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媒化的文献综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7700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智媒化不断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采取文献归纳法和内容分析法,针对国内八大核心期刊2018年1月至12月的发表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全盘了解,试图把握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和新趋势,归纳、分析,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智媒化;定量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4
  一、研究背景和综述说明
   我们已经进入“智媒时代”,智媒化给中国传媒产业的发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成为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时间段,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样本库,以 “智媒化”“智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论文来源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编辑之友》、《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这八大核心期刊。经过检索并通过人工甄别对数据进行严格清洗,剔除无效论文后,共获取有效论文41篇。本文是对这41篇论文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并对研究主题、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二、智媒化文献的数据分析
  (一)投稿期刊分析
   根据所选论文的投稿期刊,以及八大期刊时间段内相关论文的数量和时间段内该期刊刊登论文的总数量,计算出八大期刊2018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刊登的智媒化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相关论文占期刊论文总数量的百分比,并根据相关数据制定了表1。数据显示:在该段时间内,《新闻与写作》刊登的相关论文数量最多,有16篇,同时在时间段内期刊论文总数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也最大,为3.6%。
  
  (二)作者发文、被引量及作者单位分析
   在数据录入和处理中,我们对这41篇文献的作者发文量、被引量、下载量、作者单位、作者学历、学界业界、学界作者职称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表2、表3、表4、表5。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18年1月至12月彭兰和丁俊杰在这八大核心期刊中发表的有关智媒化的论文数量最多,各发表了2篇,其他作者都只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相关论文。总体而言,在这段时间段内,有关智媒化的论文数量较少。
  
   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被引量超过5篇的仅有彭兰和余婷2人,被引量超过10篇的人数为0。且在这41篇文章中仅有12篇被引用过,且被引量较少,其他文章均未被引用过。
   从表4可以看出,在这41篇文献中,仅有苏涛、彭兰的一篇下载量超过5000次,下载量超过2000次的仅有2篇,超过1000的也仅有列表中的5个,其他论文下载量均未超过1000。
  
   从表5可以看出,2018年1月至12月中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智媒化的作者人数最多,其次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在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前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者大多集中在北京地区,上海、湖北次之,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此外,山东、河南等地都有相关学者进行智媒化方面的相关研究。
  三、智媒化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对文献资料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结合排名位于前三的数据,制作了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在所选的41篇文献中,以“人工智能”作为关键词的最多,有25次,其次是“智能媒体”(智媒)在相关论文的关键词中出现9次,以“出版、版权”为关键词的有5篇文章,“大数据”、“传媒变革”、“机器化写作”在相关论文的关键词中都有出现,但次数较少。
  (二)研究方法分析
   总观这41篇论文,研究方法多样,例如个案研究法、思辨研究法、內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等。例如米华的《AI驱动下智能化新闻战略研究——以美联社的智能化新闻实践为例》一文就运用了美联社作为个案,分析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从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到内容反馈的智能化巨变。
  (三)研究内容分析
  1.概念与现状
  (1)概念研究
   有关智媒化的概念的相关研究较多,例如米华在《AI驱动下智能化新闻战略研究——以美联社的智能化新闻实践为例》一文中指出:“人工智能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诸如强大的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海量数据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1]
  (2)现状的研究
   有关智媒化现状的研究在很多论文中也有提到。部分学者研究了智媒化时代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例如栾轶玫、张晓旭在课题研究中,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三个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在AI时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尝试对这些变化做思辨性探讨[2]。
  2.发展优势
   关于智媒化带来的优势的相关论文也非常多,例如沈正赋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次生矛盾的生发、纠结与调适》一文中介绍了将人工智能引入新闻领域的优越性,提出了这样的见解:之所以要在新闻领域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为了提高新闻记者的信息敏锐性,能从不同视角出发,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更多新颖、有价值的新闻数据与素材,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使传统新闻业的难题得到破解,提高信息推送的精准化程度,达到快速化写作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多样化新闻需求,也能帮新闻记者卸下沉重的负担[3]。
