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提到音乐,很多人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乐器是西洋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占据了兴趣班的“大半江山”,学民族乐器的人廖廖可数。
柳青瑶选择了比较小众的琵琶。
她的父母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爱好者,在考虑孩子学习什么乐器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琵琶。父母不仅带柳青瑶去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的民族乐团报了名,还为她请了专业的琵琶老师。
虽然父母如此看重琵琶,初次接触它的柳青瑶还是觉得琵琶模样土气,声音难听。隔壁的交响乐团里,小朋友们都穿着衬衫,戴着领结,各个神采飞扬,而她所在的民族乐团,不仅没有讲究的演出服,人也特别少,对比起来可真寒碜。
“不只是入团时人少,越学人还越少。”柳青瑶笑着说,若不是父母“逼迫”,以及强烈的自尊心支持着,她也许早和琵琶“分手”了。
这都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乐器弹奏起来“不好听”。
很多西洋乐都拥有动听的和弦,但琵琶没有。在掌握技巧之前,单线的琴弦弹出的声音离悦耳相去甚远。“那时不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而是未成曲调先要命。”柳青瑶感慨地说。
还因为这个乐器非常难学。
弹琵琶时“轻拢慢捻抹复挑”的优美指法其实非常“反人类”。明明人的五指向内弯曲更灵活,但弹拨琵琶时,演奏者的手指却要向外掰扯。而且在弹撥时,演奏者的手指和琴弦频繁地摩擦,很快会磨出水泡,非常疼。但要学琵琶,演奏者就必须适应这种疼痛,直到手指上结出厚厚的茧子为止。所以,琵琶凭借着“指法难学”“过程痛苦”“初弹时难听”这三座“大山”,吓退了很多人。
除此之外,一个人若想学成琵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对琵琶的五十六种指法的灵活运用,对曲目的熟练弹奏,都需要演奏者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直到肌肉形成条件反射,获得肌肉记忆为止。
[2] 除了在乐团中学习,柳青瑶还师从三位国内顶尖音乐院校的琵琶大师。让柳青瑶印象最深的是,不管这些大师拥有多少学生,带出了多少名人,他们对琵琶的教学态度始终非常认真。
“每堂课上,他们都在认真地弹奏乐曲,讲解知识点,哪怕面前的学生只是四五岁打基础的孩子。即便只是最简单的指法,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示范弹奏。老师们无论是在琵琶演奏的技巧上,还是在辅导学生完成练习的负责态度上,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
柳青瑶记得,自己打基础的阶段,就是在老师们严厉督促下完成的。“真的像过去师父带徒弟那样,一堂课不是四十五分钟,而是一下午,甚至一晚上。当时,老师家有一间屋子,每次我要先在里面练习一下午,晚上再把练习的成果弹奏给老师听。你能很清楚地感觉到,老师真的是在用心教导。”
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柳青瑶,让她每一次演奏都全力以赴。她记得自己学习琵琶的第二年就参加了乐团的琵琶合奏《花好月圆》。虽然柳青瑶完成了自己的演奏部分,但她一直认为那是滥竽充数。“当时我只有六七岁,在学员当中是年龄最小的,学习时间也不算长,但看着前辈们已经能够脱谱弹奏,而我看着谱子都演奏不好,感到很自责:为什么我不能努力记下谱子呢?为什么我不能再拼一点呢?为什么我要给乐团丢脸呢?那天下场后,我就哭了。”
之后,这个小姑娘更拼了。寒暑假,她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琵琶练习中。朝阳和夜月,轮番洒下光线,照在她拨动琴弦的手指上。
除了练习之外,她参加了许多民乐比赛。在比赛中她不仅专注自己的演奏,还会请妈妈录下表现好的选手的作品,回去反复观看,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她学到了琵琶的技巧,也吸收了其他民乐的养分。后来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开窍了。
[3] 同一片乡土,同样的月色,中华民族孕育出的文化源远流长。这了不起的精神共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传统诗歌、绘画、戏曲、舞蹈中,也流淌在千年琴曲里。
和追求悦耳的西洋乐不同,琵琶的演奏并不仅仅停留在“好听”这一层面,它更多的是在表达感情。
《十面埋伏》是中国最知名的琵琶曲目,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在这首曲子中,琵琶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了。它在极力复原一个场景:金戈铁马、刀枪剑戟、鸣金收兵、击鼓前行……闭上眼,你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去。《霸王卸甲》同样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的琵琶曲目,但是这回,音乐的视角转向了西楚霸王,虽同是战鼓擂、刀枪鸣,却已带上了英雄末路的唏嘘。尤其是曲终最后一个泛音,那是钢刀掉落在地上的声音。
