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认知体验。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开展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问题导入,有效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走向低效度。兴趣的激发应重在上课伊始的导入环节。笔者认为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Module 9 Unit 3 “The meaning of color”一课时,借助两个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1: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Why?
问题2:What color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roles in Chinese opera?
这两个问题不是太难,学生很容易切入话题,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自然地将与color和Chinese opera相关的知识有机地串接到了一起。问题解决了,学生获得认知体验的同时,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为有效教学打开了大门。
二、因材施教,加深认知感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教学多边活动中都有体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学生不是工业产品,不可能整齐划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尽相同,其感悟到的東西也必不一样。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差异,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预设,提供多元化的方法指导,在教学的方式上应具有开放性,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能被有效地激发,在各自发展区域内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和语言素养的提高。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Module 8 Unit 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于上课伊始,笔者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Reading A”的题目,接着让学生互相就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就“What is classic literature?”实施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完成相应的认知任务。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笔者给予提示,引导他们结合Charles Dickens的写作特色来完成相关的分析与评价。实践证明,该节内容如此处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理解感悟能力都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深化过程体验
教学有具体的任务,学生的探究就有了方向性,推动学习有意义构建,提升知识习得的效率。借助于具体的任务,有效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同时任务完成的过程给学生以充足的体验,多维度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Module 2 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笔者设置了多个任务将教学过程串接起来。
任务1: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木乃伊进行联想,在学生的回答中,实现与课文标题“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自然衔接。导入环节,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完成,探究热情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导入环节还要求学生对文中的curse 会是什么诅咒进行猜想。
任务2:Whilereading环节,笔者设置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引导学生凭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填写表格。
任务3:Postreading环节,在前面几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笔者将每小节的中心意思进行了罗列,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连线练习,攻破教学的重点。
四、反思总结,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的探究习得的知识仍然是零碎的,需要借助于总结与反思将知识进行串接内化。因此,在课堂教学多边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课堂表现,合理地选择总结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探究获知的过程、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予以反思,最后进行综合性总结。通过反思与总结这个环节,尽可能多地获得过程体验,在反思和总结中发现新的东西,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对学习策略进行调整。
当然,因为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多元化,加上学生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总结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在多元总结、认真反思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性学习方式,并固化为自己的良性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语言学习思维,在“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整体运用能力,促进语言学习不断地发展。
(责任编辑周侯辰)
一、问题导入,有效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走向低效度。兴趣的激发应重在上课伊始的导入环节。笔者认为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Module 9 Unit 3 “The meaning of color”一课时,借助两个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1: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Why?
问题2:What colors are used for different roles in Chinese opera?
这两个问题不是太难,学生很容易切入话题,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自然地将与color和Chinese opera相关的知识有机地串接到了一起。问题解决了,学生获得认知体验的同时,探究欲望被有效地激发,为有效教学打开了大门。
二、因材施教,加深认知感悟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教学多边活动中都有体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学生不是工业产品,不可能整齐划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不尽相同,其感悟到的東西也必不一样。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差异,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情境的预设,提供多元化的方法指导,在教学的方式上应具有开放性,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能被有效地激发,在各自发展区域内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和语言素养的提高。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Module 8 Unit 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于上课伊始,笔者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Reading A”的题目,接着让学生互相就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就“What is classic literature?”实施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完成相应的认知任务。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笔者给予提示,引导他们结合Charles Dickens的写作特色来完成相关的分析与评价。实践证明,该节内容如此处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理解感悟能力都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任务驱动,深化过程体验
教学有具体的任务,学生的探究就有了方向性,推动学习有意义构建,提升知识习得的效率。借助于具体的任务,有效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同时任务完成的过程给学生以充足的体验,多维度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Module 2 Unit 3 “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笔者设置了多个任务将教学过程串接起来。
任务1: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木乃伊进行联想,在学生的回答中,实现与课文标题“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自然衔接。导入环节,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完成,探究热情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导入环节还要求学生对文中的curse 会是什么诅咒进行猜想。
任务2:Whilereading环节,笔者设置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引导学生凭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填写表格。
任务3:Postreading环节,在前面几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笔者将每小节的中心意思进行了罗列,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连线练习,攻破教学的重点。
四、反思总结,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的探究习得的知识仍然是零碎的,需要借助于总结与反思将知识进行串接内化。因此,在课堂教学多边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及学生课堂表现,合理地选择总结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探究获知的过程、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诸多方面予以反思,最后进行综合性总结。通过反思与总结这个环节,尽可能多地获得过程体验,在反思和总结中发现新的东西,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对学习策略进行调整。
当然,因为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的多元化,加上学生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总结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在多元总结、认真反思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性学习方式,并固化为自己的良性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语言学习思维,在“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整体运用能力,促进语言学习不断地发展。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