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向背问张营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梓潼大庙塑像
  
  梓潼七曲山有座大庙,里面供奉着许多民间神祗,其中有文昌帝君张亚子,位于文昌官。大顺元年(1644年)十月,张献忠派孙可望率军夺取汉中,受到李自成部下贺珍的打击。张献忠大怒,亲自领兵救援;得胜回营时路过梓潼,发现了这座文昌官。刘景伯《蜀龟鉴》记载:献忠“过梓潼七曲山,左右告以文昌神姓张。献曰:‘吾祖也!’追封‘始祖高皇帝’。从官献谀,比李唐之祖混元。遂命建太庙;归而落成”张献忠还赋了一首诗,并且附庸风雅,命令从官全部唱和这首诗。“少迟,斩,刻石八卦亭内、”“寻梦文昌责之,令为文致祭凡涉文义者,斩之。献大声曰:‘尔书,咱自做文!…
  记录下来的张献忠口述祭文是:“咱老子姓张,你也姓张,为甚吓咱老子?咱与你联了宗罢尚享!”
  如此尊崇而高雅的韵事,野史作者动不动就写“斩!”我们真希望那是封建文人的诬蔑不实之词。此书接着记下两条口碑资料:“或曰:献初过梓潼,梦人以‘宗弟’红柬来谒,戒勿杀梓潼人,献语人曰:‘咱一家兄弟,人,何忍杀之?’故梓潼得免。”“予问梓潼人:献屠梓,惟贾、裴二姓不杀,命司香户,故贾、裴二姓世为道士,报神恩,为塑贼像于殿内”
  胡昭曦教授曾做过调查,各个县几乎都有一些氏族可以免杀,如灌县有贾、苟、董、皮、王等姓,郫县有孙、唐、苟、范、徐、马、刘等姓。其原因尚待考证。梓潼贾、裴二姓获得免死牌,完全沾了张献忠梦中那位“宗弟”的光。为了报恩,赶快塑张献忠的像。照道理说,进入太庙的只能是死去的帝王,张献忠又未驾崩,哪能有像在太庙?因此现代研究家往往将其改称“张氏家庙”,并将此事作为群众拥护张献忠、爱戴张献忠的钢鞭证据。可是王纲《张献忠大西军史》却说梓潼劳动人民把原称“太庙”的“太”字,改成了“大”,以掩蔽清政府的耳目;还把七曲山改为大庙山,说明大西军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这种推测也在情理之中,但其说仍然可疑。
  今人信从的查继佐《罪惟录》说:张献忠到文昌官,“自以为张仲之后。时有将方甲以兵勒战。献忠祝曰:吾战胜,大张仲宇。已战果胜。”“于是发银五万两,夫数千,重立梓潼庙,金碧极丽,伪勒为‘天圣神祠’。”根本没有“太庙”的称呼,更谈不到群众掩护改名的问题。所谓“太庙”,应是野史作者根据张献忠追封文昌为“始祖高皇帝”而立言。称为“神祠”,张献忠的像才摆得进去。大西朝很讲究名分。如果老百姓一方面称之为“太庙”,一方面又为张献忠塑像,岂不是诅咒他赶快死?追究起来,脑袋都要搬家!
  野史材料中,彭遵泗《蜀碧》和《鹿樵纪闻》所记情节略同。
  张献忠所做的五言诗:“一线羊肠路,此地更无忧。人是人神是,同国与天休”;后来有人把它改成七言:“一线羊肠游天堂,此处万世永无忧;神来仙来仙是神,世世流传与天休”,使之通顺一点。尽管如此,张超俊博士论文仍然评道:“堪称典型的歪诗!”任乃强小说《张献忠实录》第38回进行了文学性的修改,将歪诗改至比较可观的地步:“七曲羊肠路,一线景色幽。天人皆一体,祖孙共源流。太庙千秋祀,同国与天休。从兹宏帝业,万世永无忧。”
  据说张献忠塑像原先立在文昌官后的风洞楼,乾隆七年(1742年)绵州知州安洪德毁掉此像,还立下《除毁贼像碑记》,指明梓潼人塑张献忠像,是“畏而媚之”,比较符合当时群众心理。塑像故事的现实意义,就是使梓潼那一带百姓沾了张姓文昌的大光,躲过一场杀戮之劫。老百姓怎能不利用风洞楼为张献忠建立一座生祠,塑造他的尊容,以保一方平安?