“为什么只有钢刀掉落的声音呢?因为项羽是站着死的。”柳青瑶说。
因为理解了情感、懂了乐器,柳青瑶的演奏日臻化境。1999年,年幼的柳青瑶开始崭露头角,不仅参加了天津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还前往了美国、苏里南、西班牙、圭亚那、牙买加等国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挥洒在这些土地上。截至目前,她作为琵琶独奏演员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演出与交流活动。
让柳青瑶印象最深的,是13岁的自己作为中国少年对外友好艺术团琵琶独奏演员,参加瑞典Ethno国际音乐节的经历。
她带着自己的琵琶,和演奏笙、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者们一起,投入了世界音乐的海洋。“音乐是有共通性的,只要你用心听,能从每一种乐器中感受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音乐节上,她听到了非洲的打击乐,仿佛感受到草原的风倏忽吹过,金黄的草叶触过鼻尖;她听到了欧洲的风笛,仿佛自己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见阿尔卑斯山上的云慢吞吞地爬过……大家都毫不吝啬地把本国的传统音乐教给其他国家的乐手。柳青瑶将《茉莉花》教给其他国家的乐手后,再次弹奏时,先是笙、二胡加入了演奏,紧接着钢琴、小提琴、风笛、多姆拉琴纷纷加入进来。这首动听的中国乐曲,打破国界的限制,跳过语言的隔阂,抛开乐种的界限,像漩涡一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乐手投入其中,最终形成气势磅礴的百人大合奏。那一刻,柳青瑶的心里满溢着自豪与感动,“《茉莉花》多美啊!旋律动听却不复杂,动人却不刻板,它是芬芳沁人的种子,孕育着中国风度、中国文化的基因,可以在音乐的国度中生长、发芽!”
[4] 虽然参加了很多演出,并且数十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但柳青瑶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专业的琵琶演奏家。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喜欢琵琶的普通人。“在国内,琵琶并不缺演奏大师,但是却缺喜欢琵琶的普通人。如果大家都喜欢它,踊跃地传播它,那么它就能走出象牙塔,让更多人感受它的美。”
柳青瑶一直致力于琵琶的科普与传播。她走进贫困的社区和孤儿院,为那些可能拥有天赋,却一辈子没有机会接触民乐的孩子带去精彩的演出。“至少我能让他们听一听民族的音乐是多么动听,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拥有的乐器是这样美。如果他们有了认识琵琶的兴趣,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他们的爱,会成为琵琶不再孤单的力量。”
琵琶也可以通过美好的声音给人带去希望。柳青瑶说,小时候她曾在天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演出。现场,盲童虽然看不见演出,但他们努力竖起耳朵听着音乐,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音乐可以为心灵打开窗口,让失明的孩子感受到色彩缤纷的世界;音乐可以作为表达方式,让无法用言语排遣痛苦的孩子有了表达的渠道。”
为了更好地传播琵琶,也为了更大范围地弘扬传统文化,柳青瑶借助了网络和亚文化圈的力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她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身着传统服饰弹奏琵琶的视频。一方面,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很多人点击视频,迅速积累了200万粉丝,这些粉丝通过她的演奏了解了琵琶,也成为琵琶的传播力量;另一方面,她用服装配合乐曲,在完整的情境下,把听众带进乐曲中的世界。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传统乐曲,都为观众带来最直观的美的感受。
“现在的年轻人很活跃,他们愿意表达,也愿意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传播给更多人。”下一步,柳青瑶想为观众科普更多的民族乐器。“大家都知道‘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可有谁知道竽究竟是什么乐器?它吹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都会背‘锦瑟无端五十弦’,那么谁真正见过锦瑟呢?因为不了解,大家都不去学这些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终将走向没落,而只要一个个普通人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它、传播它,让更多人听到它,那么我们美丽的民乐终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柳青瑶选择了比较小众的琵琶。
