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人,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I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 vs.66.67%,X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88.89%vs.50.00%,X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功能密切相关的分子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颁布了新的晕厥诊断和管理指南,新指南强调以患者为导向,核心目标是减少晕厥再发和危及生命的后果,重点是如何管理和治疗,由此提出需要由多个学科共同制
目的 :探讨siRNA靶向HES_1对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增殖、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 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BGC-823和SGC-7901的HES
期刊
@@
目的 :研究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糖蛋白Gn的体液免疫原性。方法:将PCR方法扩增的SFTSV糖蛋白Gn基因和
目的:探讨h TERC基因扩增和CD105在宫颈尖锐湿疣(candyloma acuminatum,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CA组织中h TE
目的 :分析近年肝脓肿(liver abscess,LA)的临床资料,提高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A患者的一般资料、临
期刊
@@
目的:研究单纯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与心肌灌注显像(MP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CTCA诊断为单纯性前降支心肌桥并接受MPI检查的30例患者影像资
期刊
@@
目的:探讨浆液性卵巢癌高HOXA9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178例浆液性卵巢癌患者、7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和69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进行HOXA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OXA9高表达与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联合实时三维超声(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Ⅰ,RIG-Ⅰ)在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生长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1、5、10、20、50和100 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