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21-01
“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和其他教育权威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学校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语文教育因为汉语的语言特性而更容易以其他教育模式进行,例如家庭教育及校外辅导教育。而随着新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传递结构不断变革,“学校中心”传递结构正被逐渐结构。其他教育力量的崛起对学校的教育权威进行了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值得深思,本文以宋明书院的教育职能产生和发展影响为研究对象,交叉对比宋明教育背景与当代中小学语文学习现状,希望从“书院”的产生中获得关于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当代小学语文学习现状
现今教育面临着“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形成与教育权威转移的现状,语文教育更是尤其体现了这一转变。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学校的垄断教育权力被不断转出。
语文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各不相同,吸收知识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别,因此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语文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班级内受教人数多,学校内班级数量众多的教育现状,同时,语文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形式的单一与考试考察内容的灵活,形式多样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学生在校内的语文学习有效程度降低,知识摄入量下降,考试考察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校外语文教育力量应运而生。从教辅材料到课外辅导机构,从“大语文”课程到“一对一”辅导,这些学校外语文教育力量构成了小学语文教育百花齐放的现状。
同时,网络的发展更是成为大众传媒分化学校教育权利的主流力量。网络的“即时性”和“海量性”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和垄断,使得更多学生可以便利的获得以往只有在学校内才能获取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网络的“互动性”和“新媒体新”为线上教育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此改革了现有的教育形式。
随着语文教学法的不断发展,学校及语文教师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有了不同以往的认知,语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目标的输出常常有家庭成员的介入。这一改变使得家庭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再加上汉语作为母语的独特性质,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学校的垄断教育权力被不断转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书院的影响
书院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一项成功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书院在当时社会是一种“非官方中心”教育传递制度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当代语文教育“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崛起的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书院作为一项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地方。
具体来说,宋明书院多为地方(非官方)设立,也有一些私人设立的书院因为自由开放的研学风气而名盛一时。这些书院中多实行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自由讨论发问。教师的指导多为诱导式发问,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课堂气氛更加自由,学术氛围非常活跃,大大促进了宋明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讲授之外,书院的另一特点是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紧密相连。书院中聚集了大批文人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他们在讲学和讲会中汲取思路,利用书院的丰富藏书,做了大量的学术研读,将自己的观点著书立说,使得“教学相长”在宋明书院的教育模式中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三、书院制度对当代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启示
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书院强调自由研读,自由讲学和自由思考,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包括表达的自由和阅读的自由。老师的作用更多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答疑解惑。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往往各不相同,老师的作用是使学生有所收获而不是规定学生应该收获什么。这样的教育方法虽然不能直接搬入我们当代语文中小学的课堂上来,但应当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所启示。小学语文课程中除了正常课本教材的讲解之外,还可以设置语言交流讨论类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其次应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严谨教研的精神。当学生问出超出课程之外的问题时,教师应当思考此问题的价值性以及学生是如何形成这个此类疑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一课的授课内容已经做好严格的规定,学生的思路须在教师的预授目标之中,一旦偏移就会被教师打断,并重新导入回来。教師的“提问”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之中不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是为了让学生说出课程发展需要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自己思考而是专心寻找老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职业负担。
最后是课外语文教育力量。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包括课外语文教学力量和课外语文教辅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外教育中出现了逐渐划分层级的现象,学校教育负责解决基础知识积累及基本知识应用,课外教育力量负责语言鉴赏等递进能力的提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家长默认的“教育组合拳”。近年来,“大语文”课程的火热开展,作文辅导班的持续升温就是一种体现。
课外教育力量正逐渐朝着低龄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对于日益多元的课外语文教育,我们能从“书院”教育模式中获得一些启示。历代书院的山长几乎都是当世名家,他们对于某一部分的学术问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除此之外还会经常有当时著名的学者过来参与教学和论辩,使得书院的学生收获很多。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同其他语言一样的性质,语文教学不应仅注重应用教学而忽略了其作为语言的本质。课外语文辅导更多的试讲重点放置于“补”上,补充学校学习的不足之处,补充学生应用能力缺失之处,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大语文”课程的出现虽然改变了这一现状,但其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发展。一些名家的普及性公益讲座引起了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的兴趣,但应具备更系统的规划。从这方面来看,宋明书院盛行的学者讲学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发展的思路。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和其他教育权威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学校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语文教育因为汉语的语言特性而更容易以其他教育模式进行,例如家庭教育及校外辅导教育。而随着新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传递结构不断变革,“学校中心”传递结构正被逐渐结构。其他教育力量的崛起对学校的教育权威进行了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值得深思,本文以宋明书院的教育职能产生和发展影响为研究对象,交叉对比宋明教育背景与当代中小学语文学习现状,希望从“书院”的产生中获得关于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当代小学语文学习现状
