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因为如此,很多内心难以表达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情景的描绘得以释放。这些情景就是“意”和“象”的契合统一,是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表达。客观世界的“象”一旦被作家的“意”相结合,从文字反映,便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感的意象。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之一。一直以来不断有人从各种角度研究它的内涵、意境。本课意在研究《荷塘月色》的意象,将鉴赏散文中的意象这一阅读散文的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意境之美及本质和旨意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品悟,并从中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也是换一个角度,让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学习一种新的鉴赏方法,提升散文阅读能力,接受美的知识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意象的了解来源于诗歌鉴赏,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意象来鉴赏散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荷塘月色》是如何运用普通的意象来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的?2.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意象?3.如何从“象”和“意”结合的角度体味《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表现出来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从平凡的事物中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是艺术家追求的境界。因此本课就需要带领同学们从《荷塘月色》中平凡的事物里读取不同寻常的美。首先,梳理品析文中意象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的意味。最后探究《荷塘月色》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
片段一:
师:接下来我们品读第4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荷塘月色的美境是怎样构成的。这段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这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
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诗人在此撷取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这些充满了古典文化意蕴的意象,朱自清给我们勾勒出一种朦胧美的意境,主要是表现自己淡淡的喜悦之情。
片段二: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补充杜甫《月》、李商隐《月夕》。)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片段三:
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生讨论)
师: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这两处引用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首先江南采莲,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热闹的季节。
师:没错,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遥想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内心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师:于是作者又记起了什么?
生:《西洲曲》里的句子。
师: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生:“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师:莲这个意象就是“怜”“爱”的意思。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所以,大家说,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的主题都是? 生:爱情。
师:没错,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终于,作者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清华园里的莲花也是过人头的,但却看不到流水的影子 。
师:是啊!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教师补充: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学生讨论后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作为一个诗人,朱自清很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交织的内心和看似平凡的景象。《荷塘月色》就是朱自清一部很典型的意象散文,作者通过嗅觉、听觉、视觉、想象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多种景象,继而表达了心中细腻的情感变化。描绘意象的用词恰当得体、寓静于动、形象生动、贴合意境,有韵律美。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排比、衬托、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营造了轻盈朦胧、安谧静怡的氛围,其中月光皎洁、水面荧光、荷花夜舞,让人容易联想、身临其境。《荷塘月色》清新而不失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细心雕琢,但是没有“浓妆艳抹”的感觉,为我们塑造了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之外,其情感也耐人寻味。
《荷塘月色》的美,跟文章中大量的意象有很大关系,也跟作者的性情和心中的向往有割不断的关联。“象”有人、荷花、池塘、月色、水、叶子、禅、蛙声、梦、柳树、身影、路、雾等,每一种“象”都代表并抒发着作者不同或相同的“意”。尤其是文章名字中“荷塘、月色”这两个经典的意象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中作者大致的“意”就是内心不宁静——寻求宁静——暂时宁静——失去宁静的过程,也是朱自清先生借助荷塘景色构织的潜意识的梦。这种表现手法比写实更具有艺术性,更有表达力,更有说服力,更让人回味。荣格说:“幻觉是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幻觉不是某种外来的、次要的东西,它不是别的事物的症兆。它是真正的象征,也就是说,是某种有独立存在权利,但尚未完全为人知晓的东西的表达。”中国古人写的诗中不乏使用意象来隐喻内心的情感,朱自清本身也是诗人,正是诗人的情怀让他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样富有意境、想象的美文佳作。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之一。一直以来不断有人从各种角度研究它的内涵、意境。本课意在研究《荷塘月色》的意象,将鉴赏散文中的意象这一阅读散文的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对散文的意境之美及本质和旨意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品悟,并从中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也是换一个角度,让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学习一种新的鉴赏方法,提升散文阅读能力,接受美的知识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意象的了解来源于诗歌鉴赏,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意象来鉴赏散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荷塘月色》是如何运用普通的意象来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的?2.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意象?3.如何从“象”和“意”结合的角度体味《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表现出来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从平凡的事物中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是艺术家追求的境界。因此本课就需要带领同学们从《荷塘月色》中平凡的事物里读取不同寻常的美。首先,梳理品析文中意象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的意味。最后探究《荷塘月色》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
片段一:
师:接下来我们品读第4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荷塘月色的美境是怎样构成的。这段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这些景物各自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学生分组讨论后总结)
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诗人在此撷取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这些充满了古典文化意蕴的意象,朱自清给我们勾勒出一种朦胧美的意境,主要是表现自己淡淡的喜悦之情。
片段二: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补充杜甫《月》、李商隐《月夕》。)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片段三:
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生讨论)
师: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这两处引用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首先江南采莲,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生:热闹的季节。
师:没错,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采莲的情景是详和舒心、热闹有趣的。遥想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内心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师:于是作者又记起了什么?
生:《西洲曲》里的句子。
师: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生:“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师:莲这个意象就是“怜”“爱”的意思。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所以,大家说,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的主题都是? 生:爱情。
师:没错,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作者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终于,作者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生:清华园里的莲花也是过人头的,但却看不到流水的影子 。
师:是啊!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教师补充: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学生讨论后明确,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作为一个诗人,朱自清很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交织的内心和看似平凡的景象。《荷塘月色》就是朱自清一部很典型的意象散文,作者通过嗅觉、听觉、视觉、想象等多个角度描述了多种景象,继而表达了心中细腻的情感变化。描绘意象的用词恰当得体、寓静于动、形象生动、贴合意境,有韵律美。作者还使用了对比、排比、衬托、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营造了轻盈朦胧、安谧静怡的氛围,其中月光皎洁、水面荧光、荷花夜舞,让人容易联想、身临其境。《荷塘月色》清新而不失自然,能体会到作者的细心雕琢,但是没有“浓妆艳抹”的感觉,为我们塑造了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之外,其情感也耐人寻味。
《荷塘月色》的美,跟文章中大量的意象有很大关系,也跟作者的性情和心中的向往有割不断的关联。“象”有人、荷花、池塘、月色、水、叶子、禅、蛙声、梦、柳树、身影、路、雾等,每一种“象”都代表并抒发着作者不同或相同的“意”。尤其是文章名字中“荷塘、月色”这两个经典的意象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中作者大致的“意”就是内心不宁静——寻求宁静——暂时宁静——失去宁静的过程,也是朱自清先生借助荷塘景色构织的潜意识的梦。这种表现手法比写实更具有艺术性,更有表达力,更有说服力,更让人回味。荣格说:“幻觉是一种真正的原始经验。幻觉不是某种外来的、次要的东西,它不是别的事物的症兆。它是真正的象征,也就是说,是某种有独立存在权利,但尚未完全为人知晓的东西的表达。”中国古人写的诗中不乏使用意象来隐喻内心的情感,朱自清本身也是诗人,正是诗人的情怀让他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样富有意境、想象的美文佳作。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