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Key Resource Pool,简称KR-POOL)模式是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难题(以下简称“两难”),以服务为宗旨、以共赢为导向,通过专业集群和资源集成等方法创新,发挥项目、用户和标准三要素作用,探索实训基地高效运行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做的研究与实践。该成果在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模式上有重大创新,于2013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中
存在的两难问题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十一五”职教目标举措中被列为“四个计划”之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根据中央精神,围绕工作目标,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对财政和学费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多元筹资能力不强;毕业生认为实践环节不够、实训内容有待改进。江苏省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仍存在以下问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数量偏少,专业覆盖面不足四分之一;实训基地水平不高,设备总量、配套程度、先进程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训基地管理运作不够规范科学,重建设、轻管理,教学、生产、科研等效能未能充分发挥。调研显示,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实训设备利用率仅25%左右。“两难”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限资源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面对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教育现代化要求,需研究“两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优质实训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专项资金不足影响实训装备的数量和先进性;同时,教改成果、科技开发成果和优秀学生作品也未能及时转化为实训资源;另一方面表现为现有实训内容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作为直接面对各类学习者的实训项目存在数量不足、系列化程度不高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如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培育发展新能源、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有待学习和掌握。
关于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贵重仪器设备因专业局限性和开放度不高出现使用率低的现象;普通的仪器设备也因管理不到位而出现坏损率较高、绩效偏低等问题。另外,由于管理分散、标准化基础不够扎实、信息渠道不畅、市场意识薄弱等原因,有限的实训资源没有发挥其综合效应。实训基地通常以某一专业为主进行建设,以某某室(场)为基本管理单元,其直接管理者是相关院系;学校资产管理处负责资产管理,教务处负责实训教学计划安排,因缺少信息系统支持,导致沟通不畅、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同步进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变革,实训基地功能从原来主要承担校内学员的实验实训逐步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领域拓展,其内涵也日益丰富,这给实训基地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
(KR-POOL)模式的研究
解决“两难”问题触及许多矛盾,但在这些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其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实训基地可分为基础性子系统和保障性子系统。实训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载体,既是实训基地人、财、物等资源的集合,可使两个子系统有机联系成整体结构,发挥实训基地的整体功能;又起到了与外系统沟通的作用,充分展示实训基地对用户的服务能力。谁成功开发出更多的、适用的实训项目,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因此,实训项目是实训基地的关键资源(Key Resource)。
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网上交流平台和云计算池化理念课题组,提出了“关键资源池”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遵循“做中学、学中做”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职教教学规律,发挥项目、用户和标准三要素作用,逐步解决两难问题。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抓住实训项目这一关键资源,通过整合与开发,创建一个面向区域、数量丰富、分类合理、有效实用的实训项目“池”(Pool);需找到对项目有强烈需求的用户,包括校内和职教系统、相关行业企业、政府部门;需制订规范实训项目开发、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并对其有效管理等的相关标准。其模型见图1。
三、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
(KR-POOL)模式的探索实践
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2006年,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了实训内容与结构,借鉴发达国家职教理念和实训模式,将机电类重点专业的教改成果、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科技开发成果和优秀学生作品融入实训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加入的总部设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的专业、课程和实训等优质职教资源,与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将汽车SVW售后服务、SOLIDWOEKS等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实训内容。同时,基于专业群构建实训基地,将分散的优质实训资源集成于“池”,组建了4个基础实验中心、5个大类专业实训中心。根据学校创建的“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一条主线”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三个层面”分别为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单项、专项和综合等实训项目,形成了与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相对应的、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教学实训项目。根据“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教学规律,创建了一大批集教学、讨论、实操、查询于一体的新型实训室,并开发了相应的教材、教具,着力提高实训质量。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学校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与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简称“三中心”)。特别是无锡市成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试点”后,学校围绕地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认真研究智慧企业对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参与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实训基地服务章程》、《实训基地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办法》等制度,以学校的智能工厂应用示范项目为纽带,积极争取部、省、市项目,与西门子、GE等世界500强和“大国重器”报道的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生产“蛟龙号”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合作,牵头建设“无锡科教产业园区工业服务基地”,在服务中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赢得了各方人财物支持并提升了政行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水平。
制定实训项目标准,创建实训服务平台,实施透明管理。与关键资源池建设相伴随的是如何规范实训项目的开发,如何将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项目资源信息向服务对象、项目开发者和学校管理者等呈现,如何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安排与安全、设备消耗与维修等信息,如何让学校管理层运用大数据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等。学校结合实训基地“三中心”建设要求,与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江苏省电器工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合作,融合职业资格证书、新技术应用、继续教育证书等方面的要求,遵循普适性与相似性、严谨与准确、简化与清晰等原则,制定了3类10种实训项目开发标准。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池化技术,创建“实训服务平台”(见图2),实施透明管理,形成了开放共享窗口。标准的执行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为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执教实训课程创造了优越条件,为实行错时培训、提升单台贵重设备的利用率,为面向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训、企业新技术与高技能转岗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境外交流生综合培训等进行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极好的手段,提高了实训质量和投资绩效。
四、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实践成果
