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质教育贯穿课堂全过程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审美享受的过程  许启宇
  
  将美育主动、积极、有效地渗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变传统的教学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创美的教育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将美育主动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运用教学艺术的理念和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的常规性活动。拿教学语言来说.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审美个性、创造性思维的显现,对教学活动发挥美育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讲述非常生动、具体、有趣味,那么,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如诗歌《再别康桥》里的语言就体现出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对音乐而言,琅琅上口、错落有致等是音乐美的表现;绘画美在本诗的语言中多选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夕阳、艳影、彩虹、青荇等;诗的匀称和诗句的整齐又显现出一种建筑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学到了有关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了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二、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
  
  教学内容既是认知对象,又是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资源和美育价值。科学美的简洁性、协调性与创造性,艺术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想象性,社会美的现实性与相容性,形式美的独立性与抽象性,自然美的丰富性、变易性与多义性,都是教学内容中随时存在的美学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流畅,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具有互动性、交流性、情感性。如果教师的衣着符合自己的生理和气质特征,会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教师的动作力度适宜,就会形成一种可视性的美;教师的板书工整漂亮,文字美、结构美、色彩美、线条美等因素就会显现;优美的教学环境所反映出的审美情趣,所营造出来的审美氛围,对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会起到一种审美升华的作用;教师恰当地运用口语及体态语等能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身体、精神、认知、情感和谐统一,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求知的快感;教学节奏如果符合学生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和愉快。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活动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带来审美愉悦的良好的心境和情绪,这种心境和情绪向外扩散,相互感染,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思维高度活跃,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为真理所震撼,也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主动探索所获得的快乐。认知、情感、意志活动三者既同时活跃,又和谐统一,学习不再是一种从属于外部压力的苦事,而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各环节之间的流畅,其节奏的张弛相间等,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让教学的全过程处于美的氛围中,使师生得到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识任务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
  
  三、学科美育是将美育的原则、方法融入各科教学中,使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和谐地发展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充满欢乐的学校,理想的教学应是愉快的。审美能使人愉快。康德认为美与愉快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人类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肯定,是情感与理智的同时满足。因此,教学活动中的美育,使学习对象变得亲切、生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倦怠感和压力感。在教学过程中,个体获得审美愉悦,一方面向内扩散,形成个体的愉悦心境;另一方面向外扩散,通过各种外显行为向他人传递愉悦的信息,并交互感染,形成教学活动中整体的愉悦氛围和心境。这种愉悦反过来又使个体的精神活动更趋于集中,催人向上,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素养、习惯,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一般是以感性来认识事物的。他们喜欢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因为美的事物能引起美感,美能从具体的感性形象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描绘丰富的生活画面,因而美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感知,对知识的感知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过程。因此,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审美享受的过程。
  
  语文教学不妨学学郭橐驼种树  康 军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说“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人前去讨教,郭橐驼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并且与他植者作了一番比较:“他檀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文章以老庄学派的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问者最后说:“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问者所言,对人颇有启发,细加揣摩,不由感叹:语文教学不妨学学郭橐驼种树!
  种树要以树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当然亦不例外。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本”呢?于漪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无独有偶,钱梦龙先生在谈及“语文素养”时有过这样一段话:比如我们说“某某人语文素养很高”,凭什么我们断定其“语文素养很高”呢?我想,无非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些素养: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
  如果我们再从操作的层面来思考一下,那么,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决定因素。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反之,如果不会读不会写,不能有效地吸收和顺利地表达,其语文素养必定无从谈起。而在读、写、听、说几项语文能力中, 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能力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语文知识,也不影响他的语文能力。因为他通过大量的阅读,语文知识已经内化到他的语文能力结构中去了。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即使他把语文知识背得烂熟,也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他的语文素养也不会很高。
  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抓手”。语文课千头万绪,抓什么?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也就相当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就能执一御万而不致顾此失彼。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情况又如何呢?
  在不少公开课上,教师是主角,在讲台上做着精彩的表演,学生则配合着老师,有时甚至连配角都不是,只是群众演员或者旁观者。更有甚者,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面对学生,教师就是不肯给予他们自主感悟的时间,粗暴地剥夺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硬生生地在他们的“鼻子”上穿上一个“铁环”强拉着他们跟着自己走。重认知轻感情,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把传授知识和理性分析作为终极目标,而没有真正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真所谓“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感慨:“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002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现代学校语文教育‘重讲’……然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诵’‘多写’。一百年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
  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索。现代阅读理论则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上课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品味、鉴赏,任何教师的理解分析都不能够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可以断言: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
  当然,我们强调学生的读,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叶圣陶先生讲,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师能做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代替他的学习。这段话,说得实实在在。其中蕴含着的观念,与郭橐驼的养树之术如出一脉,教师切不能“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亦不能“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使“木之性日以离矣”。语文教学若能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或移徙”,也将“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也就“如水之就下”了。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欧占枝
  
  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音乐课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陶冶情操,组织与协调人的意志行为,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使学生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粗野、高尚与卑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首歌,自始至终饱含激动人心的情感和雄伟浑厚的气魄,通过介绍作者、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及表现主题,让学生从理性上把握这首大合唱所要表现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及必胜的信心。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紧迫感。于是,大家会自觉珍惜祖国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人格素质也会得到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能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艺术,它包括伦理学、逻辑学、哲学、物理学等。如用数字数拍子,用数字概念理解音符和高雅的音乐欣赏、诙谐的歌舞表演、悦耳的乐器演奏……都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旋律的流畅,节奏的明快,内容的情感,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而且音乐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及众多知识的开发,对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强动脑、动手、联想的能力,都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如在学习《七子之歌》时,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澳门的文化背景和回归的重大意义,通过介绍、分析、讨论、演讲,学生领会了作品的内涵,心灵受到触动。
  
