就像程序出了毛病,陷入死循环。应该很好写吧,他们说。网络光棍那么多,IT光棍更多,简直是手到擒来
女,14岁,因左肘关节及右足踝关节肿痛1月余来诊。患者近1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关节肿痛,活动受限,随即右足踝关节亦出现同感,伴低热,T37.2℃~37.4℃,曾自服止痛药及抗风湿药无改善,无咽痛,胸痛,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