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解决工科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上的统一,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通过“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0-0099-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course politics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solve the unifi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in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 the paper takes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s an example, designs the teach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point + social hot spot + sublimation poi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sion mode combined with patriotism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other aspects, providing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s.
  Keyword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course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提出的“大思政”教育,是指教师不管担任什么性质的课程,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2-7]“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其他专业课程则只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现象、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8]2018年,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特别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9]
  本文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为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课程简介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是土木工程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地震灾害与防护、火灾与建筑防火、城市防洪、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护、风灾与防治等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护技术,增强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意识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评价土木工程方案时考虑工程对社会、健康、安全的影响,并深刻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恰当的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德育知识。课程的各章各节均有适合开展思政的知识点。由于篇幅限制,表1中仅选取了《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部分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设计进行展示,包括知识单元、知识目标、思政目标与课程思政对标设计。其中,“知识单元”将各知识点汇总为一个主题进行授课;“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理论学习目标;“思政目标”是根据各知识单元知识点讲授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后,在德育方面达到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对标设计”是将思政内容如何融入课程进行的设计。
  三、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课程思政的融入要找准切入点,将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与工程案例、社会热点事件融合并升华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即“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下面就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职业道德三方面举例阐述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风灾害与防风减灾对策”的“工程防风减灾对策”知识点中,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抗风措施。在讲授此知识点时结合工程案例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风措施进行讲解。上海中心大厦是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组合,一是通过优化结构断面改善绕过断面的气流形态,减小风振效应;二是安装中国首创、世界最重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减小风荷载的影响。和以往利用机械原理的阻尼器不同的是,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上海材料所自主研发的电磁原理阻尼器,属世界首创,填补了世界空白。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风措施体现了我国防风减灾科技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整个科技发展进步的缩影。   在“火灾害与防火减灾对策”知识单元中,要求学生了解“火灾害的类型”,在讲授“森林、草场火灾”的成因及其危害时,引入“3·30木里县森林火灾”社会事件。2019年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突发林火爆燃,27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位地方干部群众英勇牺牲。通过此事件,使学生学习消防官兵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二)生态文明建设
  在“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讲授中,课程大纲要求学生要了解地质灾害及灾害类型。在讲授此知识点时由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引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为因素破坏坏境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所以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例如水泥、钢筋等,其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氧化物等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因此计算精确、优化设计、合理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都是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的“防洪规划”知识点中,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学生了解黄河流域水患存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泥沙淤积。黄河流经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吨,是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的中上游地貌主要为山地,而下游则主要为平原和丘陵,这使得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水到达下游后水流变缓,从而导致泥沙慢慢沉积在河床上致使水面上升。为了防止决堤,人们升高堤坝,但河水携带的泥沙再次淤积使河床不断升高,人们又需升高堤坝,如此往复,黄河下游的开封段河床高出了开封市区7~8米,黄河像悬挂在空中一样,因而被称为“悬河”。由此引出国家治理“悬河”的巧妙措施:一是修建水坝,不仅仅是为了发电,更重要的是通过多个水坝连续开闸放水,人工制造洪峰,使水流速度增加,如此泥沙就不会沉积;二是采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加固堤坝,首先在大坝上开洞,洞外用沙袋制成围堰,浑浊的河水从洞里流出先进入围堰里沉淀,而后清水再流回到河里,如此泥沙将会把围堰填平成一片陆地,再种上防止水土流失的速生林,从而使陆地变成大坝的一部分。这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国家为了更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更好的治理黄河水患,巧妙治理“悬河”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职业道德
  在“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知识讲授中,课程大纲要求学生要了解结构抗震设计与减震控制。在讲授此知识点时,学生明白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以及为了达到此目标如何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因此,只要按照最新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可以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人民币,由于房屋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了近50%,更加严重的是倒塌房屋夺走了数万条宝贵的生命,由此可见房屋损坏是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地震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本身不杀人,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构筑物倒塌造成了人员伤亡影响巨大,所以保证施工质量、开展工程抗震研究,是土木工程师的重要责任。
  在“风灾害与防风减灾对策”知识讲授中,大纲要求学生了解风的类型与产生的灾害。在讲授台风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危害时,引入“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三名员工抢救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英勇牺牲”的社会事件。2018年8月20日上午,台风“温比亚”袭击大连东部海岸,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停泊在这里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部分缆桩断裂,缆绳脱落,安全受到威胁。该试验平台是用于科研试验的专用海上试验装备,对提升我国船舶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七六〇研究所副所长黄群等12名同志组成抢险队,冲向码头展开抢险救援。在抢险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不幸被大浪卷走,壮烈牺牲。习总书记闻讯后对黄群等3名同志壮烈牺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產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从此事件中,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敢作为,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
  四、结束语
  目前,工科课程思政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已较为丰富,但在教学设计实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从《防灾减灾工程概论》的课程实践发现,通过“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反映良好,思政的融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发展的速度、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作用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因此,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课程与思政自然而然的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到外化于形,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防灾减灾工程概论》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为其他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倪成伟,吴庆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经济管理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7(36):17-21.
  [2]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3]湛垚垚,毛俊霞,肖苏,等.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以水产药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8-9.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5]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6]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8]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9]黄昱,李双瑞.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53):109-111+124.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改革与2017年制定出的《中国英语等级量表》在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取向上不谋而合,新的测评标准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启示。新的翻译考试题型与量表都要求学生应具备语言能力、翻译策略、文化素养、百科知识等综合翻译能力。同时,这些新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笔译教学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积极作用,秉承了英语教学服务于中国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翻
期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不仅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而且要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来指导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有助于激发寻根意识,认识民族自身;第二,有助于启发智慧,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国情;第三,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教育研究所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环
期刊
摘 要: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由考核、反馈和矫正机制组成。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终结性考核侧重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结果,将二者联合进行评价,能够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使最终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正和科学。同时,联合评价能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多维多向互动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在联合评价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阶段
期刊
摘 要:“民心相通”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意义。而开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途径。当前,中俄两国各领域互信达到新高度,为两国开启轨道交通领域合作新篇章创造了关键性前提,也为中俄两国铁路行业高校深化交流合作设立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同时,我国也在全力实施“交通强国”战略,中国铁路行业高校也将肩负起新的时代责任。中俄铁路行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
期刊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时代,迫切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强大的“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即“学·思·行”三种基本能力,构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必备基础和条件。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以“学·思·行”为核心理念、“多级平台”融合共振的创新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运行,不断提升了学生的
期刊
摘 要:高数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文章针对高数的现状,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数的教改,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后给出了进一步完善教改的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高数;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33-03  Abstract: As a ba
期刊
摘 要:为响应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呼声,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SPSS软件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设计了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三阶段“阶梯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以期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翻转课堂;问卷调查;SPSS;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 要:“取象比类法”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勝,将这种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关键词:取象比类;高校思想政治;吸引力;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22-03  Abstract: The "image-to-ima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互动式”教学大纲研究现状,阐述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平台的教学模式特性。以《果蔬保藏学》为例,从教学大纲的编制、“发布/订阅”、动态调整三个方面,研究MOOC平台下“Pub/Sub(Publish/Subscribe)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MOOC平台;Pub/Sub互动式;教学大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本科院校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现状,参考学术文献和以调研教学改革中问题为导向,采用调研分析法,提出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实践探索并分析教学模式核心要素,做到与多种教学方法优势结合,建立可操作科学化流程和合理评价体系,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达到全面掌握知识和综合提升应用能力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