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政治课中的重要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 乐学 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沉闷、机械,学生有较大的负担和压抑,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课堂学习效率低。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思想品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教学时,“小品进课堂”,开展活动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此外,平时根据教学内容,还可创设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活动,因为过多的活动同样让人感到疲乏。一节课中一般以一两个活动为宜,要把活动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在活动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积极互动,参与面广,自主空间大,教师则可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能够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与条件,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感情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了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期刊
一、沟通知识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期刊
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是任何一门教育类学科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语文当然也不例外。但对“语文”这个较特殊的学科而言,每节课究竟要教些什么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却又是郁积在每位语文教师心头难以排解的困惑。    一、课标没有指明语文课程内容    我们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仅能称之为“能力标准”或者“素养标准”。它仅指示而且往往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
期刊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居首,可见德育之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既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智育任务,又兼有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任务。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材,力求在教学中“遵循语言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学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思想健康、心灵纯洁、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材。  现行的《Go For It!》教材非
期刊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担负着教育学生使其健康成长的艰巨任务。无疑每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班级能成为最优秀的班集体,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每一个学生应面向集体,通过
期刊
人本意识是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体现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人本管理有两层意识:一是学校环境的人文化;二是学校管理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以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一、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学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品德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品德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以,我认为,只有拓展品德课堂,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才能突出品德课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前拓展,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翻开品
期刊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不同学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了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这些“学困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克星”。他们的智商在正常水平,但由于非智力因素使学习成绩不合格,而有些甚至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班级中的这些“学困生”往往阻碍了教师的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
期刊
学校体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载体之一,应针对初中阶段所安排的体育锻炼内容,创设积极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目前,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