她的父母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爱好者,在考虑孩子学习什么乐器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琵琶。父母不仅带柳青瑶去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的民族乐团报了名,还为她请了专业的琵琶老师。
虽然父母如此看重琵琶,初次接触它的柳青瑶还是觉得琵琶模样土气,声音难听。隔壁的交响乐团里,小朋友们都穿着衬衫,戴着领结,各个神采飞扬,而她所在的民族乐团,不仅没有讲究的演出服,人也特别少,对比起来可真寒碜。
“不只是入团时人少,越学人还越少。”柳青瑶笑着说,若不是父母“逼迫”,以及强烈的自尊心支持着,她也许早和琵琶“分手”了。
这都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乐器弹奏起来“不好听”。
很多西洋乐都拥有动听的和弦,但琵琶没有。在掌握技巧之前,单线的琴弦弹出的声音离悦耳相去甚远。“那时不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而是未成曲调先要命。”柳青瑶感慨地说。
还因为这个乐器非常难学。
弹琵琶时“轻拢慢捻抹复挑”的优美指法其实非常“反人类”。明明人的五指向内弯曲更灵活,但弹拨琵琶时,演奏者的手指却要向外掰扯。而且在弹撥时,演奏者的手指和琴弦频繁地摩擦,很快会磨出水泡,非常疼。但要学琵琶,演奏者就必须适应这种疼痛,直到手指上结出厚厚的茧子为止。所以,琵琶凭借着“指法难学”“过程痛苦”“初弹时难听”这三座“大山”,吓退了很多人。
除此之外,一个人若想学成琵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对琵琶的五十六种指法的灵活运用,对曲目的熟练弹奏,都需要演奏者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直到肌肉形成条件反射,获得肌肉记忆为止。
[2] 除了在乐团中学习,柳青瑶还师从三位国内顶尖音乐院校的琵琶大师。让柳青瑶印象最深的是,不管这些大师拥有多少学生,带出了多少名人,他们对琵琶的教学态度始终非常认真。
“每堂课上,他们都在认真地弹奏乐曲,讲解知识点,哪怕面前的学生只是四五岁打基础的孩子。即便只是最简单的指法,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示范弹奏。老师们无论是在琵琶演奏的技巧上,还是在辅导学生完成练习的负责态度上,对我的影响都非常大!”
柳青瑶记得,自己打基础的阶段,就是在老师们严厉督促下完成的。“真的像过去师父带徒弟那样,一堂课不是四十五分钟,而是一下午,甚至一晚上。当时,老师家有一间屋子,每次我要先在里面练习一下午,晚上再把练习的成果弹奏给老师听。你能很清楚地感觉到,老师真的是在用心教导。”
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柳青瑶,让她每一次演奏都全力以赴。她记得自己学习琵琶的第二年就参加了乐团的琵琶合奏《花好月圆》。虽然柳青瑶完成了自己的演奏部分,但她一直认为那是滥竽充数。“当时我只有六七岁,在学员当中是年龄最小的,学习时间也不算长,但看着前辈们已经能够脱谱弹奏,而我看着谱子都演奏不好,感到很自责:为什么我不能努力记下谱子呢?为什么我不能再拼一点呢?为什么我要给乐团丢脸呢?那天下场后,我就哭了。”
之后,这个小姑娘更拼了。寒暑假,她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琵琶练习中。朝阳和夜月,轮番洒下光线,照在她拨动琴弦的手指上。
除了练习之外,她参加了许多民乐比赛。在比赛中她不仅专注自己的演奏,还会请妈妈录下表现好的选手的作品,回去反复观看,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她学到了琵琶的技巧,也吸收了其他民乐的养分。后来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开窍了。
[3] 同一片乡土,同样的月色,中华民族孕育出的文化源远流长。这了不起的精神共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传统诗歌、绘画、戏曲、舞蹈中,也流淌在千年琴曲里。
和追求悦耳的西洋乐不同,琵琶的演奏并不仅仅停留在“好听”这一层面,它更多的是在表达感情。
《十面埋伏》是中国最知名的琵琶曲目,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在这首曲子中,琵琶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了。它在极力复原一个场景:金戈铁马、刀枪剑戟、鸣金收兵、击鼓前行……闭上眼,你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去。《霸王卸甲》同样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的琵琶曲目,但是这回,音乐的视角转向了西楚霸王,虽同是战鼓擂、刀枪鸣,却已带上了英雄末路的唏嘘。尤其是曲终最后一个泛音,那是钢刀掉落在地上的声音。