  3.局限与不足
  (1)人工智能产物版权等法律问题问题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匮缺的组成部分,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在公众视野,所展现出的艺术水准令人惊叹不已。因此,当前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将人工智能创作物纳入版权保护范畴。有关版权问题的研究论文也比较多。李宗辉在《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保护的正当性及版权归属》一文中指出:“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版权保护具有文化、经济和技术上的正当性。”[4]
  (2)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与传媒产业的整合,势必会引发诸多伦理问题,例如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等。例如邵国松在《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初窥》一文中指出:“第一,虚拟现实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受人诟病。与传统新闻视频相比,VR新闻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制作者不能以直观的形式对用户观看的思路加以控制,这就需要以各种形式对用户进行引领,使他们对新闻故事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否则,新闻的叙事性将大打折扣。但要清醒地认识到,VR技术、蒙太奇视觉效果、360度镜头呈现等,都有可能造成新闻主线的偏离。”[5]
  (3)假新闻和“信息茧房”等问题
   邵国松在《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初窥》一文中以 Facebook 的新闻产品 News Feed 为例,指出“在计算新闻价值过程中,要根据用户的兴趣来选择适宜的算法,使得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发生了质的改变。久而久之,用户周围充斥着大量同质化信息,引发强烈的回音室效应,造成信息茧房,不仅降低了用户对信息的了解,也降低了信息传播业的公共属性,无法达成社会共识。”[5]
  4.前景展望
   关于智媒化的前景展望方面的论文也有很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媒化未来会如何发展;另一方面是针对智媒化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例如段鹏在《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概念、现状与前景》一文中提出了智能媒体语境下未来影像发展的三种趋势,“首先是虚拟与现实融合,其次是全方位感官延伸,再次是智能影像化生存。”[6]
  四、结论
   目前,智媒化的实践性不断增强,但由于其只是历经了短暂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而且智媒化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领域的多数研究者以学者居多,与从业者相比,他们最为匮乏的就是工作经验。当前,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闻内容的加工与传播等环节,都引发了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智媒化虽然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同关注,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但很少会有人以媒介文化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的使用情况进行描述。
   虽然智媒化仍处于发展中,却对新闻加工与制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现阶段情况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用力:(1)新闻法规与伦理问题。要在最短时间内厘清人工智能生产的版权归属问题,以及人工智能例如机器人将会从多个视角入手,挖掘新闻素材与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国家机密、企业机密,或是对他人权利造成侵害,这些问题也都应该以立法层面上加以界定,并得到及时解决。(2)新闻工作者培养教育问题。智媒化的发展使新闻生产发生了质的改变,对所有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严峻考验,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都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最重要的问题。高校是否应该顺应形势,加强新闻学子的动手操作与技术实践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3)媒体变革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使得传媒业的思想理念发生了改变,采编流程得以优化,内容更加丰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传媒业的变革成为可能,整个产业自下而上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一变革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生产模式、管理结构、薪酬管理等。
  
  参考文献:
  [1]米华.AI驱动下智能化新闻战略研究——以美联社的智能化新闻实践为例[J].编辑之友,2018(7):104-107.
  [2]栾轶玫,张晓旭.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8(5):43-49.
  [3]沈正赋.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次生矛盾的生发、纠结与调适[J].编辑之友,2018(7):37-43+68.
  [4]李宗辉.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保护的正当性及版权归属[J].编辑之友,2018(7):80-87.
  [5]邵国松.媒体智能化发展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初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1):9-14.
  [6]段鹏.智能媒体语境下的未来影像:概念、现状与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0):1-6.
  [7]丁俊杰,刘珊.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的40年流变[J].新闻与写作,2018(12):12-17.
  [8]方师师,郑亚楠.计算知识: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的逻辑与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8(12):40-47.
