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提出后民间环保组织自身发展的浅显思考

来源 :自然之友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构想,这是对中国未来模式的又一次界定。中国是否将从此引入绿色发展模式?如何理解生态文明?这一提法的提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生态文明的提出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我们在此特组织了一组笔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在国内与公益组织相关的网站内,点击率最高的词是“环保”;而在民间环保组织有关的网站内,点击率最高的词是“筹款”“注册”“生态文明”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局限,从真正意义的中国民间组织诞生至今,民间环保组织始终走在前列。随着十七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写入“生态文明”这一前所未有的创举性提法,以及政府“要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主要任务”这一根本性的调整,实际上给了民间环保组织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作为中国的本土民间环保组织,在当前社会需求迅速增大、民间组织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总体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走出初创,更上一个台阶,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们现阶段首先应思考的问题。
  近些年,中国本土民间环保组织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推动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出台等方面的实践卓有成效。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料和一些民间调查机构的数据以及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看,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国内
  生态文明与未来发展关 注
  
  本土民间环保组织总体上还未走出初创阶段。主要的问题是:治理结构比较初级、管理模式较为原始、比较欠缺调研和数据支撑的倡导声音、较少战略眼光的合作和良性的竞争、组织内部的内耗等等,虽然这些都在不断地改善和克服,但这一现状与国际、国内大的环境对国内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的要求和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笔者的看法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和着力点,应当从解决自身问题、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入手,建立“可持续的公信力”。国内民间
  
