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好锅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邋遢委靡的老人,当他的手接触到铜的一刹那,他的眼睛立刻变得像天空一样清澈。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大四学年,有两个月的时间是社会实践。宋晖被派到一家专做传统文化保护的NGO,还没在办公室里坐上一天,就立刻得了一个出差的任务,去内蒙探访一位名叫巴雅尔的老铜匠。
  硬卧,从中国的南方一直到北边。然后,长途车换长途车,通宵达旦地颠簸了两天,他终于到达了当地的群众文化馆。按照刘馆长给的地址,他又打了一个出租车,往小城的另一头去。
  巴雅尔啊,他在家,一定在!多半,又喝醉睡着了吧。邻居的年轻夫妇肯定地回答。宋晖只得用了大力敲门。好一阵,门终于开了,伸出一颗白发蓬松的脑袋,眉间深刻的纵向纹路,眼神混沌,酒气扑鼻。他听了好几遍才明白了宋晖的来意,不乐意地嘟哝着,把宋晖让进屋里。
  屋子挺大,却几乎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床一椅一凳、一张底下摆满酒瓶的桌子、墙角的一堆铜板、工具和碎料,还有满满一窗户明澈的蓝天。桌上没有下酒的菜。床上的毯子是破的。老人看上去至少七十开外,瘦小的身体佝偻在洗得发白的蓝褂子里。给宋晖拿杯子倒茶的时候,枯瘦的两只手一直在不自觉地抖动不已,走路歪歪倒倒。
  他到底是不是传说中最好的铜匠呢?宋晖捧着茶杯,失望得连准备了一路的说辞也差点忘了。就算他是,现在这把年纪了,又是个酒鬼,他还能不能做出一口像样的铜锅呢?
  巴雅尔不停地摇头,不行,这样不行,我打一口铜锅是为了给别人煮肉用的,可不是为了给你拍我打铜锅的模样。一样给工钱也不行!这成什么了?
  本事不定有,脾气倒挺特别。宋晖心里不满地嘟囔着,不得已打电话问严巍,怎么办?严巍是这家NGO唯一全职的工作人员,一个少言寡语的中年人。他在厦门那边回答,很简单,你就告诉他,你想买一口他亲手打的铜锅。
  直到两周后回到厦门,将DV接到电视上,看着当初摄录下的画面,宋晖还是不敢相信世间有这么美妙的手艺。巴雅尔,这个邋遢委靡的老人,当他的手接触到铜的一霎那,他的眼睛立刻变得像天空一样清澈,他的手指立刻变得镇静、柔软,甚至仿佛散发出幸福的光晕。大小十几个锥子和錾子,两只皱纹纵横却灵巧非凡的手,像钢琴家选择琴键那样,自如地选用、敲打、琢磨。铜板在每一次敲打中发出太阳般的光泽,柔软地延展开来,渐渐成型。錾子在金黄的表面一分一分描绘出古朴的线条。
  一口铜锅,几万次的敲打,几个小时才完成三两寸的錾刻。宋晖最遗憾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个铜锅制作完成。一口真正的好铜锅,那可是需要个把月呢。
  宋晖留下了买锅的钱,带走了摄录的精彩素材,也带走了他对这位老人处境的担忧。现在谁还会买一口用一个月才能打成的铜锅呢?工厂里每天生产出成千上万口锅子,材料便宜,工艺简单。走出巴雅尔的屋子,走到任何一个拐角的商店,都能随时买到一口任何大小规格的锅。放在煤气灶上,可以飞快地做成一顿饭。现在的生活节奏,甚至平时自己做饭的都越来越少了,快餐盒饭麦当劳,填饱肚子了事。
  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研究所的工作也已经落实。报到之前,宋晖腾出了一周的时间,再次登上北去的火车。他一直想看看老人是否一切都好。
  呵,呵,老人嘟哝着,一脸的高兴。他神秘兮兮地捧起屋角的一个布包,摆在桌上,轻轻打开。真是一口好锅!浑圆饱满,中央厚实的火筒、坠着圆环的锅盖、近乎完美的对称花纹,稳稳地坐落在简陋的桌上,金灿灿的,散发着太阳般温暖的光泽。这就是去年你订的那口锅呀,我一直替你好好保存着,等你来取。老人快乐地笑着。
  当天夜里,老人加入了木炭,弄来些羊肉,和宋晖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烫肉吃。正是春节刚过不久,草原的夜晚大约有零下二十度。但是吃着热羊肉,喝着六十度的酒,并不觉得冷。巴雅尔说,一口好铜锅,它可以让一餐饭长长久久地吃下去,每一口都是热的。朋友、家人围在锅子面前,把一顿饭当做一天最重要的庆典,把每一次围坐相聚当做最重要的相聚。现在的人哪,谁还需要这样的一口锅呢?
