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它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调控指向的是教学情境的最优化。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善于发现生成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有效调控课堂生成,使课堂生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关键词】课堂生成,课堂调控,有效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生成的精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程序。那么,面对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教师应进行怎样有效的调控呢?
1.加强课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案”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会有惊人的思维火花。只有教师在预设中努力想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必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生动的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与智慧。事实证明,教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上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就存在着交互作用,并且彼此都处于某种社会情景中,行动者在规范、认知、期待上的协调以及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的一致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师——生”,“生——生”的关系,他们彼此相互影响,处于同一个教育社会之中,朝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教学中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调控,必须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倡导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动态生成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调控指向是教学情境的优化。只有师生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能敢于直言,才能畅所欲言,这是有效调控所期盼的一种境界。
准确地把握学生资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是有效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的起点资源,研究学生的疑点资源,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回归文本,在解决问题中调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本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文本怎么理解都可以,而应该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不凭空想象,不抓住只言片语想当然。所以,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中去解决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有学生说,用吸管喝,有学生说把瓶子砸碎了再喝水,还有学生说,直接把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水了……这时老师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乌鸦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哪一种办法最实际呢?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后,教师再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再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追问,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得以提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无主见地附和,而应该进行明确的价值引导,这既是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又是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让学生讨论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其中一位学生说喜欢小红狐,因为小红狐聪明机灵。显然这一生成偏离了文本的内涵,但教者没有即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有效调控,而是顺水推舟:“你也非常聪明,肯动脑筋,有创新意识。”这位教师无标准地盲目称赞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模糊了文本的人文导向。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针对这一错误生成进行有效调控,如组织学生再讨论,引导学生再读文本,领悟文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
4.根据情况,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相反,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的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着学生走。
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调控才是有效的?”“我的调控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调控手段?”等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善于发现生成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有效调控课堂生成,使课堂生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关键词】课堂生成,课堂调控,有效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生成的精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程序。那么,面对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教师应进行怎样有效的调控呢?
1.加强课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案”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会有惊人的思维火花。只有教师在预设中努力想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必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生动的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与智慧。事实证明,教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上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就存在着交互作用,并且彼此都处于某种社会情景中,行动者在规范、认知、期待上的协调以及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的一致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师——生”,“生——生”的关系,他们彼此相互影响,处于同一个教育社会之中,朝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教学中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调控,必须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倡导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动态生成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调控指向是教学情境的优化。只有师生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能敢于直言,才能畅所欲言,这是有效调控所期盼的一种境界。
准确地把握学生资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是有效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的起点资源,研究学生的疑点资源,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回归文本,在解决问题中调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本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文本怎么理解都可以,而应该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不凭空想象,不抓住只言片语想当然。所以,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中去解决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有学生说,用吸管喝,有学生说把瓶子砸碎了再喝水,还有学生说,直接把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水了……这时老师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乌鸦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哪一种办法最实际呢?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后,教师再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再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追问,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得以提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无主见地附和,而应该进行明确的价值引导,这既是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又是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让学生讨论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其中一位学生说喜欢小红狐,因为小红狐聪明机灵。显然这一生成偏离了文本的内涵,但教者没有即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有效调控,而是顺水推舟:“你也非常聪明,肯动脑筋,有创新意识。”这位教师无标准地盲目称赞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模糊了文本的人文导向。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针对这一错误生成进行有效调控,如组织学生再讨论,引导学生再读文本,领悟文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
4.根据情况,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相反,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的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着学生走。
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调控才是有效的?”“我的调控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调控手段?”等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当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善于发现生成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有效调控课堂生成,使课堂生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