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所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加快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逐被人们遗忘,许多小孩甚至年轻人都不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常常能听到一些中年人、老年人抱怨现在的节过得没以前“热闹”了,现在的“年味”没以前浓了。反而,过洋节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逐步“西化”了呢?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优良传统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2-01-01
一、 传统节日的现状
一段时期以来,在所谓“与国际接轨”和“全球一体化”的乱哄哄喊叫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出现了一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妄自菲薄风气。在某些地方、某些人心目中只有“洋节”,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之类才是他们最青睐的,对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一点也不感兴趣。这当然不是说他们已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当然,对某些人喜欢过洋节,我觉得倒也不必过多责备,开放改革,文化上也应该如此,这是信仰自由,又是公民权利,所以,禁止肯定是不必的。但对于过洋节,在道德上、法律上恐怕还是要有一定的约束,不要妨害别人的正常生活。例如对情人节就有一个正确定位的问题,西方国家情人节中的情人,好像是指未婚的恋爱男女,而这几年我们这里的“情人节”,则大有向“第三者节”倾斜的趋势,许多已婚男女在这一天摔下配偶去另找“方向”,则是把洋节搞得变味了。
所以,我认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不能丢掉,文化部门要正确理解全面关心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当然,首先是要正确地、全面地、科学地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 如何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教育意义的重视
中国民俗节日的特征,其实正是中国民俗节日构成的独特依据,无论这许多节日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少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中国民俗节日和它的母胎“农历”历法,事实上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近百年来,在中国推行的公历历法,连同公历的法定节假日,虽然已经统领了全社会外在的生活秩序,并和国际接轨;但是,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所有细节中,在内在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农历”及其民俗节日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正因为中国民俗节日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中国这部万世一系的“农家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的重大民俗节日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将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
当前,在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传统的议论声中,人们努力回顾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形成热潮,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是,面对似曾相识的传统节日,唤醒人们对产生民俗节日的农耕文化根基与构成民俗节日习惯规则的深层记忆,就成为更重要的事。因为,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我了解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骚客给传统节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和篇章,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传统节日,不再是以前祭拜、迷信的封建色彩,而成为了一种具有娱乐性、喜庆色彩的庆祝节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会在春节与亲人团聚,放鞭炮、贴年画与对联、吃饺子或年糕,春节更多的是象征着的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希望与耕耘的开始。 元宵节是对春节的一种延续,点花灯,放烟花,吃汤圆是为了对离别亲人的一种送行,也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有2000年历史,但端午节的来历很多,有的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但不管是哪一种传说,在端午节吃粽子、女儿回娘家等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曾以《清明》为题写下绝世篇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清明开始,天气变暖,雨水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也是草绿枝茂的季节,更是人们外出踏节的好时节。清明节这天,人们主要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七月初七这一天,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牛朗星与织女星会在这一天相会。世间的姑娘们会摆上水果等向织女乞求智慧与美满姻缘。 中秋节是人们乞求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外的游子们,会借一天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祭拜月亮,寻求月亮的保护。重阳节是个吉利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因为秋季是一年之中收获最多的季节,更是因为九九长寿之意,在中国被定为“老人节”后,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记得去年、前年甚至多年前的生日是如何度过的,但却很难记起十几天前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被一套时间系统有规律地记录着,一年中,总有一些很普通的日升日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正因为历法如此近距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传统节日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和个人的记忆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特定日子的周而复始,就产生了节日。这些节日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在当天的活动,另一方面则加深了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这是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并不一定是一个群体对其经历的共同回忆,因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我们也同样可以和别人拥有共同的记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总有一些故事、总有一些物品被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每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份能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的向心力,一个共同的神话传说、一组发黄的老照片、一个体育比赛的奖杯,总能将人们心底的情感唤起。
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民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使它们继续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也确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当然十分必要。 因为传统节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和整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能不大声疾呼、尽快唤醒传统民俗节日的记忆,刻不容缓。优秀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全面苏醒之日,将是中华民族复兴有望之时。历史的经验警示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绝不应该以砸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为代价,因为那样做只会动摇立国的根基;现实的教训昭示我们,建设富足的经济社会绝不应该以抛弃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财富为代价,因为那样做必将大大损伤民族元气和民族精神,使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变成一句空话。因为,一个失去了传统民俗文化根基的民族,必将永远也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我们得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