丰富了优质实训资源,促进了开放共享,化解了“两难”问题。KR-POOL模式的探索,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解决了以单个专业为单位建设实训基地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离散、边界不清、共享度低的弊端,拓展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功能,有效化解了“两难”问题。通过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学校实训基地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0.4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66亿元,实训基地使用从2006年的每生每天1.0课时(2011年全国平均1.0课时)增加到现在的1.88课时。
支撑了专业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配套12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教学实训项目建设,及各专业开发必修与选修、基础与拓展、课内与课外的创新教育实训项目建设,《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高职院校M3P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集成资源、透明管理的实训项目池支撑了教学和管理,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07年以来,学生主持的107个项目成为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近5年有9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在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季军,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中国—芬兰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大专院校资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台湾)、国际技能大赛(新加坡)中各获二等奖;2件作品在“2013IIIC第四届国际创新发明海报”竞赛中获金、银奖。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48项、优秀团队7个,获一等奖数量和总奖数在江苏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校连续9年荣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提升了社会服务、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不但为在校的近12000名学生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实训服务,而且还为无锡市2所本科和14所中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承接经信、人社、交通等7个委局的培训与技术开发任务,年均社会培训3万多人次,年均开展“四技服务”近百项,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教师获专利授权412项,申获发明专利67项,有29项专利成功转让;学校先后获“教育部物联网实训基地”、“江苏省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等27个政府专项支持;GE、博世、肯纳等32家企业向学校捐赠5600多万元。
五、推广应用
实训基地新模式提升了基础能力建设水平。其投资总额、每生每天使用量分别增长了353%、88%;支撑了笔者所在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教学团队建设、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4个省级专业群建设等;学校被教育部和省市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市政产学研先进单位和专利申请大户等称号。
示范交流。在2007年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上,笔者所在学校作了典型发言;2005年至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连续9年在学校举办“无锡职教教师论坛”,全国373所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参加了论坛活动;2007年以来,省内外765所职业院校同行来校交流经验;2011年2月28日,我校在美国召开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上向200多所全球职业院校代表介绍了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受到与会者好评;公开发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论文61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9家省级以上媒体进行了104篇次的相关报道。
引领辐射。2008年以来,学校受教育部、省教育厅委托,共举办了15期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班,全国247所职业院校的1194名骨干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人参加培训,分享了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学校开发的398种相关教材、自主开发并拥有39项专利的62套实训仪器设备转让给21所中高职院校;“实训服务平台”已有多所高职院校前来询价,学校正在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面向市场的2.0版本,为更多同行提供指导和服务。
(责任编辑:张志刚)
一、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中
存在的两难问题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训基地建设在国家“十一五”职教目标举措中被列为“四个计划”之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根据中央精神,围绕工作目标,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实训基地,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对财政和学费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多元筹资能力不强;毕业生认为实践环节不够、实训内容有待改进。江苏省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仍存在以下问题: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数量偏少,专业覆盖面不足四分之一;实训基地水平不高,设备总量、配套程度、先进程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训基地管理运作不够规范科学,重建设、轻管理,教学、生产、科研等效能未能充分发挥。调研显示,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实训设备利用率仅25%左右。“两难”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有限资源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面对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教育现代化要求,需研究“两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优质实训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专项资金不足影响实训装备的数量和先进性;同时,教改成果、科技开发成果和优秀学生作品也未能及时转化为实训资源;另一方面表现为现有实训内容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作为直接面对各类学习者的实训项目存在数量不足、系列化程度不高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如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培育发展新能源、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有待学习和掌握。
关于现有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部分专业性较强的贵重仪器设备因专业局限性和开放度不高出现使用率低的现象;普通的仪器设备也因管理不到位而出现坏损率较高、绩效偏低等问题。另外,由于管理分散、标准化基础不够扎实、信息渠道不畅、市场意识薄弱等原因,有限的实训资源没有发挥其综合效应。实训基地通常以某一专业为主进行建设,以某某室(场)为基本管理单元,其直接管理者是相关院系;学校资产管理处负责资产管理,教务处负责实训教学计划安排,因缺少信息系统支持,导致沟通不畅、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同步进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发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变革,实训基地功能从原来主要承担校内学员的实验实训逐步向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领域拓展,其内涵也日益丰富,这给实训基地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
(KR-POOL)模式的研究
解决“两难”问题触及许多矛盾,但在这些矛盾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其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实训基地可分为基础性子系统和保障性子系统。实训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载体,既是实训基地人、财、物等资源的集合,可使两个子系统有机联系成整体结构,发挥实训基地的整体功能;又起到了与外系统沟通的作用,充分展示实训基地对用户的服务能力。谁成功开发出更多的、适用的实训项目,谁就能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因此,实训项目是实训基地的关键资源(Key Resource)。
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网上交流平台和云计算池化理念课题组,提出了“关键资源池”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遵循“做中学、学中做”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职教教学规律,发挥项目、用户和标准三要素作用,逐步解决两难问题。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抓住实训项目这一关键资源,通过整合与开发,创建一个面向区域、数量丰富、分类合理、有效实用的实训项目“池”(Pool);需找到对项目有强烈需求的用户,包括校内和职教系统、相关行业企业、政府部门;需制订规范实训项目开发、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并对其有效管理等的相关标准。其模型见图1。
三、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
(KR-POOL)模式的探索实践