现今教育面临着“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形成与教育权威转移的现状,语文教育更是尤其体现了这一转变。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学校的垄断教育权力被不断转出。
语文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各不相同,吸收知识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别,因此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语文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班级内受教人数多,学校内班级数量众多的教育现状,同时,语文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形式的单一与考试考察内容的灵活,形式多样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学生在校内的语文学习有效程度降低,知识摄入量下降,考试考察成绩不理想等原因,校外语文教育力量应运而生。从教辅材料到课外辅导机构,从“大语文”课程到“一对一”辅导,这些学校外语文教育力量构成了小学语文教育百花齐放的现状。
同时,网络的发展更是成为大众传媒分化学校教育权利的主流力量。网络的“即时性”和“海量性”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封闭和垄断,使得更多学生可以便利的获得以往只有在学校内才能获取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网络的“互动性”和“新媒体新”为线上教育的飞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此改革了现有的教育形式。
随着语文教学法的不断发展,学校及语文教师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有了不同以往的认知,语文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学目标的输出常常有家庭成员的介入。这一改变使得家庭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再加上汉语作为母语的独特性质,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学校的垄断教育权力被不断转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书院的影响
书院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一项成功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书院在当时社会是一种“非官方中心”教育传递制度的产物,其产生背景与当代语文教育“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崛起的现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书院作为一项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成功举措,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地方。
具体来说,宋明书院多为地方(非官方)设立,也有一些私人设立的书院因为自由开放的研学风气而名盛一时。这些书院中多实行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自由讨论发问。教师的指导多为诱导式发问,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课堂气氛更加自由,学术氛围非常活跃,大大促进了宋明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了讲授之外,书院的另一特点是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紧密相连。书院中聚集了大批文人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他们在讲学和讲会中汲取思路,利用书院的丰富藏书,做了大量的学术研读,将自己的观点著书立说,使得“教学相长”在宋明书院的教育模式中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三、书院制度对当代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启示
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书院强调自由研读,自由讲学和自由思考,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包括表达的自由和阅读的自由。老师的作用更多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答疑解惑。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往往各不相同,老师的作用是使学生有所收获而不是规定学生应该收获什么。这样的教育方法虽然不能直接搬入我们当代语文中小学的课堂上来,但应当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所启示。小学语文课程中除了正常课本教材的讲解之外,还可以设置语言交流讨论类的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其次应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严谨教研的精神。当学生问出超出课程之外的问题时,教师应当思考此问题的价值性以及学生是如何形成这个此类疑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每一课的授课内容已经做好严格的规定,学生的思路须在教师的预授目标之中,一旦偏移就会被教师打断,并重新导入回来。教師的“提问”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之中不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是为了让学生说出课程发展需要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自己思考而是专心寻找老师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没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职业负担。
最后是课外语文教育力量。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包括课外语文教学力量和课外语文教辅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外教育中出现了逐渐划分层级的现象,学校教育负责解决基础知识积累及基本知识应用,课外教育力量负责语言鉴赏等递进能力的提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家长默认的“教育组合拳”。近年来,“大语文”课程的火热开展,作文辅导班的持续升温就是一种体现。
课外教育力量正逐渐朝着低龄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对于日益多元的课外语文教育,我们能从“书院”教育模式中获得一些启示。历代书院的山长几乎都是当世名家,他们对于某一部分的学术问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除此之外还会经常有当时著名的学者过来参与教学和论辩,使得书院的学生收获很多。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同其他语言一样的性质,语文教学不应仅注重应用教学而忽略了其作为语言的本质。课外语文辅导更多的试讲重点放置于“补”上,补充学校学习的不足之处,补充学生应用能力缺失之处,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大语文”课程的出现虽然改变了这一现状,但其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发展。一些名家的普及性公益讲座引起了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语文的兴趣,但应具备更系统的规划。从这方面来看,宋明书院盛行的学者讲学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课外语文教育力量发展的思路。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