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叫张嘉铭。开学后,因为上课时总爱和同学说话,加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速度特别慢,成绩自然越来越差。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了我的盯防对象。那段时间,他被我点名批评的次数比较多,而他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成绩,都显示出“跟不上”的趋势。
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说出了心里的担忧:“我怕这样下去,他会害怕上学,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微微颤抖:“已经这样了。他回来说,他觉得老师已经不喜欢他了。”放下电话,我的心沉甸甸的。孩子“不喜欢”的感觉绝非空穴来风。过去的这段时间,自己是否太急躁、太情绪化了?
班会课上,“小白鸽”的评选好不热闹,提名、讨论、举手表决。张嘉铭一会儿张着那双大得出奇的眼睛,左顾右盼,一会儿漠然地啃着手指甲。我心头一动,大声请求:“老师想提一个候选人,行吗?”“行啊。”“张—嘉—铭!”孩子们大声念出我写在黑板上的名字。
“对,张嘉铭!我看见他上次在楼梯上捡包装袋。”
“张嘉铭从来不乱扔垃圾。”
“每次做值日,他都最认真。”
张嘉铭猛然抬起头,端端正正地坐着,脸上写满了惊奇。
“张嘉铭还有其他优点吗?”
“他最诚实,不懂就问。”
“他关心同学,上次还送同学去医务室量体温的。”
“张嘉铭尊敬老师,每次进教室喊‘老师好’最响亮。”……
“张嘉铭!”“张嘉铭!”“张嘉铭!”
这一刻,他清楚地听见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呼唤,大眼睛里含着几许羞涩,几许微笑。
班级是一个整体,班主任就像带着那么多孩子赶路的母亲,有人轻松地蹦跳着在前面,有人吃力地拖在后面。做母亲的怎能让那弱的掉队,离开视野?所以,教师要一边走,一边呼唤他的名字,好让他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没有一个会被忽略和忘记。
课间,张嘉铭用扫帚压着地,一动不动地站在走廊上,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扫完了,去休息吧。”他仰起布满汗水的小脸,郑重其事地说:“不,我在等倒垃圾的同学回来。我一走,纸屑会乱飘的。”我笑了,说:“真是好孩子!如果上课不乱说话,你会更棒的。”他看了我一眼,使劲点了点头。于是,我和他约定,只要他在一节课里安静了,下一节课我一定表扬他。
仔细想来,让我那样说那样做的,并不是对教育的深思熟虑,而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也许是对教育情境的一种敏感,使得自己能够捕捉教育契机。这种本能,就像母亲能从人声鼎沸中,听出自己孩子的哭声,并且奔过去帮助他。因为只要你的心和孩子在一处,就会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孩子的召唤,并不假思索地做出母亲式的本能反应。
之后的几个星期,孩子的课堂表现大不相同,在家长的督促配合下,作业的速度明显提高,我信守诺言经常表扬他。几天后的单元测试,他考了90分!我又一次拨通孩子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更让我难以忘怀:“那天,张嘉铭回来说:‘老师是喜欢我的,她还摸了我的头,我以后上课再也不乱说话了。’老师,谢谢你!”我感动,且无语。这何尝不是一种召唤,是我用灵敏的耳朵听到的孩子的召唤?
是的,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永远是一对一的,张嘉铭的进步仅是个案。然而,当许多个案连在一起时,你的心灵一定会更丰富,更灵敏。就像阿甘一样,一心一意做“这一件”,一件又一件,于是阿甘做了一连串的大事。在一个“心向孩子”的老师那里,灵敏的耳朵善于听到孩子的呼唤,相信当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情发生的时候,细雨润物的美好境界就蕴涵其间。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金沙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
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说出了心里的担忧:“我怕这样下去,他会害怕上学,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微微颤抖:“已经这样了。他回来说,他觉得老师已经不喜欢他了。”放下电话,我的心沉甸甸的。孩子“不喜欢”的感觉绝非空穴来风。过去的这段时间,自己是否太急躁、太情绪化了?
班会课上,“小白鸽”的评选好不热闹,提名、讨论、举手表决。张嘉铭一会儿张着那双大得出奇的眼睛,左顾右盼,一会儿漠然地啃着手指甲。我心头一动,大声请求:“老师想提一个候选人,行吗?”“行啊。”“张—嘉—铭!”孩子们大声念出我写在黑板上的名字。
“对,张嘉铭!我看见他上次在楼梯上捡包装袋。”
“张嘉铭从来不乱扔垃圾。”
“每次做值日,他都最认真。”
张嘉铭猛然抬起头,端端正正地坐着,脸上写满了惊奇。
“张嘉铭还有其他优点吗?”
“他最诚实,不懂就问。”
“他关心同学,上次还送同学去医务室量体温的。”
“张嘉铭尊敬老师,每次进教室喊‘老师好’最响亮。”……
“张嘉铭!”“张嘉铭!”“张嘉铭!”
这一刻,他清楚地听见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呼唤,大眼睛里含着几许羞涩,几许微笑。
班级是一个整体,班主任就像带着那么多孩子赶路的母亲,有人轻松地蹦跳着在前面,有人吃力地拖在后面。做母亲的怎能让那弱的掉队,离开视野?所以,教师要一边走,一边呼唤他的名字,好让他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没有一个会被忽略和忘记。
课间,张嘉铭用扫帚压着地,一动不动地站在走廊上,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扫完了,去休息吧。”他仰起布满汗水的小脸,郑重其事地说:“不,我在等倒垃圾的同学回来。我一走,纸屑会乱飘的。”我笑了,说:“真是好孩子!如果上课不乱说话,你会更棒的。”他看了我一眼,使劲点了点头。于是,我和他约定,只要他在一节课里安静了,下一节课我一定表扬他。
仔细想来,让我那样说那样做的,并不是对教育的深思熟虑,而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也许是对教育情境的一种敏感,使得自己能够捕捉教育契机。这种本能,就像母亲能从人声鼎沸中,听出自己孩子的哭声,并且奔过去帮助他。因为只要你的心和孩子在一处,就会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孩子的召唤,并不假思索地做出母亲式的本能反应。
之后的几个星期,孩子的课堂表现大不相同,在家长的督促配合下,作业的速度明显提高,我信守诺言经常表扬他。几天后的单元测试,他考了90分!我又一次拨通孩子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更让我难以忘怀:“那天,张嘉铭回来说:‘老师是喜欢我的,她还摸了我的头,我以后上课再也不乱说话了。’老师,谢谢你!”我感动,且无语。这何尝不是一种召唤,是我用灵敏的耳朵听到的孩子的召唤?
是的,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永远是一对一的,张嘉铭的进步仅是个案。然而,当许多个案连在一起时,你的心灵一定会更丰富,更灵敏。就像阿甘一样,一心一意做“这一件”,一件又一件,于是阿甘做了一连串的大事。在一个“心向孩子”的老师那里,灵敏的耳朵善于听到孩子的呼唤,相信当许多不经意的小事情发生的时候,细雨润物的美好境界就蕴涵其间。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金沙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