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发展思维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 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 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 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导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北纬40°— 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大陆西岸什么洋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冷静地考虑问题,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换言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应有的主动性、质疑性、独创性、自信心、洞察力、想象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
讲授我国地势条件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可提问:若我国地势西低东高,会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南极洲地理,当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矿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南极洲这样的地理环境怎会有大量煤炭蕴藏?学习工业生产布局设疑:海南省有丰富的铁矿,但为何钢铁工业不发达?学生解答后接着问: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哪些不利条件可改变?今后能否建大型钢铁厂?上海煤铁缺乏,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复杂性,掌握工业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识。讲授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知识,可设疑: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小,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五带范围有何变化?若比现在大呢?若黄赤交角为0°,全球昼夜长短、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什么变化?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大气环流、洋流分布状况如何?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 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 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 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导因,教会思维方法
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北美气候类型教学,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萨瓦纳气候分布在何处?北纬40°— 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大陆西岸什么洋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诱发求知欲,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想象、产生许多独特的新思想。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冷静地考虑问题,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的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换言之,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应有的主动性、质疑性、独创性、自信心、洞察力、想象力等个性心理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
讲授我国地势条件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可提问:若我国地势西低东高,会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习南极洲地理,当学生在地图上确认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矿时,教师话锋一转问:南极洲这样的地理环境怎会有大量煤炭蕴藏?学习工业生产布局设疑:海南省有丰富的铁矿,但为何钢铁工业不发达?学生解答后接着问: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哪些不利条件可改变?今后能否建大型钢铁厂?上海煤铁缺乏,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复杂性,掌握工业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识。讲授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知识,可设疑:若黄赤交角比现在小,则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五带范围有何变化?若比现在大呢?若黄赤交角为0°,全球昼夜长短、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什么变化?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大气环流、洋流分布状况如何?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话说:“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