  作为中国的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组织,特别是民间环保组织,不是筹资和钱的
  在当前社会需求迅速增大、民间组问题,甚至也不是注册的问题,是组织自身能织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总体形势下,如力建设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有几个何把握机遇、走出初创,更上一个台支持环保的基金会和机构曾明确表态:我们经阶,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常忧虑的是,怎样才能把我们的钱花出去。其的贡献,是我们现阶段首先应思考的实这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怎样去信任一个民间问题。环保组织是在有效地运行?怎样确认这个组织是在无风险地运作与基金会(或机构)合作的项目?一个叫“大贾”的作者在《草根组织发展的忧思》中写道“国内草根组织,在管理上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泛民主’化,一种是‘独裁’化。‘泛民主’化,是指事无巨细,动则需全员投票;一种是‘独裁’化,强调个人权威,机构几近一言堂”。政府有关人士在讲话中也谈道“环保民间组织自身的体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完备的管理制度”。中国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副理事长黄浩明先生说:我们常常讲筹资,钱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不是唯一方面;缺乏诚信、透明、负责任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治理机制是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瓶颈。民间环保组织的可持续公信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环节应当是建立现代民间组织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我们首先是要吸收当前最先进的企业治理、管理经验,更应吸纳国际NGO组织先进的治理、管理理念。当然在吸收这些先进经验和理念的同时,作为一个本土的民间组织,本土意识和国情、机构历史发展轨迹、优秀的机构文化也应得到尊重和考虑。民间环保组织可以依托现有专业的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咨询机构,在考虑自身实际和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有关理事会议事规则;理事会与执行层、与员工的制约关系架构和管理机制;建立员工内部的承诺和制约机制;建立对外信息发布、公布和外部监督机制;确立对外合作和联络原则等一系列最根本的原则、机制和规则。只有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得到比较妥善的安排和初步的解决,才是本土民间环保组织起步走出草根阶段的开始。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还会有反复甚至是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民间组织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如果早日达成这样的共识,早日开始行动真正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并且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原则、机制和规则,这样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我在想,何时在本土民间环保组织网站上,“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的点击率高于“筹款”等词;在开会时我们讨论更多的是“规则的建立”,而不是“拉赞助”等等,那时我们民间环保组织的公信力才是真正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社会公众、有责任的企业以及各类资助者,甚至是政府就会用脚去投出自己信任的一票。那时,本土民间环保组织大发展的时机就真正到来了。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成为评价城市品牌价值的五大指标体系,北京位列品牌价值指数首位。北京的“宜业”、“宜游”,上海的“宜商”、“宜学”,大津的“宜业”,重庆的“宜游”,都为其城市品牌增筹加码。但是,“宜居”成为了这些大城市的软肋。    一、宜居城市的标准    “宜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一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还包括一系列衡量标准,是一个集经济
期刊
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现象,最普通的温室气体是我们每天使用的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主要为我们提供能量。化石燃料中主要是煤,其次是石油,再次是天然气。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对这些能源物质的消耗,以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会导致产生温室气体,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以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本文想告诉大家如何做才能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有利于地球的可持续发
期刊
最近,圆明同声明退出北京的公园通票序列,把这个消息伴着“圆明园是不是该复建10%”的社会大争论一起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但正好让人一下子看到了圆明园问题的症结所在。  圆明园如果要退出北京公园通票系统,也好,正好让它争取公共财政的补贴,成为一个免费开放的“国家公园”,让全世界的人民可自由出入,让当地原生的动植物可自由牛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梁柱构成中,除了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之外,更需要
期刊
中国现在、以后可能都还会有许多对环境造成潜在危险的项目,赵玉芬院士不可能一一提出议案,袁东星教授不可能参加所有的环评座谈会,厦门市民也不可能天天散步,厦门事件的意义是在2007年提供了公民发声、公民参与与公民决定的一整套样本。这套样本产生了,就可以供中国所有的公民使用,他们可以不必像厦门市民那么辛苦了,这可以说,在以后的每次公民行动中,都有厦门市民的参与。  公民社会最核心的力量在于每一个人都不放
期刊
从1986年至今,徐大鹏跳入“环教”圈子,已二十年有余。  当徐大鹏1986年从北湖小学调入江汉区教育局科技电教站开始着手环境教育时,身边的朋友见到他打趣道,“搞环保不是环卫工做的事吗?你现在当起环卫工时啦?”徐大鹏只是摇头笑了笑,并没有辩解,因为他知道最好的自我解嘲,是行动。  那时武汉市环境教育工作几乎如同空白,一些人甚至对环境教育有着误解和轻视。当众多环保者在残酷现实前愁眉难舒时,徐大鹏却扬
期刊
昨天与其说是去走河了,不如说是去找河了。在十多公里的总行程里,能看到的河流时间和所占行程的长度,都不足总行程的一半。此外,我也对“支流”有了新的理解,尽管同行的领队张老师说,昨天我们走的才是古萧太后河,但怎么说都是“支流”的感觉——“支离破碎的河流”。昨天的行程,还有一个大的感慨就是,我们似乎不是在走河流,而是在找古董,是从一个又一个工棚和黄泥堆中,寻找古董一样稀罕的古老河流。  从出发地十里河(
期刊
苍凉。苍茫。苍老。一进入黄土高原,三个苍字就一个接一个地是了眉头、  像一阵轻风,像一片流云,我匆匆的脚步掠过那片土地,那是陕北的宜川、延长、延安、延川、绥德、吴堡等地,我的眼睛须臾没离开过黄土地,随着日光所及,心里连连画着惊叹号。这是怎样的望不到头的莽莽群山啊!它们与南方的山迥然不同。赤裸、刚健,犹如男人的钢筋铁骨。山上既没有草,也没有树,仿佛用刀斧剔除了多余的东西,除了筋就是骨,除了黄土还是黄
期刊
不久以前,在巴厦岛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大会,中国政府和民间一百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巴厘岛会议在人类减缓气候变化的历程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最后在闭幕前,终于达成了一个共识,确定了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可以说在人类的自我拯救当中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究竟该如何去做?如何来解读巴厘岛会议的成败得失?如何确定今后行动的方向?这些是我们所关注的。绿色多边论坛到会的嘉宾当中有好几位
期刊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只是许多策略中的一个,但是在云南省的怒江河谷。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这个地区的自然美景享誉天下。但是如果基于美景的旅游业不能快速发展壮大。自然美景就会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是否沿怒江修建13座水库大坝的决策在关键时刻暂停。一些当地居民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支持自然资源保护论者一方。    等待入侵    杨非就是这样一个当地居民,他是丙中洛唯一一个标
期刊
环境破坏,谁是罪魁祸首?舆论几乎都将矛头指向了排污的企业和失职的官员,但是,反射自问,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有没有责任?在一些环境美好的国家,大家不但极为克制自己的行为,友善对待环境?还敢冒风险对抗环境破坏者,无论是资本还是权贵。“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下面,就让我们来注意“40个保护环境、优化生活的细节”,你无需遵循所有的建议,只记住你喜欢的并努力做到就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