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生”定“作”,让学生爱上作业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巩固、反馈、发展的功能。如果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意图,缺乏必要的思考,作业量多质低,针对性不强,缺乏层次性。这样教师就无法真实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1 教而思,寻求改进之道
  面对现有的“作业问题”,教师先要“量生”。新课程理念下,校本作业要关注主体性、差异性、选择性、反思性、多样性、科学性,同时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合作性、可操作性等。因此,不论在作业的形式、内容、数量、难度设计方面,还是在作业的时间安排方面,教师都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科学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作业设计、合理的作业布置和多元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
  要真正出好一份校本作业,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师要提前“做作业”——搜寻可参考的各种高质量教辅材料以及网上资料,做大量的题,从中选取“好题”收录题库作为储备。并对收集的题目进行分类:哪些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哪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哪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具体“定作”时,教师要对现成的题进行适当改造、重新编排等,形成正式题;确保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及当天的教学内容,没有超纲题;难度上设置有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供学生选择,尊重个性发展。
  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认同以及明确作业的具体要求。
  (2) 每一节课后布置作业。下午自习课时布置作业题,学生准备一本生物作业本,将题目抄到本子上,然后写出思考的结果(图则视情况而定);
  (3) 第二天早上交作业。教师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一般安排在下一节课上新课前5 min讲评,提高时效性。
  2 学而习,检验尝试之效
  一个月后进行阶段测试3。其考试结果,与其他班级相比,任教的6、7、8三个理科班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表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阶段测试1和2中,6、7、8班和同年级别的班级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在阶段测试3中优势明显,总分大约高出10分左右,尤其是普通班。
  阶段测试3的各分数段的人数情况:见表2。
  从表2中数据看出:在80分段和70分段的人数以及及格率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具体细化数据(随机抽样每班30人)见表3。
  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选择题部分没有差异,6、7班甚至比11班低了4分左右,因为近期的作业以填空题为主;但在填空题部分几乎每题的得分情况都略微好些,尤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综合题上优势较明显,说明学生的知识掌握较好,综合应用能力较强。此次考试的成绩也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3 实施与体会
  3.1 量“生”定“作”,精选习题
  所在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中学,进入高二年虽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缺乏足够的毅力,学习自觉性不够,总希望能“速成”。所以教师在精选习题时,做到质高量少尤为重要,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好地“收买”了学生的心。
  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题目时,关注“四性”:
  (1) 针对性。这种作业模式对教师来说,可以在每节课上完后,再布置作业,选择的题目可以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进度、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不同的班级以及上次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来选择题目,更贴近学情,提高了教学有效性。而如果是印刷的作业则必须提前出好拿去印刷,针对性较差。
  (2) 典型性。要想让学生爱上作业,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觉得作业难度适中,“跳一跳,摘得到”,有信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做作业切实巩固了重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选题时既要“少”,而且要“精”。所谓“少”,是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作业量。所谓“精”,是指所设计的作业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能够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
  [例题]:图1A、B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除特别标注外,在线上填名称):
  ① 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
  ② 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填字母)。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
  ③ C图是A图中 (填序号)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 。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 。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
  此题综合性强,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内容,图示给出的信息十分丰富了神经调节的内容。
  (3) 重复性。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知识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长时记忆。在学习新内容时,可适时穿插一两题前几章的练习,或者每隔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作业本上曾经做错的题目。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巩固了旧知识,一举两得。
  (4) 层次性。针对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教师在布置题目时,既有基础性的作业,也有适量的拓展性作业,有时还设置少量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学困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
  3.2 循循善诱,培养习惯   有些学生的字写得很不好,非常潦草。刚开始时用评语加以提醒。如果教师提醒后,学生有所改变,则及时用评语给予肯定和鼓励。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利用课前、课后订正作业的时间当面进行表扬。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改变。而对于字写得很好的学生也要特别当众进行展示、表扬,树立好榜样!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讲字写得好的好处,比如使考试的卷面更整洁,不会因为改卷老师看不清楚而被扣分等等。通过“作业”这个媒介,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更熟悉学生,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也更好地促进教学。
  3.3 及时批改,多元评价
  实践证明,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除了等级符号的评价方式外,教师还可进行语言文字的评价;除了对答题的情况进行评价外,还可对学生的认知、思维方法、对待作业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除了个别面批点评外,还可在班级口头点评。例如笔者布置的第一次作业是一道内环境的题目,图在课本上P9,所以作业中注明不用画图,只要把序号标注在课本的图上即可。上交的作业中,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画了图,其中7班的1位学生不仅画了图,还画得非常不错。笔者便将他的作业在3个班用投影展示出来进行表扬,尤其是肯定他这种对待生物作业的认真态度,同时也说明了画图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方便日后再复习。
  除了图之外,在第一次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少数学生用了两种颜色的笔来做作业。如用黑色笔抄题目,用蓝色笔填空。这相比于都用黑色的笔来做,批改作业时一目了然。笔者在3个班上肯定了学生的这种做法,表扬学生为老师“减负”。就是这样的小细节,学生也很受鼓舞。之后的作业大部分学生都是两种颜色的笔来做,或者明显地画出空格的横线,让教师批改时一目了然。甚至还有些学生发扬了这种做法,做一次作业用到四种颜色的笔:用黑色水笔抄题目;用铅笔画图;用蓝色水笔做题;最后用红色笔订正。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作业本翻开来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很显然可以感受到,学生对待生物作业的感觉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喜爱。
  这次尝试主要从作业题目的选择、布置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收效明显。这种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当然,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题目形式不够多样、未能很好地由易到难、未能从知识的记忆到应用、趣味性还欠缺等。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观察是生物学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比较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但是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对于相同的观察材料,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差异显著,表现在观察兴趣、观察态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观察过程中的质疑情况以及由此反应的思维程度等方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通过课堂调研,聚焦了中学生物教师指
期刊
教材分析:“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最后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与前几节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鸟卵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也不常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
期刊
摘 要 以“鸟”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紧紧相扣的问题串、完成问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
期刊
1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该理论认
期刊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根据这一标准,我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以一节实验常
期刊
摘 要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为例,阐述绘图教学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并对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 绘图教学 高三生物复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图形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甚至要求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并成为能力测试题的主要形式。 
期刊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苏州市优质课比赛的课题之一,与以往比赛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不是新授课,而是面向即将会考的初二学生的一节复习课。笔者坐在学生中间,领略了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处理与展示。课后不禁开始思考初中生物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如何处理?  1 复习课的定位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说新授课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自下而上”的程序逐步建构核心概念的
期刊
摘 要 叙述了将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分层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借助建模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利用模型建立分层突破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建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建模 分析 能量流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教科书第五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该节内容包括
期刊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重视教学情境创设,重视学习问题的提出和自主解决,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突出知识的应用;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广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的范围广,样式多,数量杂,如诗词、文学名著、名言、中医文化、古典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学生物学教材适当引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方面的人文素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及其与人文的关系,理解科学与人文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一座沟通桥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