  1987年,四川省梓潼县人民政府再次塑造了张献忠像,还专门立了一通碑记,说明原委:
  明朝末年,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军在反封建统治和抗清斗争中战争十七年,转战十六个省,于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张献忠大西军于一六三三年、一六三四年、一六三七年、一六四零年、一六四四年五次入川,其中三次均与明军在梓潼战争。先后有侧马坎之战、庙垭之战、梓潼城南之战等大小战争若干次。明总兵侯良柱、副总兵罗乾象、刘忠均被杀,全军覆灭。庙垭与城南之战又生擒明军四将。《纪事略》载:“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兵丧殁殆尽。”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因此畏罪自杀。
  一六四四年十一月,张献忠提兵过梓潼,改文昌庙为“天圣神祠”,俗称“家庙”。发银五万两,夫数千,增饰梓潼庙。一六四五年二月,家庙增饰竣工,张献忠亲临赋诗:“一线羊肠路,此路更无一人是人神是,同国与天休。”并令原当地裴贾姓农民为司炉户,以便护庙和奠祭。
  张献忠之死,川民德之;立像于梓潼县北七曲山风洞楼上,绿袍金脸,香火不绝者几百年。
  乾隆七年,绵竹知县安洪德、绵州知州杜蓝、罗江知州李德轮、梓潼知县萧维跃率兵捣毁张献忠塑像,留下了《除毁贼像碑记》。
  是年是张献忠抗清牺牲三百四十周年,又值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在绵阳梓潼召开之际,我市县人民纷纷建议,恢复张献忠塑像,重饰家庙,藉以景仰农民起义领袖,崇尚
  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故记之。
  一九八七年九月 梓潼县人民政府立 梓潼县政协撰文
  这篇精彩碑文,要言不烦地叙述了张献忠在梓潼一带的赫赫战功以及重修文昌宫的动机和效果;但关于塑像一事似乎有点失考。塑他的像是在张献忠活着的时候,并非死后;其所以要塑这像,也不完全是“川民德之”,而是梓潼人“德之”,感谢他的不杀之恩。此像享受香火并没有“几百年”,而是不到一百年即遭安洪德等所毁。张献忠在生时并未与清军正式交过锋;被清将射死时,也不相信那就是清军,所以并不能称为“抗清牺牲”。
  同时,文中说建立新的张献忠像,目的是为了“崇尚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也大有问题。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即有“大西政权封建化的若干迹象”一节。其根据史料说明“这个政权正处于向封建政权转化的途中”,张献忠“仅后妃就多达三百余人”,“把封建统治阶级恭避御讳的做法学了过来”,所以不能说张献忠“反封建”。这一点,梓潼政协的先生们好像没有注意到,随便写了一句套话。
  
  二、成败自有人评
  
  保存至今的大顺二年(1645年)《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实迹,被研究家指为大西军纪律严明,得到群众拥护的铁证。那道碑文是:
  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
  (上缺)本府秉公奉法,号令森严,务期兵民守分相安,断不虚假,仰各驿铺[缺]约法数章,如有犯者,照约正法。特示。
  一、不许未奉府部明文,擅自招兵。扰害地方者,许彼地士民,解锁军前正法。如容隐不举,一体连坐。
  一、不许往来差并闲散员役,擅动铺递马匹、兵夫,查出捆打。
  一、不许坐守地方武职,擅受民词,违者参处。
  一、不许假借天兵名色扰害地方,该管地方官查实申报,以凭袅首。
  一、不许无赖棍徒投入营中,擅辄具词诈告,妄害良民,违者捆打。
  一、不许守口文武官员擅娶本土妇女为妻 妾,如违参究。
  大顺贰年叁月□日
  这通碑文保留了当时兵民实况,是极其宝贵的史料;几乎能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相比美。发文的骁骑营都督名叫刘进忠,在大西军中比较爱民。正因为农民军中有这样一批军官存在,张献忠才能节节取胜,取得成功,直至建立大西政权。刘进忠的具体表现,李馥荣《滟灏囊》说得比较清楚。那时张献忠给川南郡县派出的官员,经常遭到杀害。张献忠非常愤怒,便派遣都督刘进忠进剿川南;可是刘进忠偏偏不爱杀人:“进忠不嗜屠戮,遇乡民于道,惟追之使走,(熊)文灿等与进忠战,不胜而遁,进忠亦不穷追。”“进忠领兵回见献忠。献忠问文灿等逃走何处?刘曰:‘我兵未到,彼已远遁,未知所往。’问‘剿民否?’对曰:‘十去五六、’献忠哂而退。”“成都都督刘进忠屡谏献忠不可妄杀,献忠忌之,留进忠守朝天。”
