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词语的讲授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重视文言词语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不能只是呆板地灌输,强迫学生记忆,只有探寻、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教学有方,引导得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少费力气,才能多学知识,出好成绩。就文言词汇的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差距以及古人的行文习惯等,总结出一些文言词汇的讲授方法。
   一、语源探究法
   语源,指词语的来源,汉语中很多词都有它的来源。汉语历史悠久,产生以来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的断层,许多词语都可以探本穷源,理清它的发展演变,这就为讲解这些词语创造了条件。“语源探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一个词语的来源,详尽解说它的含义和构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许多汉语中的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渊源的词语,如,成语、典故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讲解。比如,“逐鹿”一词,如果只告诉学生此词的含义是“国家分裂之时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力”,不再深入探其根源,学生就不会理解争夺统治权力为什么会和“鹿”发生关系。要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词,必须明确它的来源。“逐鹿”一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是说秦朝末年失去了权柄,许多人来争夺天下,就像秦国走失了鹿一样,所以后世便用“逐鹿”表示许多人争夺一个国家的统治权。
   二、古今比较法
   古今比较法,即将一个词语古今的用法、含义等相比较,从中找出它的古今差异,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掌握这个词语。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而来的,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词汇。在教授文言词语时,可以把现代汉语词汇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体现一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讲解古汉语中的“稍”,就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稍”相比较。现代汉语中,“稍”是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可是在早期文言文中的“稍”却经常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一步步地发生,可译作“逐渐”“逐步”等。《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稍蚕食魏”即“逐渐像蚕吃桑叶一样地吞食魏国领土”,而不能理解做稍微蚕食魏国的领土。通过对比,学生会对“稍”的文言用法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古今沟通法
   古今沟通法与古今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寻求古今词义的差异,而古今沟通法是寻求古今词义与用法上的联系。古今汉语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现代汉语毕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里有许多古代汉语的遗迹。抓住这些联系,可以拉近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文。
   如,《战国策·宋策》:“移兵而造大国之城下”,其中“造”是“去”“到”的意思。对于“造”,学生熟悉的是它现代常用的“制造”等含义,而对它“到……去”的含义不太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词,可采用古今沟通法,联系“造”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个例。比如,平时说的“造访”,即前去拜访的意思,其中“造”就是“到”“去”的意思。再如,成语“登峰造极”,“造极”即达到顶点,“造”也是“到”“去”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明白“造”的含义了。
   四、语素分析法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对一个词的构成语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它的语素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个词。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文言词语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比如,“社稷”一词,这个词的含义是指国家,古代常用,现代书面语中也还使用。可“社稷”为什么是国家的意思呢?要使学生彻底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语素分析。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合成词,“社”是代表土地的神,“稷”本是谷子,古代以之为百谷之长,故又奉之为谷神。由于古代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与粮食,所以古时人们用“社稷”一词代表国家。这种分析,对学生掌握词语是大有好处的。
其他文献
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语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走近“人文”,真正扛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育,而且肩负着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在
期刊
一位军人,只因在战场上对战友的一个承诺,只为挽救战友的生命,将战友背出战场,从此,残疾伴随了他的后半生;尽管如此,他还是坐上了公司几年来一直在挑选的经理人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感触还是颇多的,这位残疾军人诠释了执行力的含义,就是不找任何借口,下定决心去完成自己想要干的事情。   是的,也许,当发现总裁给的地址是错误的时候,有人会直接放弃那个任务;也或许,当发现橱窗提早关门时,有人会走上返程的路;
期刊
分层次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然而,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而言,无疑也是一次挑战,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所教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水平及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也才能设计出符合本层次学生的高效课堂。如果不去深入了解所教层次的学生,那么分层次教学也就无意
期刊
高三的最后一段时间,各科都已进入备战高考的总复习阶段:科科都在专题复习,节节都在强化训练。平时的语文课前三分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更不必说它在备战高考阶段的神奇力量了。如何利用好这个特殊时期仅有的课前三分钟呢?   一、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活跃课堂气氛,缓减学习压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成为一种期待,一种愉悦,一种满足。在轻松愉快中给备
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进入了语文教材之中。那么,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应当如何发挥出来呢?表演式教学或许是一种可行之策。   表演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文本转换成戏剧剧本,或直接采用剧本,由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选出若干学生划定角色,记诵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然后走上讲台,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其
期刊
成为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一直是很多教师的梦想,很多教师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每天,当教师带着梦想,也带着真诚匆匆地走进教室的时候,面对着个性张扬的六十几个生命,面对着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张张笑脸,教师最直接的心愿还是希望学生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能从容地享受与他们相处的这段快乐时光。这时,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便成了教师最现实的追求。所以,应该说,很多教师更愿意做一个爱学生、爱教学、也被学生
期刊
从实行新课改后,教师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授课?从上到下,大家众口一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也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可是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理论烂熟于胸,可练习时仍然无从下笔。与他们交流,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方法与技巧,而是他们进行诗歌鉴赏时根本读不懂诗歌,写作文时根本没有素材,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教会他们更多的方法又有什么用呢?并不否认“授之以渔
期刊
教学理念:   作文训练想获成效应该遵循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阶段无所谓规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我手写我口”,有就好。这样,学生写的热情,学生捕捉生活的敏锐性、主动性,才会增加。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阶段,教师要用标准的文体规范学生的写作。“美文不厌百遍改”,教师批完作文,一方面把学生的亮点分类展示给大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期刊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
期刊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因其考查考生准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成为必考题。高考考查病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结构,二是内容。高考语文有关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六项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多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搭配不当”是《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两面对一面”是“搭配不当”的一种特殊病句类型。在复习和考试中,不少学生误以为凡是出现一正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