“为什么只有钢刀掉落的声音呢?因为项羽是站着死的。”柳青瑶说。
因为理解了情感、懂了乐器,柳青瑶的演奏日臻化境。1999年,年幼的柳青瑶开始崭露头角,不仅参加了天津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还前往了美国、苏里南、西班牙、圭亚那、牙买加等国家,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挥洒在这些土地上。截至目前,她作为琵琶独奏演员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演出与交流活动。
让柳青瑶印象最深的,是13岁的自己作为中国少年对外友好艺术团琵琶独奏演员,参加瑞典Ethno国际音乐节的经历。
她带着自己的琵琶,和演奏笙、唢呐、二胡等民族乐器的演奏者们一起,投入了世界音乐的海洋。“音乐是有共通性的,只要你用心听,能从每一种乐器中感受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音乐节上,她听到了非洲的打击乐,仿佛感受到草原的风倏忽吹过,金黄的草叶触过鼻尖;她听到了欧洲的风笛,仿佛自己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见阿尔卑斯山上的云慢吞吞地爬过……大家都毫不吝啬地把本国的传统音乐教给其他国家的乐手。柳青瑶将《茉莉花》教给其他国家的乐手后,再次弹奏时,先是笙、二胡加入了演奏,紧接着钢琴、小提琴、风笛、多姆拉琴纷纷加入进来。这首动听的中国乐曲,打破国界的限制,跳过语言的隔阂,抛开乐种的界限,像漩涡一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乐手投入其中,最终形成气势磅礴的百人大合奏。那一刻,柳青瑶的心里满溢着自豪与感动,“《茉莉花》多美啊!旋律动听却不复杂,动人却不刻板,它是芬芳沁人的种子,孕育着中国风度、中国文化的基因,可以在音乐的国度中生长、发芽!”
[4] 虽然参加了很多演出,并且数十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大奖,但柳青瑶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专业的琵琶演奏家。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喜欢琵琶的普通人。“在国内,琵琶并不缺演奏大师,但是却缺喜欢琵琶的普通人。如果大家都喜欢它,踊跃地传播它,那么它就能走出象牙塔,让更多人感受它的美。”
柳青瑶一直致力于琵琶的科普与传播。她走进贫困的社区和孤儿院,为那些可能拥有天赋,却一辈子没有机会接触民乐的孩子带去精彩的演出。“至少我能让他们听一听民族的音乐是多么动听,让他们知道我们国家拥有的乐器是这样美。如果他们有了认识琵琶的兴趣,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他们的爱,会成为琵琶不再孤单的力量。”
琵琶也可以通过美好的声音给人带去希望。柳青瑶说,小时候她曾在天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演出。现场,盲童虽然看不见演出,但他们努力竖起耳朵听着音乐,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音乐可以为心灵打开窗口,让失明的孩子感受到色彩缤纷的世界;音乐可以作为表达方式,让无法用言语排遣痛苦的孩子有了表达的渠道。”
为了更好地传播琵琶,也为了更大范围地弘扬传统文化,柳青瑶借助了网络和亚文化圈的力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她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身着传统服饰弹奏琵琶的视频。一方面,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很多人点击视频,迅速积累了200万粉丝,这些粉丝通过她的演奏了解了琵琶,也成为琵琶的传播力量;另一方面,她用服装配合乐曲,在完整的情境下,把听众带进乐曲中的世界。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传统乐曲,都为观众带来最直观的美的感受。
“现在的年轻人很活跃,他们愿意表达,也愿意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传播给更多人。”下一步,柳青瑶想为观众科普更多的民族乐器。“大家都知道‘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可有谁知道竽究竟是什么乐器?它吹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大家都会背‘锦瑟无端五十弦’,那么谁真正见过锦瑟呢?因为不了解,大家都不去学这些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终将走向没落,而只要一个个普通人坚持不懈地去学习它、传播它,让更多人听到它,那么我们美丽的民乐终将弦歌不辍,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