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出的致富路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安于天命”,张旭这辈子也许会一直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如此,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便会少了一个谈笑风生的农民企业家,也会少了一家年经济效益1600万元、辐射周边14个乡镇的肉牛饲养合作社,更会少了一条引领百姓脱贫致富的门路……
  为了想要的生活,张旭咬牙打拼了近20年。时运不佳,他“转天时”;地不长苗,他“改地利”;一切刚好转,他又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乡亲们笑称张旭“能折腾”,张旭理直气壮:“能折腾,才有希望。”
  “转天时”:一波三折饲养路
  1990年的老虎村,可谓是“赤裸裸的贫穷落后”:农民靠种高粱、玉米过活,人均四五亩地;年景好时,亩产粮食能卖400多元;遇到干旱,锅都揭不开,只能“看天吃饭”。这种穷得没边儿的日子让张旭巴望着能有个“旱涝保收”的营生,“天不帮咱,咱得自个儿救自个儿”,他卷起行李,南下寻找商机。
  跑市场跑了几个月后,张旭盯上了“倒羊”生意。羊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体大肥硕、肉毛兼用,赚头不小。唯一的问题是价高,每只1500元。买不起咋整?张旭一拍脑袋——自己买种羊改良!
  回到家,张旭拿出了家里不多的积蓄,一咬牙买了10只绵羊。在他的精心饲养下,这些羊从10只到50只,再到上百只。通过配种改良,从单纯的肉用向肉毛兼用拓展。8年里,“雪球”越滚越大,张旭不仅积累了宝贵的饲养经验,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眼看生意走上了正轨,一纸“保护生态环境,封山禁牧”的规定使养羊受到影响,张旭决定改道而行。2003年,当看到生猪市场有巨大商机时,张旭决定投身生猪饲养行业。
  建猪舍、选仔猪、跑市场,张旭又一次忙得脚打后脑勺。为了降低生猪饲养成本,他在仔猪繁育上投入资金,实现了自繁自养。眼瞅着生猪饲养“渐入佳境”,2005年,一场大规模猪瘟又让张旭的心凉了一半。
  “改地利”:盐碱地长出新庄稼
  波折不断的家畜饲养经历让张旭意识到,没文化走不远,单纯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老办法、“土经验”已经不能支撑现代饲养业的持续发展,保守的经营模式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转换思路。这一次,张旭没有急于寻求新出路,而是拿起了书本,走进了学堂。
  2007年,张旭在彰武党校进修了为期两年的经济管理学,2008年又在铁岭农校自费学习,同时,张旭不定期积极参加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经过一系列的理论技术学习,张旭对畜牧业市场和家畜饲养过程中的疫病防治和管理经营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知识的充实不仅为饲养事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也开阔了张旭的眼界和思路。2009年,他决定放弃养猪,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占地3.3万平方米的肉牛饲养场,成立了彰武县长青牧业有限公司。
  肉牛饲养成本高、风险低、市场前景好,但张旭并不想仅仅作为一个普通养牛户,而是要走品牌路线和绿色路线。然而,搞绿色饲养,饲料占据着成本中很大的比例,而牲畜吃了转基因粮食做成的饲料,繁育受到影响,就更别提肉质真正“绿色”了。张旭决定扩大土地种植面积,自己耕种玉米等作物作为家畜饲料,如此不仅放心,还能降低成本。
  经过咨询相关政策,他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100 亩的盐碱地。得知此事,张旭的父亲气得直跺脚,训斥儿子:“这么多年,我就没见过这地长出过一棵庄稼苗儿。你真‘虎’(指犯傻)呀!”而倔强的张旭却跟这地“杠上了”,每亩投入1500元用于排水、灌溉洗盐、放淤和培肥……三年过去了,当全家人都认定这钱彻底“打水漂”时,改良后的盐碱地终于长出了农作物。养牛因此节省了一大块成本,张旭更出名了。
  几年下来,饲养场肉牛年均饲养量在2000头以上,年获经济效益400万元。为满足日渐增长的饲料需求,张旭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近1000亩荒地种植玉米、紫花苜蓿和饲料用草,坚持绿色发展。
  “聚人和”: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从创业到转型,再到成功,一路走来,张旭深刻感受到党对农民的关怀,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06年7月,张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农民党员。成为党员的张旭给自己“加码”——把赚钱的经验传授给父老乡亲,大家共同致富!
