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有声处显魅力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咏之,而足蹈之。作为语言的最精炼和最纯粹的书面语的教学,要体现其中蕴含之三昧,诵读是其必由之路。诵读两字浑言无别,析言有义。熟读而成诵,也称朗朗而诵,很显然从读到诵的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成诵一篇文章,对其精神内容就已经领会了十之八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扬起诵读的大旗,必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诵读能使学生对文本获得一个美好的印象
  
  “披文以入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著名语言教育家韩军(北师大附中)常说的一句法话是“三分文章,七分朗读,就成了十分完美。”尤其是有许多篇目已然配乐合歌的,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岳飞的《满江红》,诗歌是人类激情的产物,古代诗歌无不可以合乐“吟咏不足,故歌咏之,手舞之,足蹈之。”音乐的节奏是最易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也是世界性的。学生所喜爱的歌曲并不是先会背歌词,而是先掌握了其曲调,才会记住词的,不正是说明了这点吗?
  纵情诵读能让学生对文本获得深刻体会。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情感是文学作品中连贯始终的因素。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相仿的情感境遇,都会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契合,对其心灵产生极大的震撼。抑或娓娓而谈,纵声长啸,浅酌低唱,沾襟泣下等无不为之悄焉动容,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瞬间,找到突破口,为学生敞开兴趣的大门,也为文本教学找到一个契机。对初学者而言,放声诵读不失为一种激情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教材,张扬其个性的目的,也便于发现诵读人才,还能从学生诵读中及时发现问题。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二、诵读能以诵促情,以情开悟
  
  情境展现,身在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境遇,写作背景和文章潜在的情感因素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进入此情此境,欲罢不能。使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读高尚的作品有如和高尚的人在交谈,更何况有教者辛勤的耕耘。诵读还能使学生感其义,想纷纷。由斯冬促织想到呦呦鹿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能万里……”(《文心雕龙》)。联想使学生获得独到的精神体验,这正是文本诵读的优点所在,它不同于为了娱目展览给人看的呈现艺术。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启发完成这一过程的联想和深化,特别是相关联想及对比联想及创新联想,从中激发学生品读心性的形成,认识心灵空间的无限。
  
  三、诵读能陶冶情境,最终归于心境
  
  领悟了摇曳心旌的意象,终于会明白,依依杨柳之貌和霏霏雨雪之景写远事戎行的悲苦和凯旋归来的空阔;明确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含,明确了薄极反成喜,喜极反生怨的道理。从而作一警语以策全篇之要,卒章以显志的布局。自然会产生由内容而本质,由本质而形式的观照。 由读而默,理有深化。大量的朗读归于默默的记诵,如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由于文本知识经验的掌握不仅仅靠一个“会”字了得,在长期的积累中少不了记忆的积淀。胸中无点墨,又何尝下笔以千言呢?“默”与“读”、“诵”似乎并无多大瓜葛,默其实是读的进一步升华,因此,才激发了“学而不厌”。由默而诵,以诵促写。学生把握了一般文章的特质,并非立即而诵,而是在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再读文章方能体味到作者匠心独具和教者授而得法。学生会回到对文本的再次感悟,激发写作的冲动。而这一过程实际是水到渠成的。时刻使学生处于,写作的活跃期,激发写作动机,激活写作作用点。创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使学生的写作步入正轨,由入格、入形、入神、到脱形、形神兼备、自具风骨。实践由薄反厚,由厚反薄的质的飞跃。这是诵读的进一步升华。
  
  四、诵读既可以是学生行为,也可以是教师行为
  
  师者为范,情动于中。语文教师如果不是以一种陶醉而欣赏的情感去向学生深情讲述课文,又谈何打动复杂活跃的学生群体,如果不是以一腔热血热爱你的学科,又怎能在课堂上激情扬溢叩响学生的心灵。语文课堂不是表演,但有表演有何尝不可呢?红学研究家俞平伯在教课的同时并唱《红楼梦》词。鲁迅先生多年后,不仍然清晰地记住寿老先生“向后拗过去,再拗过去……”的情景吗?作为语文教师,是否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感人读书和学习的场景呢?
  
  五、诵读教学过程也是一种技能的培养
  
  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或自动化活动方式,是文体自发活动的一种积极定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是一种有目的的心理参与过程。在诵读的整个过程中,诵读者的知、情、意、行都贯穿首尾,因此,从自发情感状态到自觉心境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因之以情训于言,从而导之以行是其关键。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扬起“诵读”的大旗必能为语文教学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省株洲市四中)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也是小学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村小学来说,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循规蹈矩的小空间中,生活面窄,见识少,阅读得少,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因此,学生在作文时大多存在以下问题:觉得无内容,编得多;语言积累少,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缺乏想象力;选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提
期刊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这种转轨将使我国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要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在班级中建立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在令人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作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整体素质的高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咬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勉强凑合写几句,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极为不够,对于写作内容,教师独自激动,学生无动于衷;对于写作方法,众皆混浊吾独
期刊
中学作文教学要打破传统观念、走出新路子、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模式,变要学生作文为学生自己要作文,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作文个性,发挥自己的作文特长,在浓厚的作文兴趣中,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自主学习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自觉地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得到发展提高。因此让学生自主作文,能使学生自觉地进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学校面对学生处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不该怎么做。我认为,当好班主任应有以下一些忌讳:    一、 工作盲目  在每个学期开始,班主任应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不着眼于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采用有事“临时安排”式的管理方式,这样,不光班主任自己盲目,全班学生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整个班级就
期刊
【摘要】中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改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并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挑战。本论文关注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接受、理解和适应,并能相应表现出合适的角色行为,从而实现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教师    一、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期刊
[摘要] 《论语》里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言行记录,有着较多的辨证与合理的因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些值得探究和思考的理论信息,对实施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浅析 《论语》 语文教学 思考    《论语》今本凡二十篇,属孔门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孔子一生主张仁义,強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他学而不厌,诲而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倡导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相传有学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伴随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要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先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  应用题的特点:应用题的内容包括所叙述的事实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  应用题的种类: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按数的范围和应用,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发展和提高。其中,阅读理解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把阅读理解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进而推动语文教学有效而长足地发展。要把阅读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