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重视教学情境创设,重视学习问题的提出和自主解决,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突出知识的应用;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主动建构,尝试应用,发展能力等。“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1。
  下面以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的复习教学为例介绍该模式的应用。
  1 案例呈现
  1.1 教学环节1——“课堂导入”的设计
  情境资料:用多媒体展示父母和孩子、动物亲子、植物的亲代和子代的照片,请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① 这些照片有什么样的规律?② 染色体的数量虽然保持稳定,但是染色体并不是只由一种成分构成的,想想染色体的成分主要有什么?③ 这些成分都是遗传物质吗?④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⑤ 生殖过程中,亲代传给后代什么?⑥如果让你来做实验,你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找出什么是遗传物质?
  教学提醒:这些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析这种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2 教学环节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设计
  教师以2008年江苏省高考试题创设情境: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 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 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 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 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学生分析:这题综合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实验。① S型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② R型菌的DNA+DNA酶,DNA被水解,不起作用,加入S型菌,有毒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③ R型菌+DNA酶,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R型菌被杀死,但是R型菌的DNA有活性(冷却后复性),加入S型菌的DNA,没有了R型活菌,不能转化,也就相当于把两种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两种DNA没有毒性,也不会转化小鼠的细胞,小鼠存活。④ 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和③类似,也是两种DNA,无毒,小鼠存活。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教师PPT展示(可以是小组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下列问题串:①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② 为何S型细菌会致病,而R型细菌不能致病?③ 肺炎双球菌的致病原因是因为荚膜有直接的毒性吗?④加热杀死怎么理解?⑤ 为什么格里菲思要做第四组实验?⑥ 在第四组实验中,小鼠体内能否分离出R型菌?⑦ 每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⑧ 该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⑨ 转化属于什么变异?⑩ 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的缺陷是什么?
  教学提醒:用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形成周密的逻辑思维,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1.3 教学环节3——“艾弗里等人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的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给学生设计一个空表格(表1),要求学生用“假说—演绎法”的方法来分析艾弗里等人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过程。
  教学提醒:为了学生能够完成上述表格,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针对艾弗里等人的实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①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② 艾弗里等人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③ 有关艾弗里等人的实验中无关变量是如何消除的?④ 课本上有关艾弗里等人的实验内容是否完整?如果不完整,该怎样补充?⑤ 艾弗里等人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⑥ 艾弗里等人的实验结论的缺陷是什么?
  学生分析:艾弗里等人所做的体外转化实验用了对照的方法同时也用了单因子变量的方法,实验的结果只有加入DNA,R型菌才能转化成S型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另外一个对照,用DNA酶处理DNA使其分解,结果R型菌就不能发生转化。通过此对照,一方面排除了可能因为DNA提取不纯而混有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DNA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的稳定性才能行使其遗传功能。所以,像DNA这样,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特定性状,并通过细胞增殖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物质称为遗传物质。
  针对赫尔希、蔡斯的实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① 病毒的繁殖过程是什么?每一步的特征是什么?② 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③ 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④ 为什么要先培养含有35S、32P的大肠杆菌?⑤ 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注意点是什么?⑥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⑦ 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⑧ 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⑨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⑩ 实验结论的缺陷是什么?
  1.4 教学环节4——“病毒嫁接实验”的设计   该实验是书上的小字部分,为了避免学生忽略了这部分知识学习,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① 烟草花叶病毒的基本成分是什么?② 科学家用什么方法处理病毒?保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③ 得到了RNA后科学家有是怎么做的?④ 结果怎样?⑤ 说明了什么?1957年佛兰科尔·康拉特等人将车前草病毒的RNA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用它进行侵染实验,结果,发生的病症以及繁殖的病毒类型,都依RNA的特异性为转移,即依车前草病毒的RNA为转移。这更进一步证实了RNA在遗传上的作用,从而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和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生物的类型,理解绝大多数的生物体内既有DNA又有RNA,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极少数生物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最终得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 教学环节5——迁移应用(略)
  2 教学体会
  2.1 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本节内容主要是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授课时,只要教师把实验设计中的关键(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他们就能很快地理解这些实验,效果反应也比较好。
  从内容上来看,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课时安排却只有一节课。为了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问题为主的预习提纲。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讨论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格勒和施拉姆的实验,最后四个组的代表分别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既能节省很多时间,收到预期的效果。
  2.2 问题预设引导课堂精彩生成
  问题教学贯穿于整个教与学过程中,日常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尴尬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两手准备,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智水平,模拟学生预设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预设,建构课堂教学主线,增强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方向性。“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仅是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独立地对老师设计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演绎或归纳的思维能力,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允许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随者人类的进步,还会出现新的假设,新的解释;而且,知识并不是一用就灵,而是需耍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学生对该节知识的掌握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提高、丰富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构建基于图表开发的TBL模式并将其应用到高阶思维的培养中,该模式包括前任务、任务环、思维聚焦三个主环节。实践发现,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效果,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取向的图表开发提供参考范式。  关键词 高阶思维 图表开发 TBL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前言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思维过程具化为6个教学目标,包括记忆
期刊
1 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 实验过程设计  2.1 对
期刊
观察是生物学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比较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但是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对于相同的观察材料,学生获得的学习效果差异显著,表现在观察兴趣、观察态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观察过程中的质疑情况以及由此反应的思维程度等方面。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何在?笔者通过课堂调研,聚焦了中学生物教师指
期刊
教材分析:“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最后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但与前几节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昆虫、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鸟卵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也不常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学
期刊
摘 要 以“鸟”为例,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紧紧相扣的问题串、完成问题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 合作探究模式 问题式任务驱动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背景与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无法由他人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
期刊
1 案例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可见,教育与生活有着本质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该理论认
期刊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根据这一标准,我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以一节实验常
期刊
摘 要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为例,阐述绘图教学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并对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 绘图教学 高三生物复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图形题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甚至要求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并成为能力测试题的主要形式。 
期刊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苏州市优质课比赛的课题之一,与以往比赛课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本节课不是新授课,而是面向即将会考的初二学生的一节复习课。笔者坐在学生中间,领略了不同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处理与展示。课后不禁开始思考初中生物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如何处理?  1 复习课的定位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如果说新授课教学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自下而上”的程序逐步建构核心概念的
期刊
摘 要 叙述了将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分层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借助建模的方法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利用模型建立分层突破难点,既激发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建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建模 分析 能量流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教科书第五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该节内容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