  天亮了。宋晖发觉他们两个就这样醉了,趴在桌上睡了一整夜。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铜锅的花纹上,仿佛千万条金色的河流在蜿蜒流淌。锅盖与锅子的接口处,光泽是温润的,似乎隐隐还有水汽在一点点爬出来。怎么可能呢?木炭是昨晚加的。
  宋晖惊讶地伸出手来,小心地打开锅盖。顿时,肉汤的香气再次弥漫了整个屋子。锅里的汤,竟然还是缓缓沸腾着的。
其他文献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消费品,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早有非常成熟的论述。比如与朋友夜游赤壁的苏轼,就即兴将一般意义上的实物与一段旅程做了精彩的对比:对于实物而言,是“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换句话说,要想消费它,必须以实质性的占有为前提。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却是我们通过感受与体验就能拥有和消费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早上约莫八九点钟的时候,天下起了雾气般的小雨,平武县龙安镇老城区的正中,一座坐西向东的寺院迎来零星几位香客。山门前开阔、空旷的广场上,正中对称地直立着一对高约7米的花岗石经幡。上面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进山门,踏上青云石条砌成的台阶,台地正中左右各一狻猊,形态威猛。一位在此工作的老妪,燃起一把香,朝四方虔诚叩拜后,从台地角落取出扫把,开始“簌簌”地扫起来。进第二道山门,完整而古朴的传统四合院落的正中
摘要:以“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为例,分析工艺流程中涉及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转化认知冲突,在师生交互过程中生成教学环节,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认知冲突;教学设计;铝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吴哥窟的僧人  拍摄时间:2012年11月26日  拍摄设备:Canon EOS-1D X  焦距:70mm  光圈:F/2.8  曝光时间:1/320s  身着橙黄色袈裟的僧侣向我走来,面带微笑,平静而谦和,仿佛突然将这古朴而神秘的千年古刹点亮,让我变得感动与柔软。  斯里兰卡的微笑  拍摄时间:  2014年2月6日  拍摄设备:Nikon D700  焦距:56mm  光圈:F/5  曝光时
一片华丽褶皱的诞生  在欧洲的顶级时装定制业界, Gerard Lognon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并不是顶级服装设计师,但是他做着一件让所有顶级设计师为之倾倒的事——帮助他们将头脑中如梦如幻的漂亮褶皱变成现实。而对于我来说,最幸运的事情则是亲眼看到那些举世无双的褶皱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Gerard Lognon的工作室位于巴黎Rue Danielle Casanova街一座17世纪的建筑内,每
多年的演变之后,这样的一个传统民俗传到今天变成了瓦伦西亚市最大最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法雅节。“法雅”在瓦伦西亚语中是人偶的意思,因为人偶在法雅节最后一天会被华丽的焚烧掉,这个节日又被称做烧火节。每年的三月法雅节,会有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进瓦伦西亚,让这里成为狂欢的海洋。    瓦伦西亚的爆竹  从马德里开往瓦伦西亚的AVE(高速列车)飞快地行驶着,耳边听到的都是人们唧唧
玉树县居住的大多是藏民,只有不到10%的汉人。由于这里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允许发展工业,连牧业也在慢慢减少。在“退牧还草”政策下,很多牧民移民到此,他们变卖了全家人赖以生存的牛羊,在玉树盖了房子,开始建立自己的新家园,不料2010年4月14日的一场地震,使这刚刚开始的新家园梦化为乌有。这次地震的受灾人数约20万人,99%的房屋全部倒塌。那一天,整个玉树县被夷为平地
海明威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我看过他几乎所有的文章和故事,也看过一些研究他文章的书和描写他本人的传记。我一向认为地道的读者应该消费作品,而不是消费作者,但对于真正喜欢的作者,我还是不能免俗。何况,海明威一直都在写自己经历或者体验过的事,在他的作品中,现实生活的投影要远远多过臆想和虚构。有人说海明威除了写自己就不会写作,不过他有这个资本,他这辈子,无人能及的体验也实在是太多了点儿,恨不得一个人活了8个人
在古典中国云游  撰文、图片/Bill Porter 鸣谢/大茶  一个美国人,却每日打坐,翻译佛经、古诗,有个法号“赤松居士”,还称呼自己为“老夫”。他经常穿着布鞋,随身携带僧袋,在中国走南闯北,到终南山寻访隐士,沿着黄河寻访历史遗迹。他说这是他的修行。  我总是容易被孤独所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很喜欢独处,倒不是我不愿意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我发现独处竟有如此多的快乐。中国的隐士令我吃惊:
剧场没有音响设备,甚至没有剧场灯,更不用说多媒体和现代化升降设备等。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泰晤士河畔,遥想当年  作为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2012年的伦敦格外热闹。伦敦的剧院也因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兴奋,思索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舞台展现这座城市的精彩。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举办了名为“37种语言,37出莎士比亚”的国际艺术节,世界各国操着各种语言的艺术家们,轮番在同一个场地演出莎翁剧目,令人惊叹。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