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jdhnaliuh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对此进行了探索的实验。
  一、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和睦、敢于争辨、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造力表示赞赏。例如,教三语《三袋麦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猴、小牛、小猪得到麦子后的语言行动和结果进行表演,在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明白,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安排学生组建4人小组,演习《假如我是小××》把自己假想成文中的角色,萌发了创新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内涵,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管家求見,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三、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为此,我们采用下列方法进行了实验。
  1、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锤炼,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教学《索溪山山谷的“野”》一文,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读2节,领悟表达方式;先概括叙述索溪山山谷的山是野的,然后具体写索溪山山谷的山怎样野,从中发现本文的表达方式——先写索溪山山谷的野,然后具体叙述山、水、野生动物以及来此游玩的游人;而在分述各段内容时,又分别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空间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3、感情表达——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凡卡》一文,教者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4、读后延伸——拓展。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凡卡》时,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后》,要求设身处地设计凡卡梦醒后的情景。教学寓言《守株待兔》后,指导编故事——《守株待兔新传》,便如有一生这样设计:守株待兔的农民不再守株,而是广为植树,数年后,树大成材,卖了树买了兔。他不是机械的等待,而且凭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成果。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西马峰镇大纸房小学 辽宁灯塔)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在探究的情境中诱发动机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在
期刊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几乎每个学生心理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教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模
期刊
如何做到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严的教育  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学习接受教育,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严格教育学生是正确的。其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应明白,“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甚至是体罚学生,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
期刊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和思想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写日记,对小学生来说,是引发其写作兴趣的一种极好的练笔方式,如何培养和提高四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引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品格,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指导学生写日记,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日记呢?  一、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朱燕说过:“教人不见情趣,为不乐学”。在指导写日记的过程中,我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过程应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的、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从而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即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
期刊
针对当前小学生情绪、意志、性格的心理状况,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并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应始终处于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位置,学校组织和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如有可能,教师都应该相应减少包办代替的程度,尽量避免使学生成为纯粹的被动参加者,应该引进民主和开放的教育思想,努力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期刊
如果把学会发现和探究语文问题作为语文学科礼节性学习的核心,那么有效提问就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有效提问能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激情。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启发式提问  有效提问的问题是有系列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构成的,应让学生的思维从“愤慨”状态,进入合乎情理之中的一种“顿悟”状态。其关键在于“启发点的选定。  1、在知识重点处寻启发点。语文课
期刊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按概念的抽象水平可以将概念分为描述性概念和定义性概念两类。描述性概念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的概念,如“长方形”等;定义性概念的本质性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不管是哪一类概念,都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都将直接影响以后继续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使用意识。  一、将“多彩生活”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
期刊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真正的主角,教师的地位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绝不能越俎代庖,越位行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如何做到这一点,本人以为应坚持“少讲多读”、“少讲多议”、“少讲多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一、少讲多读,体验深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课标中对阅读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