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8月9日英国情报与执法的一场“大清剿”,也许对全世界来说,今年的8.11将成为又一个9.11般的梦魇。当25名伦敦街区的青年被警察拘押后,尽管希思罗机场因为安全问题而使大批乘客滞留多日,但同世人一样,我还是为这些拥堵在机场的旅客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毕竟避免了一场生命的劫难。不过当我看到媒体上公布的被捕者名单时,却感到心头阵阵压抑。
25名被拘捕的嫌犯大多是20多岁的青年,其中最小的仅17岁。按照媒体透露其邻居们的说法。这些嫌犯平日里多被视为青春洋溢的小伙子,有些人甚至还十分腼腆。这些似乎与7.7伦敦爆炸案的嫌犯如出一辙。曾被人们看作是正值青春年少、前程似锦的“邻家孩子”却走上了恐怖主义的不归路。面对这些稚气未消的青春面孔。谁又会将“液体炸弹”、“劫机计划”、“魔鬼训练营”等恐怖凶残的行动与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然而就是这些稚嫩的年轻人在悄悄地策划着一场会让世人再次震惊的血淋淋的恐怖阴谋。
分析一下这些年轻人在7.7和8.9的作案背景和动困,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这些人大多生活在伦敦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而这些社区偏偏是英国贫困阶层最集中的地方。去年7.7事件中有三个嫌犯居住在比斯顿和里德斯郊区。这一地区有将近60%的居民属于只占英国人口3%的最低收入群体。其二。这些人都是南亚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他们与其父辈不同。基本上认为自己就是英国公民,但在他们走进社会后却发现其与英国主流社会之间仍存在着身份认定的歧见,仍被视为外来人口。其三,在这些人生活的社区确实有些小的书店、网吧或健身房有极端势力活动的魅影。而两起案件中被视为“大哥式”的人物都已近中年。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这些极端势力的活动,还向这些“小兄弟”不断灌输其信仰的极端理念。这些“大哥大”脸上早已没有了青春的阳光,生活的艰辛与心理的折磨给他们外表上带来更多的是“神秘、忧郁和敌意”。其四,据英国情报部门透露,这些年轻人有不少曾到过南亚地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一些与“基地”相关的极端组织的培训和教育。
与9.11事件中所谓的“上一代恐怖分子”不同,这些“新一代的恐怖分子”更多是在案发国本地生长,而其参与恐怖行动的目的似乎更多地是来自对自身社会状况的不满,而极端势力的影响恰恰乘虚而入。由此看来,9.11后。当有关国家将反恐斗争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情报搜集与执法和军事打击能力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本国国内存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忽略了对贫困阶层青少年的帮助与教育。历史已经一再表明,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和各种矛盾突出时,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处于困境的青年人往往容易受极端势力的诱惑。走上暴力对抗之路。20世纪末,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曾在其《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中援引19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中的恐怖主义案例,呼吁社会关注处在冷战后变革时期的欧洲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在施密特看来,一旦对社会现实极度失望,年轻人更易采取类似纳粹式的极端主义行为。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惧。
某些西方政要似乎也意识到恐怖主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对年轻人的道德塑造问题忧心忡忡,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人将恐怖主义直接归罪于一种宗教或一种文明,甚至对法西斯主义也进行了新的限定。其实。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剧烈变革所冲击的不仅仅是某一种宗教或文明,而借变革滋事的恐怖主义也决不仅仅在某一特定群体中孳生。7.7和8.9固然揭示了在英国穆斯林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欧洲“光头党”的极端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的恐怖主义行为。“阳光”成了“阴影”,应该是国际社会各方政要管理中的失职。与当今某些政要相比,施密特敢于承认德国国民性格中的恐惧症,倒是更显得有政治家的气度与责任感。