我的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向农路54号衡阳电大 刘思亮 电话:13975401631 邮编:421001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优良传统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2-01-01
一、 传统节日的现状
一段时期以来,在所谓“与国际接轨”和“全球一体化”的乱哄哄喊叫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出现了一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妄自菲薄风气。在某些地方、某些人心目中只有“洋节”,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之类才是他们最青睐的,对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一点也不感兴趣。这当然不是说他们已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当然,对某些人喜欢过洋节,我觉得倒也不必过多责备,开放改革,文化上也应该如此,这是信仰自由,又是公民权利,所以,禁止肯定是不必的。但对于过洋节,在道德上、法律上恐怕还是要有一定的约束,不要妨害别人的正常生活。例如对情人节就有一个正确定位的问题,西方国家情人节中的情人,好像是指未婚的恋爱男女,而这几年我们这里的“情人节”,则大有向“第三者节”倾斜的趋势,许多已婚男女在这一天摔下配偶去另找“方向”,则是把洋节搞得变味了。
所以,我认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不能丢掉,文化部门要正确理解全面关心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当然,首先是要正确地、全面地、科学地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 如何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教育意义的重视
中国民俗节日的特征,其实正是中国民俗节日构成的独特依据,无论这许多节日在发展中吸纳了多少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中国民俗节日和它的母胎“农历”历法,事实上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近百年来,在中国推行的公历历法,连同公历的法定节假日,虽然已经统领了全社会外在的生活秩序,并和国际接轨;但是,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所有细节中,在内在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农历”及其民俗节日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正因为中国民俗节日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中国这部万世一系的“农家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的重大民俗节日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它将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
当前,在沸沸扬扬的保护中国民俗节日传统的议论声中,人们努力回顾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形成热潮,这当然是很必要的;但是,面对似曾相识的传统节日,唤醒人们对产生民俗节日的农耕文化根基与构成民俗节日习惯规则的深层记忆,就成为更重要的事。因为,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我了解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骚客给传统节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作和篇章,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传统节日,不再是以前祭拜、迷信的封建色彩,而成为了一种具有娱乐性、喜庆色彩的庆祝节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会在春节与亲人团聚,放鞭炮、贴年画与对联、吃饺子或年糕,春节更多的是象征着的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希望与耕耘的开始。 元宵节是对春节的一种延续,点花灯,放烟花,吃汤圆是为了对离别亲人的一种送行,也意味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有2000年历史,但端午节的来历很多,有的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但不管是哪一种传说,在端午节吃粽子、女儿回娘家等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曾以《清明》为题写下绝世篇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清明开始,天气变暖,雨水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也是草绿枝茂的季节,更是人们外出踏节的好时节。清明节这天,人们主要是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七月初七这一天,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牛朗星与织女星会在这一天相会。世间的姑娘们会摆上水果等向织女乞求智慧与美满姻缘。 中秋节是人们乞求全家团圆的节日,在外的游子们,会借一天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祭拜月亮,寻求月亮的保护。重阳节是个吉利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因为秋季是一年之中收获最多的季节,更是因为九九长寿之意,在中国被定为“老人节”后,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记得去年、前年甚至多年前的生日是如何度过的,但却很难记起十几天前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的记忆被一套时间系统有规律地记录着,一年中,总有一些很普通的日升日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正因为历法如此近距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传统节日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和个人的记忆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特定日子的周而复始,就产生了节日。这些节日一方面影响着人们在当天的活动,另一方面则加深了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这是超越个人回忆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并不一定是一个群体对其经历的共同回忆,因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我们也同样可以和别人拥有共同的记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总有一些故事、总有一些物品被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每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份能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的向心力,一个共同的神话传说、一组发黄的老照片、一个体育比赛的奖杯,总能将人们心底的情感唤起。
传统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发的传承,早已形成了世世代代传袭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它们始终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根基,伴随着祖祖辈辈数以亿计的农耕民群体,从远古走来,直至现在,始终与全世界十多亿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使它们继续保持着固有的文化活力。但是也确有几代人已经对属于自己的民俗节日的由来和发展十分陌生,唤醒节日民俗文化记忆的措施当然十分必要。 因为传统节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和整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不能不大声疾呼、尽快唤醒传统民俗节日的记忆,刻不容缓。优秀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全面苏醒之日,将是中华民族复兴有望之时。历史的经验警示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绝不应该以砸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为代价,因为那样做只会动摇立国的根基;现实的教训昭示我们,建设富足的经济社会绝不应该以抛弃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财富为代价,因为那样做必将大大损伤民族元气和民族精神,使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变成一句空话。因为,一个失去了传统民俗文化根基的民族,必将永远也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我们得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
我的地址:湖南省衡阳市向农路54号衡阳电大 刘思亮 电话:13975401631 邮编:4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