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集中型赞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是属于国家"外推"式文学翻译实践,文本生产以及传播与接受均在原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中进行和完成.本文将考察建国"十七年"时期国家机构对外译介少数民族文学的实践行为,分析其译介特点和译介效果,旨在揭示其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国家机构译介行为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其他文献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双语语料库研制与应用新论》,该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大规模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立与加工"的重要成果,汇集了国内学者自主研发大型双语语料库并进行各类研究的新动态.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编是"语料库研制",论述语料库的理论问题和语料库的标注、加工与检索;下编是"语料库应用",关注在语料库基础上开展的口笔译教学与研究.双语语料库的基础工程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日益凸显,基于双语语料库开展的语言与翻译类研究在不断发展,该书的出版可以为语料库语言学、
"新课标英语教师培训丛书"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约请国际知名语言学家、英语教育专家Rod Ellis教授和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束定芳教授共同担纲主编.丛书针对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新要求,为英语教师提供国际上最新最权威的英语教学资讯和方法指南,力图帮助英语教师加强专业发展,并全面提升其教学能力.
2021年3月4日,中青报一则全国政协委员许进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的报道引爆了舆论.许进委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课,增加素质教育课程占比;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他认为,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但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基于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更为细致地划分了汉语话题结构的类型.(1)左边缘话题句分为话题化、左偏置、汉语式和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也能和附接语的成分共指,汉语式话题须与隐含性空成分共指,分裂式话题也能和形式主宾语构成组合关系.(2)右边缘话题句包括各类左边缘话题句的镜像形式.(3)中置话题句含受事类、拷贝式、分裂式及状语的中置话题化.(4)左、右边缘话题句的述题都可嵌有左置或中置话题结构,左、右边缘都能出现不止一个话题.(5)述题主谓结构还会因形义错配而衍生出更多话题句类型.汉语话题句的类
动词—构式匹配关系和语言的使用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匹配关系主要是语义关系,使用分布倾向涉及构式的使用频次.但是,用语义事件结构来表述动词和构式,虽然可以合理表述全配构式和漏配构式,但却无法表述失配构式,更无法正确表述构式以及动词的使用分布倾向.本文参照统合语法观,提出更精细的"语义特征连贯原则",论证各类构式都遵循语义特征连贯原则.连贯的语义特征必须包括隐性的概念语义.在连贯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参照使用语法观,进一步推出概括性"使用分布倾向假设";并通过计量分析数据,揭示了构式和动词的使用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翁立平著),该书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梳理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概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学.
期刊
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白银时代开始进入俄罗斯读者的视野,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翻译也在这一时期迅速达到高峰.受到白银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俄罗斯对王尔德的译介延续了其强势的文学翻译传统,并和本国的文学发展进程形成颇有意味的同构关系.从译介学角度梳理王尔德在白银时代的传播路线不仅是对其俄罗斯翻译史的回溯,也能从中发现翻译活动与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对世界文学和国际文化交流语境下的翻译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认为英汉复杂修饰语表现为"N+CM"(后置)对"CM+N"(前置)对立性语序差别,这并不符合英汉语言的客观事实.英汉CM之间存在"N+CM"对应、优势性质对等关系和"CM+N"对应、劣势性质对等关系.英语的"N+CM"汉译时,应采用"N+CM"译法,同等情况下这可确保译文在句法-语义功能、语用-语篇功能、韵律特征、主观性程度方面最大程度地等值于原文,本文将其称为"'N+CM'对应?最佳功能对等"翻译策略.惯常的"CM+N"语序译法属于翻译语言之误导,其功能对等效果不理想
语言中的否定表达形式是否定思维的外在表征,浸润着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本文分别对英汉否定系统中的主要否定词not和"不",以及no和"没"进行历时追溯对比,发现英汉否定词的初始语义均建基于空间性思维,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英民族的时间性思维逐渐增强,而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却始终保持强势.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共生演变,在否定思维与时空性思维的选择倾向渐趋稳定的过程中,英汉的否定表达形式也逐渐固化.
本文在批评话语理论框架下,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用法波动分析法,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为例,对美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历时趋势进行考察,并借此讨论历时话语演变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涉华报道中所关注的涉华话题多样,兼具长期稳定、短期聚焦和阶段性反复的特点,但其反华基调不变;其次,其显著的历时趋势主要是受其国内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此外,用法波动分析对特定话题在特定历时时期的话语演变研究有显著的支撑性,但其具体的话语内部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