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是学好文言文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重视文言词语的学习。教师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不能只是呆板地灌输,强迫学生记忆,只有探寻、总结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教学有方,引导得力,学生的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少费力气,才能多学知识,出好成绩。就文言词汇的教学而言,可以根据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词义的差距以及古人的行文习惯等,总结出一些文言词汇的讲授方法。
一、语源探究法
语源,指词语的来源,汉语中很多词都有它的来源。汉语历史悠久,产生以来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的断层,许多词语都可以探本穷源,理清它的发展演变,这就为讲解这些词语创造了条件。“语源探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一个词语的来源,详尽解说它的含义和构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许多汉语中的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渊源的词语,如,成语、典故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讲解。比如,“逐鹿”一词,如果只告诉学生此词的含义是“国家分裂之时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力”,不再深入探其根源,学生就不会理解争夺统治权力为什么会和“鹿”发生关系。要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词,必须明确它的来源。“逐鹿”一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是说秦朝末年失去了权柄,许多人来争夺天下,就像秦国走失了鹿一样,所以后世便用“逐鹿”表示许多人争夺一个国家的统治权。
二、古今比较法
古今比较法,即将一个词语古今的用法、含义等相比较,从中找出它的古今差异,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掌握这个词语。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而来的,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词汇。在教授文言词语时,可以把现代汉语词汇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体现一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讲解古汉语中的“稍”,就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稍”相比较。现代汉语中,“稍”是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可是在早期文言文中的“稍”却经常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一步步地发生,可译作“逐渐”“逐步”等。《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稍蚕食魏”即“逐渐像蚕吃桑叶一样地吞食魏国领土”,而不能理解做稍微蚕食魏国的领土。通过对比,学生会对“稍”的文言用法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古今沟通法
古今沟通法与古今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寻求古今词义的差异,而古今沟通法是寻求古今词义与用法上的联系。古今汉语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现代汉语毕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里有许多古代汉语的遗迹。抓住这些联系,可以拉近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文。
如,《战国策·宋策》:“移兵而造大国之城下”,其中“造”是“去”“到”的意思。对于“造”,学生熟悉的是它现代常用的“制造”等含义,而对它“到……去”的含义不太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词,可采用古今沟通法,联系“造”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个例。比如,平时说的“造访”,即前去拜访的意思,其中“造”就是“到”“去”的意思。再如,成语“登峰造极”,“造极”即达到顶点,“造”也是“到”“去”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明白“造”的含义了。
四、语素分析法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对一个词的构成语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它的语素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个词。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文言词语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比如,“社稷”一词,这个词的含义是指国家,古代常用,现代书面语中也还使用。可“社稷”为什么是国家的意思呢?要使学生彻底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语素分析。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合成词,“社”是代表土地的神,“稷”本是谷子,古代以之为百谷之长,故又奉之为谷神。由于古代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与粮食,所以古时人们用“社稷”一词代表国家。这种分析,对学生掌握词语是大有好处的。
一、语源探究法
语源,指词语的来源,汉语中很多词都有它的来源。汉语历史悠久,产生以来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的断层,许多词语都可以探本穷源,理清它的发展演变,这就为讲解这些词语创造了条件。“语源探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一个词语的来源,详尽解说它的含义和构成,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许多汉语中的词特别是那些有文化渊源的词语,如,成语、典故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来讲解。比如,“逐鹿”一词,如果只告诉学生此词的含义是“国家分裂之时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力”,不再深入探其根源,学生就不会理解争夺统治权力为什么会和“鹿”发生关系。要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词,必须明确它的来源。“逐鹿”一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是说秦朝末年失去了权柄,许多人来争夺天下,就像秦国走失了鹿一样,所以后世便用“逐鹿”表示许多人争夺一个国家的统治权。
二、古今比较法
古今比较法,即将一个词语古今的用法、含义等相比较,从中找出它的古今差异,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掌握这个词语。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而来的,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现代汉语词汇。在教授文言词语时,可以把现代汉语词汇作为参照系,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体现一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比如,讲解古汉语中的“稍”,就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稍”相比较。现代汉语中,“稍”是个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可是在早期文言文中的“稍”却经常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一步步地发生,可译作“逐渐”“逐步”等。《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稍蚕食魏”即“逐渐像蚕吃桑叶一样地吞食魏国领土”,而不能理解做稍微蚕食魏国的领土。通过对比,学生会对“稍”的文言用法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古今沟通法
古今沟通法与古今比较法不同。比较法是寻求古今词义的差异,而古今沟通法是寻求古今词义与用法上的联系。古今汉语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现代汉语毕竟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里有许多古代汉语的遗迹。抓住这些联系,可以拉近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古文。
如,《战国策·宋策》:“移兵而造大国之城下”,其中“造”是“去”“到”的意思。对于“造”,学生熟悉的是它现代常用的“制造”等含义,而对它“到……去”的含义不太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词,可采用古今沟通法,联系“造”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些个例。比如,平时说的“造访”,即前去拜访的意思,其中“造”就是“到”“去”的意思。再如,成语“登峰造极”,“造极”即达到顶点,“造”也是“到”“去”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明白“造”的含义了。
四、语素分析法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对一个词的构成语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它的语素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个词。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文言词语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比如,“社稷”一词,这个词的含义是指国家,古代常用,现代书面语中也还使用。可“社稷”为什么是国家的意思呢?要使学生彻底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语素分析。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的合成词,“社”是代表土地的神,“稷”本是谷子,古代以之为百谷之长,故又奉之为谷神。由于古代对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与粮食,所以古时人们用“社稷”一词代表国家。这种分析,对学生掌握词语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