一个多月过去了,国际主流媒体似乎开始淡忘伦敦“大清剿”这一事件。世界各地的反恐专家们又开始对这一案件剥茧抽丝,从中梳理反恐情报与行动的得失。而我却以为在淡忘和梳理之外,媒体和专家似乎应该腾出一些精力,将“青春”和“恐怖”两幅面具呈到阳光之下,或许这两张阴阳相对的影像能告诉我们阳光之下更多的东西。
25名被拘捕的嫌犯大多是20多岁的青年,其中最小的仅17岁。按照媒体透露其邻居们的说法。这些嫌犯平日里多被视为青春洋溢的小伙子,有些人甚至还十分腼腆。这些似乎与7.7伦敦爆炸案的嫌犯如出一辙。曾被人们看作是正值青春年少、前程似锦的“邻家孩子”却走上了恐怖主义的不归路。面对这些稚气未消的青春面孔。谁又会将“液体炸弹”、“劫机计划”、“魔鬼训练营”等恐怖凶残的行动与他们联系在一起呢?然而就是这些稚嫩的年轻人在悄悄地策划着一场会让世人再次震惊的血淋淋的恐怖阴谋。
分析一下这些年轻人在7.7和8.9的作案背景和动困,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这些人大多生活在伦敦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而这些社区偏偏是英国贫困阶层最集中的地方。去年7.7事件中有三个嫌犯居住在比斯顿和里德斯郊区。这一地区有将近60%的居民属于只占英国人口3%的最低收入群体。其二。这些人都是南亚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他们与其父辈不同。基本上认为自己就是英国公民,但在他们走进社会后却发现其与英国主流社会之间仍存在着身份认定的歧见,仍被视为外来人口。其三,在这些人生活的社区确实有些小的书店、网吧或健身房有极端势力活动的魅影。而两起案件中被视为“大哥式”的人物都已近中年。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这些极端势力的活动,还向这些“小兄弟”不断灌输其信仰的极端理念。这些“大哥大”脸上早已没有了青春的阳光,生活的艰辛与心理的折磨给他们外表上带来更多的是“神秘、忧郁和敌意”。其四,据英国情报部门透露,这些年轻人有不少曾到过南亚地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一些与“基地”相关的极端组织的培训和教育。
与9.11事件中所谓的“上一代恐怖分子”不同,这些“新一代的恐怖分子”更多是在案发国本地生长,而其参与恐怖行动的目的似乎更多地是来自对自身社会状况的不满,而极端势力的影响恰恰乘虚而入。由此看来,9.11后。当有关国家将反恐斗争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提高情报搜集与执法和军事打击能力时,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本国国内存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忽略了对贫困阶层青少年的帮助与教育。历史已经一再表明,在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和各种矛盾突出时,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处于困境的青年人往往容易受极端势力的诱惑。走上暴力对抗之路。20世纪末,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曾在其《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中援引19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中的恐怖主义案例,呼吁社会关注处在冷战后变革时期的欧洲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在施密特看来,一旦对社会现实极度失望,年轻人更易采取类似纳粹式的极端主义行为。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惧。
某些西方政要似乎也意识到恐怖主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对年轻人的道德塑造问题忧心忡忡,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人将恐怖主义直接归罪于一种宗教或一种文明,甚至对法西斯主义也进行了新的限定。其实。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剧烈变革所冲击的不仅仅是某一种宗教或文明,而借变革滋事的恐怖主义也决不仅仅在某一特定群体中孳生。7.7和8.9固然揭示了在英国穆斯林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欧洲“光头党”的极端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的恐怖主义行为。“阳光”成了“阴影”,应该是国际社会各方政要管理中的失职。与当今某些政要相比,施密特敢于承认德国国民性格中的恐惧症,倒是更显得有政治家的气度与责任感。
一个多月过去了,国际主流媒体似乎开始淡忘伦敦“大清剿”这一事件。世界各地的反恐专家们又开始对这一案件剥茧抽丝,从中梳理反恐情报与行动的得失。而我却以为在淡忘和梳理之外,媒体和专家似乎应该腾出一些精力,将“青春”和“恐怖”两幅面具呈到阳光之下,或许这两张阴阳相对的影像能告诉我们阳光之下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