  刘景伯《蜀龟鉴》也说:“献将惟刘进忠不忍多杀。进忠数谏,积忤,斥守朝天关,”像刘进忠这样的人,颁布这样的爱民禁约,应该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可是根据此碑推广到所有大西军,恐怕就大成问题了。
  偏偏就是这位颁布爱民禁约的刘进忠,1646年却叛变了张献忠,投降清军。这一点真可让现代研究家“自思自量”,其间究竟有些什么历史教训?不要一味为张献忠说好话,强行让他去当活佛。
  由于刘进忠常常劝告张献忠不要滥杀,他自己也不肯大开杀戒,有时还不得不对张献忠说些假话,于是引起后者猜疑,早想除掉此人。《滟预囊》所记情节’兑得比较具体:“张献忠久驻(西充)金山铺;顺郡百姓已尽,并欲杀新附将卒,以除内惠。刘进忠数谏曰:‘生灵不可妄杀也。’献忠因欲并杀进忠:”“时进忠守朝天,而献贼营兵逃奔朝天者络绎不绝,献忠益忌之,调进忠回金山铺会剿。进忠疑不敢赴。羽檄日三四至,进忠愈疑畏,谓部下曰:‘主上曾言先屠儒,次屠民,再次屠蜀中新附将卒今檄文星急如是,殆欲屠新附者也,为之奈何?’众曰:事急矣,惟北投大清活生灵,为善计,”
  《蜀碧》亦言“保宁守将刘进忠,部下多蜀人,献至恶之,谋坑其众,漏言于阍者。进忠大恐,献忠又下伪诏,用秦人鄙语骂进忠;进忠忿怒。时我朝肃王方奉命西征,至汉中。进忠赴师迎降。”
  张献忠辱骂他的那道“圣旨”,计六奇《明季南略》有载。那时进忠正在遂宁,忽传朝廷有敕书来到,立即传令官员、乡绅、士民一齐往郊外迎候。钦差一到,大家拜舞已毕,便命生员登坛开读,官民在下面跪听;但闻其上高声宣读起圣旨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毡子入你妈妈的毡!钦哉。”
  听了圣旨,文武士民俱向上叩首,山呼“万岁”谢恩而退。如此辱人的鄙语,堂而皇之地写入神圣的诏书,当然让刘进忠受不了。
  综上所述,进忠被迫投降清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反对以屠杀立威的主张,却无法得到张献忠的认可;二是他曾接受大量川兵入伍,而张献忠却厌恶川兵,处心积虑要下毒手;三是圣旨上骂得过于粗俗,使他难以忍受。所以这位爱民将领走上变节的道路,完全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然。
  事情很明显,一切后果都是张献忠一手造成的。现代研究家面对野史记载,总怀疑其中有什么诬蔑不实之词,不过对《圣教入川记》两个外国牧师记录的亲历,还没有提出多少控告。这里不妨引用几段他们对张献忠的评论:
  “初,成都官吏见献忠将至,逃避不遑。继见献忠称王,分官任事,以为暴雨之后云收雾散,将见太平。又闻献忠有勇有谋,能任国事,于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不知献忠性情残暴,稍有不顺,狂怒随之,或刑或杀,视人命如草芥。故当时之人因受辱不过,均称之为人面兽心。”“献忠天资英敏,足智多谋,其才足以治国。然有神经病,残害生灵,不足以为人主。”
  “献忠杀人无算,屡自解云:吾杀若辈,实救若辈于世上诸苦,虽杀之,实爱之也。献忠待人无恒,时而爱之。时而恶之。百姓官吏,多死非命。”“由成都城下拔队起行,献忠领大队人马,沿途奸楼烧杀,所过村庄场镇,尽成丘墟。居民闻虐王将至,均先期逃避。人马行程不易,疯杀向导官无算,竞至无敢引道者。献忠自行引路,向前直走,翻山越岭,不知路径,甚至歧途众多。每走至无路可行之处,且恼且恨,逢人便杀,遇房即烧,以雪愤恨。计每日被杀者,当有一二百人之数。”
  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却没有尽保护农民生命的责任,遑论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他领兵一路杀来,怨死的难道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如果还要原谅他,辩为迫不得已,那真叫毫无心肝了!他那种德性,要想不众叛亲离,实无可能。所以对于刘进忠的叛逃,实在无从责备起!
  张献忠的死,与刘进忠投清军、作向导大有关系。此事许多野史都有记述;而以《圣教入川记》两个教士目睹的过程,最为可信:
  1647年正月初三日,“突有侦探队某兵飞奔入营,谓在营前高山上,见有满洲兵四五人,各骑马由山谷迎面而来。献忠闻报,即时震怒,欲将报信之兵正法。幸被人讨保,未能加罪。献忠未能深信满兵竟敢至此,殊知大队已匿营前大山反面。历半小时,又有探兵入营告急,谓满兵马队五人,已到营外对面高山矣。献忠闻警,随即骑马出营,未穿盔甲。亦未携长枪,除短矛外别无他物,同小卒七八名并太监一人,奔出营外,至一小岗上,突然一箭飞来,正中献忠肩下,由左旁射入,直透其心,顿时倒地;鲜血长流。献忠在血上乱滚,痛极而亡。”
