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文学的距离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f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大多数媒体,文体是一个部门,两个版面,通常也是在一叠内前后挨着。而在《新京报》,文体是两个部门,版面在不同叠、不挨着,但这两个部门的人就像我们叫“文体”叫顺嘴了一样,挨得很近。原文化部的潘采夫跑到体育部做了主编,原体育部的编辑曲飞跑到文化部做了书评编辑,原体育部的阿丁和阿乙跑去做了出版,也算是从了文化。
  我总感觉,喜欢体育的人远比喜欢文化的人多,起码我身边的朋友是这样一个比例。而喜欢体育又喜欢文学的,则很少。恰恰这很少的人,都集中在了体育部,阿丁、阿乙、曲飞、潘采夫,他们四位纷纷出了书,还有一些体育部的文学青年,还在体育部自由地文学着。
  阿丁是前体育部主编,出版了历史随笔《软体动物》,另有小说《顺从的令人发指》待出;阿乙是前体育部编辑,出版有小说《灰故事》和《鸟,看见我了》,随笔《寡人》等三部作品;曲飞是前体育部编辑,出版有世界史作品《逐陆记》两卷;潘采夫是现任体育部主编,出版有文化评论集《贰时代》,另有《八卦掌》待出。此外,还有曾分管体育的副总孙献韬,学历史出身的他写有《复辟纪:张勋传》等。
  在《新京报》内部,经常有人开玩笑说,体育部的人比文化部的人有文化,虽然这没法量化,但起码从出书的数量来看,体育部的人的确超过了文化部。
  阿丁的文学气质,从他写那些体育专栏时就显露无遗。我曾应体育部之邀参与过一次“干杯”特刊,编专栏版,每天四位专栏作家,阿丁一个,然后是刘心武、蒋方舟、老六,按说后三位本来都是我喜欢的作家,但编着编着发现,阿丁的文字最好,娘的。
  他曾把他的小说电子版发给我看,小说叫《腐蚀动物》,他貌似很喜欢这个书名,辗转了很多地方,一直没机会出来。好几年了,终于听到他的小说异名为《顺从的令人发指》即将出版,为他高兴,更喜欢这个新书名。
  而《软体动物》中那些历代的“软蛋们”,陪伴了我好几天上班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虽是专栏结集,但我就是喜欢他的专栏,那些人物可以说写得精准而到位,好看得令人发指。
  我每天都会带至少一本书在包里,有机会时便拿出来看看,而阿乙是书随时在手里,有机会没机会都在看着。不胜酒力的他,每次喝几杯就“屁屁红”,然后,就在包房某个角落睡开去。而酒后,也是他写作的最佳时间,他就是在这样状态下,写了《灰故事》中很多的“灰故事”。
  小镇生活让他的故事和我产生很多的共鸣,然后,我就看到《鸟,看见我了》,喜欢书中那些奇异的小镇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现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大作家的气质,我一直期待他的新作。他的随笔《寡人》还没看,也许是一种酒后的感觉,我不像他那样喝几杯就晕菜,所以,不和酒量差的人一般见识。
  曲飞的范儿我学不来,唯有叫一声“曲爷”恰当,而当他一口气出了两本世界史的《逐陆记》,更让我觉得瞠目,而且,这个系列还将有下文。对于这个作品,用一个我不太习惯用的词,就是大气磅礴。
  潘采夫和我多年在同一个部门,一起抽烟喝酒,就是没一起踢过球。我俩总是互相吹捧,然后一起遭人鄙视,但这么多年了,我始终还认为他是中国最牛逼的文化时评编辑和文化时评作者。经常见他被毙稿后,不抓狂地写头条。也感谢他为“文怀沙”一事帮我游说多位上头,虽最终没说服,但他随即跟上的评论及“少年文怀沙”头衔还是让《新京报》在“文怀沙”事件上没落了下风。
  我们一起合作过很多专题,对于这个《贰时代》,我们只能用《八卦掌》,玩一种“文化迷阵”,这些,我们懂得。
  文学和体育,是什么样的距离?貌似也没法这么量化。但他们几位为我们定制了一把尺子,量出二者之间的密切。
  
  
其他文献
激流勇退可以算作杨澜人生的一个关键词。离开央视、离开美国、离开凤凰卫视、离开阳光卫视等等。不能不说,杨澜能从光鲜中抽身,是她至今保持完美的重要因素。  1993年,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到大陆来,他告诉杨澜应该到国外学习。在事业最明亮时选择激流勇退,这意味着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说服她的是谢的另一句话:“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  1994年1月,录制完《正大综艺》200期特别节目的第二天,杨
期刊
方大同白净瘦小,据说体重不到100斤。继2010年北展演唱会后,方大同将在10月22日再次在京开唱,并且登上能容纳万人的舞台。一向给人以安静印象的他,强调这次个唱将会很“霸道”,“新专辑《15》的风格偏蓝调摇滚,作品的编排非常适合做现场的表演,气氛会蛮热烈,声音上也更霸道嚣张一些。”所以即使是首次挑战万事达中心这样的万人场,方大同也不担心会冷场。开场部分,他会和打击乐手一丁及贝斯手基仔用音乐“三人
期刊
