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外一首)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宅在家里,已经三天了
  我还要继续宅下去
  一直宅到不需要宅的那一天
  我知道,在我們这里
  没有新冠病毒
  但我权作病毒就在门口
  我要与其势不两立
  出门戴口罩
  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也不去武汉
  肉体上不染新冠病毒
  精神上也不染新冠病毒
  宅在家里,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点赞
  以前,我一直给
  步行30000步、20000步、10000步的圈里人点赞。现在,我给步行100步、10步、0步的圈里人点赞
  那些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战线上的人,除外
其他文献
总有一袭月光,给我安慰  总有一袭月光,给我安慰  总有一袭月光,抚摸我沧桑的过往  歌声,被时间举起  流水,被暗夜吞噬  一条归家的路,写着春去秋来  一封思亲的信,不知寄往何处  那些奔跑的少年呢  那些对饮的知己呢  沿着岸畔,是城市的喧嚣  沿着城市,是偶尔的祈祷  夜宴之上,我和自己对白  而八月中秋,我只需一袭月光  我的抒情,是天边的月亮  故乡的柴门,背对斜阳  步履蹒跚的双亲,
期刊
解家庄村的老光棍解宏,最近手头比较拮据,原因是他好久没有打抱不平了。   这天日近中午,解宏从村后的三间破屋里走出来,晃荡到村中心的大街上,东瞅西望听动静。整条大街上不见人影,他很讨厌这种无聊至极的安静。解宏伸手从半新不旧的蓝灰色西服里掏出手機,用指头划了划,微信钱包里还有二百一十元钱。他边看边往东走,不远处就有一家小超市,心想花掉十元零头买包香烟抽。   突然,从隔着两条街的村前某处,隐隐传
期刊
在路上  对一樹白玉兰  敬献沉默而炽烈的火焰  这个料峭的春  我慢慢愈合  受伤的爱  春光无限  吾心狭窄  一只豹子的雷霆  飞奔在路上  雨的镜像  晴朗的年代结束了  一位少年,渐渐消逝  一个狂躁的儿子  在雨水中越跑越慢  他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彩虹  时光被濯洗  冲刷山岗的大雨  冲刷着肉体的皱褶  “请问,午夜听雨的人  是否归还了  锈蚀的耳朵”  仲春的下午  寂静,悬浮
期刊
当她在刚才的激情中平静下来的时候,她血管里奔腾的热血,逐渐变凉,心也随之凉下来。也许王丽是对的,自己不该这么冲动。反过来她又问自己,我是冲动吗?她非常肯定地摇了摇头。   她本来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可值夜班的刘大夫说家里有急事,要晚来一会儿。她送走最后一位病人,闹腾了一天的诊室,终于安静下来。走廊里的脚步声长长短短,一直没停,下班的,接班的,都是行色匆匆。   值夜班的刘大夫,在晚了两个小时后
期刊
三月春天的气息如发酵的酒香,四处充盈,汴梁城内的许多街巷,亦是繁花点点,年轻的女子携儿带女,在郊外的温和清丽的风中牵着纸鸢,放飞禁锢一冬的舒展心情。浩渺苍茫的天空,云卷云来,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南来的大雁,千里之途,那双翅膀依然健朗刚劲。  而此刻,在城北汴河北岸角子门,辎重冗繁,侍从、护卫士兵的犀利眼神不时掠过天空北飞的大雁。千里驿路上,他们仿佛一只只来来去去的大雁,缥缈的身影,负载沉重的岁月印痕
期刊
爹,您到底有什么事儿?电话里说说不行吗?陈涛小心翼翼地问。   我和你娘要死了,你赶紧回来给我们收尸!爹咆哮着,挂断了电话。   陈涛瞥了一眼女朋友余茜。她的脸色已经变成暴风雨前的天空,阴森森的。余茜说,和你谈朋友真是倒霉。每个周末你都没完没了地加班,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了,你爸又来凑热闹。   陈涛为难地说,我有两三个月没回老家看望父母了,也确实应该回去看看了。要不,你自己开车出去玩,我…… 
期刊
吴霞接到丈夫袁山的电话,匆匆赶到市人民医院。她提着装衣服的包裹,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袁山正在接听座机,一边说着,一边对着吴霞摆手,示意她坐下。吴霞刚坐下,就见桌子上的手机一闪,便顺手拿起来,见是署名“硕稻红”的微友发来的一条信息:“我们什么时间见面?我很急!”吴霞一愣,心里一紧,刚要上划,查看一下他们的聊天记录,袁山扣下座机,一把抓过电话:“霞,我们马上开会了,谢谢你送衣服。这一段时间我不能回家了
期刊
杜景玉,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二十三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见《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短篇小说》《宝安文学》《东京文学》《辽河》《牡丹》《北极光》等文学期刊。   在轮椅的问题上,宋加和赵丽产生了分歧。赵丽想把它处理掉,她的表哥是个收破烂的。宋加不愿意,他觉得新楼是拿母亲的房子换的,就该有轮椅的位置。赵丽说什么也不愿意,她说,房子的面积有限,要合理利用。其实,她害怕轮椅。宋加说,轮椅折叠起来,
期刊
手机响时,她正在浇花。   她一听就知道是微信,微信的铃声没有电话的急切,而是一种扯闲篇的暧昧和诱惑。   “难得还有人惦记。谁@我呢?”   她想过去拿手机,可又有点儿狐疑,伤腿也疼。她扶着墙壁停下,像只猫盯着风吹落叶似的盯着手机。   手机就那么響着,似乎透出一种诱惑。   她猜测可能是谁,一直猜到铃声戛然而止。   这时她才慢慢踱过去,拿起手机一看,“农民工”,她长吁口气,心底暗
期刊
我老家乡下最早是有舞台的,就在村部大院里,台下能容纳几百个村民坐着。戏台上像模像样的背景墙,靠人拉动的幕布,化着蹩脚浓妆的报幕员,夹着杂音的音响,几个业余的乐手和演员,偶尔发生在演出中的插曲……倒也让人回味无穷。那是唱样板戏年代建的,或许更早些。后来还是拆掉了,包括村部。在那原址办起了金属加工厂,一天天吱吱啦啦的工具声代替了咿咿呀呀的京剧叫板。   乡下当然需要文化生活,可以自娱自乐,那时还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