  但张献忠最后丢命的原因,仍归根于他的军令过严。欧阳直《蜀警录》有详细叙述:“张营事例:凡贼兵之‘站队’,传令挂带,乃挂带;传不挂带,即寸铁不许附身。是日,兵众未奉传挂带,俱未系什物,赤手侍立,不敢妄动。惟献贼指挥十余人驱出窥虚实,觌面相迎,被大兵一箭射落马下。径冲入营,贼众大乱,四散奔走。献贼尸暴弃不收。”
  费密《荒书》记为:“时献贼尚有数十万,旌旗满野。未遣游兵,不知大清兵至。献忠怒曰:‘摇黄贼耳!’即杀言者。大清兵近,贼兵又言;献忠又杀之。大清兵近至贼营,隔太阳溪。献忠衣飞蟒半臂,率其贼夥出视。进忠指示曰:‘衣蟒者,八大王张献忠也。’大清兵将乱箭射之。雅布兰者射中献贼左乳,遂仆下马。在西充县凤凰山下多宝寺,寺前即太阳溪。雅布兰等骑少,不意射杀献贼,大呼‘张献忠死矣,请肃王发兵!’”“保宁去西充约二百里,兵不能即至,故其养子四人率余贼得遁去。时十二月十一日也。”
  现代研究家分析至此,总是怪张献忠“轻敌”,实际上是他那狂暴和愚蠢所造成。
  张献忠究竟得了民心没有?已经不难判断了。
其他文献
因为编写《巴蜀竹枝琐议》,重读万清涪《南广竹枝》。词云:  歇鸡毛店胜粑毛,容得粑毛亦幸叨。  秋令一交更数转,愁闻雪虐更风号。  按,“粑毛”似应作“芭毛”,即芦花。读诗可知鸡毛店一切设备、居住者愁听打更的梆子声、吆喝声、雪风怒嚎声,其困苦无助之心情,可想而知。  由是联想到另外有关鸡毛店的诗以及两首关于教育子孙后代的诗作。  一、刘芳皋的《鸡毛店》  奇晋世兄曾以前清吾蜀芳皋(刘濖)、止唐(刘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民族,历史积淀形成了我国历久弥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多彩多姿的,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积极优秀的成分——积极优秀的这部分传统文化犹如一坛醉人的醇酒。我之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坚,是由于它至今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其糟粕,还是其优秀部分,都在顽强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渗透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剔除其糟粕,消除其负面,
期刊
易均室先生(1886—1969),名忠箓,字均室、灵均、箓伯、仙侣,号稆园、病因生、绾秋词人、沧浪散人等,斋号有静偶轩、十清宧、桕风草堂、沧浪一舸等,1952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系首批馆员之一。  易均室先生是一位学养十分全面的学者,无论是在传统的诗、词、曲、书画方面,还是专门的金石、篆刻、古文字、古籍版本、文物鉴藏等领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诣,是当时颇负声望的学问大家;相与交游者皆并世耆
期刊
2010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邓经武的新著《六百年迷雾何时清——“湖广填四川”揭秘》。该书把一个从民间至学界、从四川及至全国都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几乎是众口一词、早成定论的历史问题,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该书最大的价值,首先在于立意高远地建构起巴蜀文化的自信心  该书针对“四川人都是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后代”的流行说法,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事求是的剖析论述,认
期刊
当今世界由于生活的地区和民族属别不同,而存在着多种语言和文字。就使用人数较多而言,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以拉丁字母为代表的拼音文字;二类是以華字(建议将“汉”字改称“華”字。初起源于象形——各族所同;当今,華字已非汉族所专用而为国内各民族普遍使用,且“華字”更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较“汉字”意义更加周全)为代表的会意文字;三类是以日文为代表的混合文字。以使用人数众多及其发展前途来看,一、二两类均可成