2011年的一出冰岛买地风波,让黄怒波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同时为更多人所知的还有  他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身份。而对于黄怒波本人而言,他则是一个诗人浪漫情怀和企业家冒险精神的共同获利者,因为,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他这一路都在进行着富有诗意的拓荒,  至于冰岛,也只是这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第一眼,黄怒波的办公室与其他企业家并无二致,宽敞、通透,宽大办公桌、高背老板椅、整面墙的书柜和一圈会客
期刊
《桃姐》在威尼斯的折桂,不得不让人想到许鞍华的另外一部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当年也是60岁的演员鲍起静,凭借这部影片摘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导演本人也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导演奖。  然而尽管《桃姐》并没有以“天水围”起题,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是“天水围三部曲”的完结章。从“日与夜”里哀而不伤的隐忍,到“夜与雾”中暴虐的幽暗,再到“桃姐”中的朴实的温暖,如果把三部曲比作一个孩子,则他经
期刊
茱莉娅·吉拉德,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蒂姆·马西森和陆克文一定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前者是一位理发师,而后者则是澳大利亚前总理。  在她的衣柜里,几乎只有一种类型的上衣——质地精良、剪裁得体的纯色西装外套。通常,她都会选择白色或黑色的那件,因为这似乎更符合她澳大利亚总理的身份。但2012年2月27日这一天早晨,她挑出的则是橙红色的那一件。  或许。她的确需要这样的色彩来振奋—下自己
期刊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蔡春猪的梦想是出一本书。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自居的他,此前流传于江湖的代表作是《手淫时代的爱情》。当然,这些“流氓文学”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出版。很多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多年前的一档脱口秀栏目,蔡春猪是主持人刘仪伟的助手,只露背不露脸。  现在,他的代表作变成了《爸爸爱喜禾》,一本讲述自闭症儿童生活的书。书的开头仍然像一个笑话,“吾儿喜禾:这封信本来打算你18岁的时候给你写的。你在
期刊
他是唯一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虽已七十岁,但丝毫不见疲态。  他一年的假期不超过10天,通常10天还没过完他就会打电话给助手,“我们还是工作吧,我快受不了了。”他的工作日程已经排到了3年后,在他的官方网站上,首页里有一行格言:“如果我休息,我就会生锈。”    “多明戈”这个名字在西班牙文中的含义就是,未来的和平。9月21日,多明戈现身长城脚下的华彬山庄,为世界和平放歌祈福。台下
期刊
梁朝伟  多年来,笃定梁朝伟是个银幕浪子:  水银灯下放荡不羁,银幕上却空留一双电眼。  他是香港一线演员,有了不起的地位,有无数粉丝,却带着无法释怀的安全感缺失。  梁朝伟心生寂寞、不苟言笑,历经荏苒后大器晚成,  大银幕里他像永不休息的猎人,披荆斩棘,作品接踵而至。  银幕背后,却太少人能读懂他的坚强和孤寂。  戏疯子的瘾  有人说梁朝伟是“戏疯子”,他不得不承认。他喜欢演戏,早年为挣钱和出名
期刊
很多年前,杨澜写过她乘坐热气球的经历。热气球的操作员只能调整热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只好听天由命。她喜欢这种不确定带来的刺激感。杨澜用她自己典型的励志语言说,“人生的乐趣,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  她的人生热气球却少有摇晃。杨澜一直紧紧地把握住了中国的风向,用她的睿智、亲和、野心,还有名望,控制着自己的人生航线和精准的落点。她说,从来没有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  是
期刊
问问七十年代出生的男人,  谁曾是梦中情人。  一半人答是李丽珍,  一半人答是舒淇。  现在的舒淇眉目舒朗,  只对眼前或者再前  一步的东西感兴趣,  坦亮自在。  这是她最好的时光。    成长时的疤痕,隐隐存在  和从前电影或者采访里见到的舒淇不一样,如今的舒淇,身上暴戾之气几乎荡尽,只有随喜随缘,显然她的情绪还在困扰着,但已经好了许多。童年时期的舒淇家境贫寒,曾不谙世事,也因偶然误入歧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