  [9]吕尚彬,黄荣.智能技术体“域定”传媒的三重境界:未來世界传播图景展望[J].现代传播,2018,40(11):37-45.
  [10]彭兰.智能时代的新内容革命[J].国际新闻界,2018,40(6):88-109.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出版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日渐式微,发展局面陷入窘境,如何转化劣势,寻求发展突破,是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结合当下出版业业态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概念“IP化思维”,具体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现状为例,试图将其明晰化、理論化,以期为解决大学出版社发展难题提供一种可能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IP化思维”;大学出版社;价值;爆点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高度活跃,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层出不穷,在舆论形成与传播中极大地影响着舆论走向。本文通过百度指数、清博数据分析“江歌案”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关注、引发的舆情和后续发展,对其舆情特点、传播特性等方面进行解析,了解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如何影响舆论发展,从而更好地了解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江歌案;
期刊
摘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但在公共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中,公众自发的网络舆论往往具有偏激性,消息来源真假难辨,容易产生谣言和此生危机。人民网观点频道在对“问题疫苗”案件的舆论监督中引导网络舆论,促进问题的解决,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评论时机、评论角度、评论涉及群体等内容分析指标进行分析, 以“问题疫苗”类事件为例,考察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网络用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网络与现实的分野越来越小,人的虚拟化生存趋势更加明显。 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爆发也较之前更为快速。网民们在各类关乎社会公众利益的舆情事件爆发后,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话语渠道的增多让话语表达的丰富性增多,然而随之增多的还有针对舆情事件的不理性表达,主要表现就是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文
期刊
摘 要: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怎样?学术生产在多大程度上与教学有关?除教学内容的深钻新研之外,必定有一个学术生产的框架决定着教学成果的成名路径,如编辑、出版、文化与社会思潮、个人威望、学生资源等,都可能是该框架的架构之一,中国现代新闻学名著的产出路径就较好地印证了这一思考。它也为那些一生“以本(科)为(根)本”的大学教师的学术道路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关键词: 教材;讲义;教学;科研;新闻学;学术
期刊
摘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传统行业的变革,在新闻的非连续性发展中,我们愈发感知到变革就在不远处。在18世纪高举理性大旗的新闻业,遇到非连续发展的断点时,工具理性却占据了关键点,这使得当下的新闻业偏离了传统人文主义色彩,忽视了受众作为“人”的情感内核。对此,新闻生产应该坚守最后一道底线,让人文法则成为捍卫新闻发展的新准则。   关键词:数据新闻;非连续性;工具理性;新闻生产;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医生形象污名化,已有研究表明专业媒体在医患新闻中存在失衡报道。随着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没有专业新闻把关限制,受众可从各个角度了解事件,那么UGC是否可以改变媒体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医院的报道现状?本文发现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改善了医生形象,但由于受众依然存在刻板印象以及用户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UGC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UGC ;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突发环境事件。以2018年11月4日“泉港碳九泄露事件”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剖析这一事件报道中的信源、体裁、态度、内容,揭示媒体的风险沟通策略。分析发现,报道中以消息、中立报道、政府信源、风险解释和风险决策的框架为主。有以下问题亟待完善:提升深度报道和负面报道、增强环境议题报道能力、平衡“影响框架”下的恐惧诉求、重视“健康防护框架”的教育功能、积极促进多种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村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变迁。有些古村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锤炼,延续至今;而有些则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发生改变。本研究选择湖南上甘棠村作为代表性研究对象,前往实地进行考察,通过实地走访记录上甘棠村现状的一手材料,并对搜集到的相关图文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文献、地方志等资料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对上甘棠村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因素及其发生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期刊
摘 要:绿色广告作为公益广告的一种,在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环保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却也面对着传播力度与创意性不足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结合当下热点——跨界营销进行广告创作的新观点,通过与其他品牌、机构合作,起到资源互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传播绿色广告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广告;跨界营销;品牌联合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