期刊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者们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将自己的同胞振奋起来、团聚起来,凝成一股合力,以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就是他们在这一时期找到的理想的精神纽带。孙中山在逐步建构起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意义。所以,他将民族主义置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的三民主义之首,以其为动员国人的战斗号角。
期刊
今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笔者重读《空石居诗存》中选辑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诗》,深有所感,遂作此文以供读者,特别是文史教师和文史研究者参考借鉴。  《空石居诗存》的作者向楚(1877—1961)字仙乔,一作仙樵,号觙公。空石居,其斋名也。先生的诗集由其高足、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故馆员黄稚荃女史辑解。黄稚荃女史于《空石居诗存》前言中介绍道:  当清季外侮日亟,先生与同邑好友杨庶堪同赴永宁中学教书,致力
期刊
边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种休闲状态。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与“边缘”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试想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士,一旦远离主流,身处边缘,不仅从外在具体的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且在内心和精神上也把自身从当时传统的(也是主流的)文化环境重负中解放出来,使心灵获得极大的自由,进而可以从容地关注、叩问、思考人生的最基本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看,这该碰撞出多么璀璨的生命火花,该绽放出何
期刊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崇尚勇敢,勇士(或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作为描绘这个民族历史身影的俄罗斯画家、雕塑家们,亦是具有强烈勇士情结的卓越艺术家群体。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贝斯特洛夫就属于这个群体。他是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其作品大多展现俄罗斯民族大气磅礴的历史轨迹及其勇猛精进的优秀传统。  1996年,贝斯特洛夫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型布面油画《搏斗》,令欧洲画坛为之一震。作品表现两位古罗马角斗士紧张肉搏
期刊
如今各地高考之后,人们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所谓的“状元”,横向按科目分,有文科状文、理科状元:纵向按级别分,有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乃至校状元。众所周知,“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的科举时代,最早是在唐代常科的礼部试后,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头”或“状元”。(参见《唐摭言》)宋代科举中不仅进士第一名可称作状元,二三名也都可称状元;(参见《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但必须是全国性考试,而且要经过皇帝主持的殿试。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