  三、音乐教育对审美素质的潜在影响
  
  音乐教育,通过听、想、动、做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在强调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美育已被提上国民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发挥审美教育作用,要比其他课程更具有独特的功效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因为音乐那鲜明的节奏、美妙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等,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激发欣赏和创造美的愿望,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性,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具备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最终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  杨建有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转变传统观念是关键所在。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整个社会及每个家庭都应该转变观念,因为社会和家庭对教育质量的看法、评估,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质量观的宣传力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希望子女有所作为,这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家长的心思可以理解,但家长的人才观及教育观没有转变,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大多数家长或以“我如何辛苦供你上学”“你应该考试优秀”为教育内容,或以“你为什么没有某某考得好”为责备理由,以打骂、加压、逼迫为教育手段。他们不理解人有多种能力,各人有各人的特长,家长应该注意发挥自己孩子的特长,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一专多能,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实际上,心理的压力比肉体的惩罚对学生的打击更大,很多学生因为自己已经很努力而成绩不如人而自责、自愧,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是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推进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途径。在这一方面,我们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校各班在召开家长会后,征求家长意见,成立了各班家长委员会,学校建起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自愿报名,班主任择优产生,他们不定期与班主任一起协商班内学生的情况,做个别家长的教育协调工作。家长学校的教师由家长委员会成员和优秀班主任担任,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家长会议,传授教育方法,研究学生心理,讨论教育问题。这一举措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本身观念的转变、思想水平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不是搞一些所谓的兴趣小组,举行几次活动就可称之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看成活生生、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知识接收器,要满腔热情、满怀爱心地对待每个孩子,因为爱往往可以创造奇迹。
  总之,为了国富民强,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靠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培养。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目标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本栏责编 刘 波)
其他文献
回顾往年高考是备战来年高考的极好策略。2006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这17套试卷是备战2007年高考的宝贵财富。说其是则富,绝不仅仅是指17套题是很好的练习题,更是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平时备考的方向和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真分析了2006年的这17套语文试题,觉得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看点”,因为这些“看点”极有可能成为2007年高考试卷中的“热点”。    一、最大的看点:现代文阅读开始
一、对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的总体分析    2006年全国高考英语学科共有19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自主命题省市卷共16套),这些试题基本上体现了教育部对高考提出的“两个有利”的要求:一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二是有利于中学的教学,达到“以考促改,以考促教”的目的。试卷体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思路。    1.所力部分  听力侧重考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所听语言材料的反应
摘 要:本实验将重物放在电子秤上,重物对电子秤压力可以通过电子秤的示数显示出来.本实验仪器与以往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相比较具有以下改进:物体加速减速的距离长,实验效果明显;对拉托盘的物块做了特殊设计,使得以往很难观察到的重物减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阶段的演示更加直观.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物体在加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上升、减速下降的过程中,电子秤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与物体静止时的
水肿,是指体内血管外组织中水分潴留,引起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肿胀的一种症状。除由局部损伤、压迫、血管阻塞等形成的局限性水肿外,水肿的出现大都反映机体已出现较严重的病变。因此,一旦见有水肿,即当引起重视。除了积极诊治外,下列八项措施能助消肿一臂之力。    一、注意休息    凡是水肿均需注意休息,因为休息是机体康复的重要手段,休息有利于减轻有关脏器的功能负担,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水分排除
在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里有一类特殊的单元——“探究能力训练单元”。《十万个为什么》《猜猜猜》《我们的秋游计划》《自然法庭的听证会》……从这些单元别具一格的名称里,我们或许已能感受到其鲜明的特色。  面对这类全新的单元,我们该如何展开教学和把握教学进度呢?  我们不妨先从本类单元的设置意图说起。本套教材是以探究能力培养为主要线索构建起来的。每一册教材都各有侧重地承担着“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
作为老板,你是否期盼过有个全能的秘书,最好是像美剧《广告狂人》中的琼·霍洛维 (由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饰演)那样的。她的风情让你为之心碎;她会取回你送洗的衣服再帮你冲杯早安咖啡;她会送花给你的妻子,然后转身再用谎言抚慰你的情人。或者像马尼潘尼小姐也可以,在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中,这个唯一每分钟可以敲200个字的女人贯穿始终。正是由于她有条不紊的密件、妥当的行程安排还有那含沙射影的戏谑,使得007
目前,《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省情”一至九年级已全部编写完毕,年秋季开学,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将会拿到新近出版的省情教材。地方课程的设置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省情教育则是以独特的区域性、本土化优势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材编写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到各地学校调研,倾听教师的心声,同时结合国家课程改革精神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这里以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写、海燕出版社出
女性应该乘坐电梯上到楼顶,去找靠双脚跑到楼顶的男子。    我们已经讨论了人类作为经济动物,在择偶这个古老命题上的世界观,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行为方式。现在我们再在经济学的框架下,讨论我们在择偶命题上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基于三个基本的经济思想:人是理性的——这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趋利避害是经济人的天性;最优决策决定于边际分析——边际收益等于大于边际成本。以下的讨论或许荒诞不经,
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编写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心理健康”部分吸纳了心理学、教育学的优秀研究成果,更加注重课堂设计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生活化,并在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作为这套教材的编写者之一,我想以六年级教材为例,谈谈它的编写特色。    一、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恰当确立目标与内容    六年级的学生处
专题-俄罗斯的大国智慧  自2014年7月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对俄罗斯实行了多轮严厉制裁,马航MH17客机失事事件让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冰点。近日,土耳其军方击落俄罗斯苏-24攻击机事件更是持续发酵。俄罗斯的内政外交面临着严峻挑战。  然而,俄罗斯领导人和人民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用大国智慧悄然瓦解着内忧外困。2015年11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对“伊斯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