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比组(n=33)和治疗组(n=33),对比组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同对比组相比,治疗组临床各指标评分更高,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中风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虽然当前诊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该病治療后遗症发生率仍然较高。石学敏教授提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临床治疗中拯救了高达200万人次,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n=33)和治疗组(n=33)。对比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53~70岁、平均(61.5±2.77)岁,病程11~45 d、平均(28±5.54) d;治疗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5~70岁、平均(62.5±2.57)岁,病程11~40 d、平均(25.5±5.87) 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有中风偏瘫治疗指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完整;严重语言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病史。
1.2 治疗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针对急性期患者,取健侧卧位,每隔3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进行叩背;上肢维持肩部上侧,肘关节保持伸直,避免垂腕,保持髋关节为伸直状态,确保小腿和足部垂直;卧床期间保持关节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坐起和翻身;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转移动作训练。病情恢复期阶段,加强坐位、耐力、步行、站立及平衡等方面的训练,必要时可借助辅助工具,逐渐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后遗症恢复期强调生活训练为主,即日常活动训练、上下楼、平地行走等。
治疗组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以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治疗中心的中风治疗体系为基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施针:(1)急性期:选取三阴交、人中、内关穴,取上肢合谷、尺泽、外关、曲池等穴,取下肢太冲、复溜、太溪、委中、环跳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2)病情恢复期:选取人中、三阴交、内关等穴,取上肢极泉、手三里、曲池、天府、少海等穴,取下肢足三里、丰隆、血海、涌泉、太冲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3)后遗症恢复期:选取人中、内关等穴,上肢取极泉、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取丰隆、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血海等穴,1日1次,每次30 min。以上穴位均取毫针快速进针,采用捻转提插法。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体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风夹血、痰、虚等对脑部带来侵扰影响,引起窍闭神匿。针灸为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经辨证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通经活络。“醒脑开窍针法”适用于病机为肝风、瘀血、痰浊等蒙蔽脑窍引起的中风患者,以督脉穴和阴经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头部施针可改善血液循环,醒脑开窍,促使受压迫的病灶觉醒,改善运动功能。针灸不同穴位,效果也有所不同。针灸足三里利于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内关穴可调节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功能,有助于脑细胞的修复和代谢强化。整体来看,针灸治疗利于神经元修复,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杜佩兵.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97-99.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中风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虽然当前诊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该病治療后遗症发生率仍然较高。石学敏教授提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临床治疗中拯救了高达200万人次,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n=33)和治疗组(n=33)。对比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53~70岁、平均(61.5±2.77)岁,病程11~45 d、平均(28±5.54) d;治疗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5~70岁、平均(62.5±2.57)岁,病程11~40 d、平均(25.5±5.87) d。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有中风偏瘫治疗指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完整;严重语言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病史。
1.2 治疗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针对急性期患者,取健侧卧位,每隔3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进行叩背;上肢维持肩部上侧,肘关节保持伸直,避免垂腕,保持髋关节为伸直状态,确保小腿和足部垂直;卧床期间保持关节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坐起和翻身;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转移动作训练。病情恢复期阶段,加强坐位、耐力、步行、站立及平衡等方面的训练,必要时可借助辅助工具,逐渐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后遗症恢复期强调生活训练为主,即日常活动训练、上下楼、平地行走等。
治疗组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以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治疗中心的中风治疗体系为基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施针:(1)急性期:选取三阴交、人中、内关穴,取上肢合谷、尺泽、外关、曲池等穴,取下肢太冲、复溜、太溪、委中、环跳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2)病情恢复期:选取人中、三阴交、内关等穴,取上肢极泉、手三里、曲池、天府、少海等穴,取下肢足三里、丰隆、血海、涌泉、太冲等穴,每日针刺1次,每次30 min。(3)后遗症恢复期:选取人中、内关等穴,上肢取极泉、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下肢取丰隆、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血海等穴,1日1次,每次30 min。以上穴位均取毫针快速进针,采用捻转提插法。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体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躯体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是因风夹血、痰、虚等对脑部带来侵扰影响,引起窍闭神匿。针灸为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经辨证后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可通经活络。“醒脑开窍针法”适用于病机为肝风、瘀血、痰浊等蒙蔽脑窍引起的中风患者,以督脉穴和阴经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头部施针可改善血液循环,醒脑开窍,促使受压迫的病灶觉醒,改善运动功能。针灸不同穴位,效果也有所不同。针灸足三里利于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内关穴可调节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功能,有助于脑细胞的修复和代谢强化。整体来看,针灸治疗利于神经元修复,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杜佩兵.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