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2006年,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改革了实训内容与结构,借鉴发达国家职教理念和实训模式,将机电类重点专业的教改成果、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科技开发成果和优秀学生作品融入实训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加入的总部设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的专业、课程和实训等优质职教资源,与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将汽车SVW售后服务、SOLIDWOEKS等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实训内容。同时,基于专业群构建实训基地,将分散的优质实训资源集成于“池”,组建了4个基础实验中心、5个大类专业实训中心。根据学校创建的“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一条主线”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三个层面”分别为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开发单项、专项和综合等实训项目,形成了与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相对应的、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教学实训项目。根据“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教学规律,创建了一大批集教学、讨论、实操、查询于一体的新型实训室,并开发了相应的教材、教具,着力提高实训质量。 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学校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与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简称“三中心”)。特别是无锡市成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试点”后,学校围绕地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认真研究智慧企业对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参与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实训基地服务章程》、《实训基地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办法》等制度,以学校的智能工厂应用示范项目为纽带,积极争取部、省、市项目,与西门子、GE等世界500强和“大国重器”报道的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生产“蛟龙号”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合作,牵头建设“无锡科教产业园区工业服务基地”,在服务中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赢得了各方人财物支持并提升了政行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水平。
制定实训项目标准,创建实训服务平台,实施透明管理。与关键资源池建设相伴随的是如何规范实训项目的开发,如何将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项目资源信息向服务对象、项目开发者和学校管理者等呈现,如何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员安排与安全、设备消耗与维修等信息,如何让学校管理层运用大数据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等。学校结合实训基地“三中心”建设要求,与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江苏省电器工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合作,融合职业资格证书、新技术应用、继续教育证书等方面的要求,遵循普适性与相似性、严谨与准确、简化与清晰等原则,制定了3类10种实训项目开发标准。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池化技术,创建“实训服务平台”(见图2),实施透明管理,形成了开放共享窗口。标准的执行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为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执教实训课程创造了优越条件,为实行错时培训、提升单台贵重设备的利用率,为面向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训、企业新技术与高技能转岗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境外交流生综合培训等进行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极好的手段,提高了实训质量和投资绩效。
四、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实践成果
丰富了优质实训资源,促进了开放共享,化解了“两难”问题。KR-POOL模式的探索,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解决了以单个专业为单位建设实训基地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离散、边界不清、共享度低的弊端,拓展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功能,有效化解了“两难”问题。通过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学校实训基地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0.4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66亿元,实训基地使用从2006年的每生每天1.0课时(2011年全国平均1.0课时)增加到现在的1.88课时。
支撑了专业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配套12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仿真、虚拟教学实训项目建设,及各专业开发必修与选修、基础与拓展、课内与课外的创新教育实训项目建设,《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高职院校M3P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集成资源、透明管理的实训项目池支撑了教学和管理,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07年以来,学生主持的107个项目成为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近5年有9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在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季军,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中国—芬兰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大专院校资讯应用服务创新竞赛(台湾)、国际技能大赛(新加坡)中各获二等奖;2件作品在“2013IIIC第四届国际创新发明海报”竞赛中获金、银奖。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48项、优秀团队7个,获一等奖数量和总奖数在江苏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校连续9年荣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提升了社会服务、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不但为在校的近12000名学生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实训服务,而且还为无锡市2所本科和14所中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服务,承接经信、人社、交通等7个委局的培训与技术开发任务,年均社会培训3万多人次,年均开展“四技服务”近百项,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教师获专利授权412项,申获发明专利67项,有29项专利成功转让;学校先后获“教育部物联网实训基地”、“江苏省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等27个政府专项支持;GE、博世、肯纳等32家企业向学校捐赠5600多万元。
五、推广应用
实训基地新模式提升了基础能力建设水平。其投资总额、每生每天使用量分别增长了353%、88%;支撑了笔者所在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3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教学团队建设、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4个省级专业群建设等;学校被教育部和省市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市政产学研先进单位和专利申请大户等称号。
示范交流。在2007年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上,笔者所在学校作了典型发言;2005年至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连续9年在学校举办“无锡职教教师论坛”,全国373所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参加了论坛活动;2007年以来,省内外765所职业院校同行来校交流经验;2011年2月28日,我校在美国召开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上向200多所全球职业院校代表介绍了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受到与会者好评;公开发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关的论文61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19家省级以上媒体进行了104篇次的相关报道。
引领辐射。2008年以来,学校受教育部、省教育厅委托,共举办了15期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班,全国247所职业院校的1194名骨干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人参加培训,分享了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学校开发的398种相关教材、自主开发并拥有39项专利的62套实训仪器设备转让给21所中高职院校;“实训服务平台”已有多所高职院校前来询价,学校正在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面向市场的2.0版本,为更多同行提供指导和服务。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