  2012年10月,张旭牵头成立了彰武县伟佳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通过扩大自身的饲养规模,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抗风险能力,以便更好地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然而,相对闭塞保守的当地百姓并不能理解合作社的价值,大都持观望态度,仅有8个农户加入。
  反复思考后,张旭觉得,只有让村民们切实体会到合作社的诚意和实力才具有说服力。张旭鼓励支持合作社成员张秋成大胆尝试,购买了20头架子牛。张旭不仅提供资金、饲料,还负责技术指导。很快,张秋成养牛数量逐渐增多,收入越来越多,不仅翻建了房子,还购买了私家汽车。农民张伟也是合作社成员,平日把牛放在合作社托管,在本地打工,挣双份钱。2013年,合作社与辽宁省种畜禽改良站合作,建立了首家辽育白牛改良培育培训基地,对肉牛品种进行有效改良,并将优质改良牛发放到合作社成员手中,保证品种质量。合作社还从社员手中回收适龄牛犊,帮助社员出售肉牛,既保证了收入,又降低了饲养风险。就这样,当乡亲们看到熟悉的邻居在加入合作社后发生了大变化,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
  如今,偉佳肉牛饲养专业合作社成员数量增加至150户,年出栏肉牛8000余头。养牛数量的增加使合作社每年需要消耗玉米4800吨和近万亩耕地产生的秸秆。巨大的饲料需求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销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合作社每年秋季都为农户免费进行土地深翻旋耕,将牛粪进行无害处理后免费送给农户,用于土壤改良,从而走上了绿色农业持续发展道路。
  2009年、2010年,合作社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013年全运会期间,合作社被全运会组委会确定为唯一一家向阜新赛区提供牛肉的饲养场。
  取得成功后的张旭又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服务队伍中。他积极帮助贫困户就业、从事饲养业,共有81户建档立卡户脱贫,65名贫困户社员在公司上班,靠自身的辛勤劳动脱贫。2016年,张旭还帮助老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并担保小额贷款,解除了许多农户创业的后顾之忧。
  谈及未来,张旭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百姓用绿色产业脱贫,用绿色产业养老。“农业的底色就是绿色,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探究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带动全镇农民实质性脱贫。”张旭说,作为党员,他有这个责任,所以还要继续“折腾”。
  【感言】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对自己的要求就要更高一层,我会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充实自己,感恩于党,福泽于民。
其他文献
在锦州市滨海新区,王志海的名声很响。2010年,他人还没到任,那些盘踞在新区内无证运营、套牌运营、超载运营的非法车主闻知他来就跑了一大半;在锦州公安系统,王志海就是一张广为人知的“名片”,从警11年,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服务的群众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真情为民的情怀和行动始终不变,以一名共产党员的丹心,浇筑了锦州市滨海新区的“平安路”。  华丽转身忠于党  当初升的太阳第一
期刊
她是中国民用船舶研发和设计的领军工程师。面对国际船舶市场总体持续低迷、船舶工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她深刻地体会到,在世界船舶工业的每一轮沉浮较量中,谁敏锐地把握未来,谁掌握主流的核心技术,谁有产品技术和质量优势,谁就赢得了市場。所以,她始终竭尽全力地工作,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奋斗在船舶研发和设计建造的第一线……  关英华,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2011年取得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
期刊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投身教育、教学第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工作,在班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地奔波在漫漫家访路上,却从未停下过脚步?  是什么样的挚爱,让她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把家长视为知心朋友,一往情深地塑造心灵、无怨无悔?  “感谢生命让我与这些孩子们相逢相知、共度春夏秋冬,感谢生命让我与教育结缘。”丁唯秀的语调且轻且缓,一字一句中饱含着深情
期刊
春天观田地、夏天看纳凉、秋天望炊烟、冬天察门雪,冬去春来14个轮回。14年了,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镇旺鲜村党支部书记安香淑把无私的爱,倾情献给了这个村的几十位空巢老人,从嘘寒问暖到上门服务,从求医问药到卧榻伺候,从临终关怀再到操辦后事,安香淑都做到了极致,被空巢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旦儿”(朝鲜语,意思是闺女)书记。  对于这个称谓,安香淑对记者只说了三句话:  “我既是党员又是村支书,有责任照顾好他
期刊
奔流不息的辽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辽宁儿女,沈阳市辽中区城郊街道卡北卡南大帮牛联合党总支部书记兼卡北村党支部书记刘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把昔日贫穷落后、软弱涣散的后进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洁、村民富裕、民主和谐的先进村。  “组织派我到卡北村当支部书记,就是来担事的”  20多年前,刘伟离开家乡创业,经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成为村民眼中的“有钱人”。2010年春节
期刊
少女时代的于静,梦想是做一名裁缝,裁剪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  初中毕业报考技校时,父亲对她说:“你不是爱美吗?焊花也挺漂亮的。”于静由此成为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铁裁缝”,以钢铁作“布料”,以焊枪为“针线”,精心雕琢每一条焊缝。  怀揣一颗匠心,坚守在艰苦的焊接岗位上,于静掌握了多种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一路成长为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唯一的一名女电焊高级工人技师,是名副其实的“八级大工
期刊
和请来的农技专家唠了大半宿,于虎元又起了个大早接受记者采访。这个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一谈起蘑菇就忘掉了疲惫。  艰苦创业,他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于虎元,个子高大、面容憨厚、性情爽朗,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如其名,有一股“虎劲儿”。他敢想敢干,打过工,开过商店,在炼铁厂跑过销售,又经营起一家碎石厂,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于虎元并没有满足于自家的富裕,一直关注着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在他的家乡——占
期刊
桓仁东方红电站有限公司位于该县雅河乡董船营村,在这里见到杨英丽的时候,她化了淡妆。后来采访得知,多年来她都不化妆,因为工作环境里镁粉飞扬,最后会从头到脚一片灰白。都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面对这样的现状,杨英丽不仅没有心态失衡,反而在16年里始终如一地秉持“做就往好里做”的理念,最终“做”成了光荣的党的十九大代表。  把好质量关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杨英丽是学法律专业的。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个人
期刊
年近36岁,入党才8年,池贵义竟先后获得“华晨中华汽车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班组长”“辽宁五一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今年7月还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么骄人的“成绩单”背后,池贵义到底有多少精彩励志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华晨中华汽车公司车身车间,采访其人其事。  一个爱好,引出毕生追求  池贵义喜欢车,小时候在放学回家路上,他常
期刊
清晨第一缕晨光划破黎明落在整个村庄,远处的几声犬吠震落了树叶上晶莹的露珠,唤醒沉睡一夜的官立堡村。官立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书香已走在赶往村民家的路上,准备开始她一天的走访慰问。  2008年,23岁的吴书香作为辽宁省第一批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开始怀揣热情扎根基层、奉献农村。从村主任助理到村第一书记,吴书香的“大学生村官”之路至今已走过9个年头,她坚持把服务“三农”当作头等大事,更深深地爱上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