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看语言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也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从模因传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入手探讨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辩证关系:共时和历时是不可分割的,共时研究不能排除演化的概念,历时研究不能排除系统的概念。
  关键词:模因论 共时性 历时性 辩证关系
  
  一、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直在发展,模因及其相关学说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早已不再囿于模因定义的讨论,许多学者已开始用模因论来解释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如精神病病因、同性恋的社会禁忌、建筑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科学生态学等(Preti and Miotto,1997;Gatherer,2001;Salingaros and Mikiten,2002;Blute,2002)。值得一提的是剑桥大学动物系的Kendal和Laland(2000)为模因进化建立了可行的数学模型;Lynch(1996:17~39)曾经专门探讨了模因论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心灵哲学、民俗分析以及历史等诸多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Chilton(2005)从语言和认知层面分析了具体语篇中的隐喻表达,认为思想观念传播问题可以从模因的角度进行解释。国内关于模因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的界面也日趋拓宽,如何自然(2003,2005,2007)将模因论引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张莹(2003)、朝江洪(2004)、王斌(2004,2006)等把模因引入翻译研究中,论证了模因对翻译研究的启迪作用;徐盛桓(2005)从模因论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并试图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以模因为分析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供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尹丕安(2005)则分析模因对隐喻概念形成、发展以及传播所起的作用;肖云南、杨璐(2009)则致力于为第二语言环境下模因理论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第二语言习得给出相应的模因学角度建议;在音乐界,童忠良(2004)则借助模因理论提出“五声调式基因论”。
  模因与语言之间的界面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尚处起步阶段,还比较零散,未形成一定的系统,值得开发的重要议题还不少(谢朝群、何自然,2007:31)。本文拟从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的两种方式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入手阐明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时研究中有演化,历时研究中有系统。
  
  二、模因与模因论
  
  Meme源于生物学词汇gene(基因),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首先提出。作者构想了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并把模因看作文化模仿单位。但后来又将模因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之中的一个复制因子(Dawkins,1982:109)。而Blackmore则紧扣模仿的概念,认为“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了”(Blackmore,1999:6)。模因的继承方式类似基因,传播方式类似病毒。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或者说传染,这种传染就理解为复制,即在另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模因,使这个人成为模因新宿主。这种不断扩展的自我复制过程正是模因与基因相似的进化现象。
  Heylighen(1998)等人认为,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包括同化、保持、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之所以说模因是思维病毒,是因为它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模式。
  语言模因论给语言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语言中的模因具有某些符号特性,但它又是超符号的(何自然、何雪林,2003:205)。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与语言模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历时性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语言模因的演化,即便是语言共时性也脱离不了和语言模因同代之间传播的联系。因此,借助模因论来探讨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区分语言共时与历时。他的伟大功绩在于强调对语言系统进行研究。
  索绪尔倾向于把系统归入共时领域,把变化归入历时领域,这就似乎割断了语言系统与自身变化的联系。在我们的实际语言中系统和变化密不可分,因为变化总是继承先前语言的某些特点。变化都始于共时层面,因而是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变化的结果进入历时层面。“共时和历时的对立是系统观和演化观的对立。一旦我们承认每个系统必然是作为一个进化过程而存在,而进化又必然具有系统性,那么共时和历时之间的对立在原则上就失去了意义”(钱军,1996:3)。
  
  四、模因与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一)表现型模因与语言的共时性
  所谓模因的表现型是指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同信息的同型传递现象。这类模因由于表达的需要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内容有些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人们在使用中只保留其形式而变换各种新的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如关于“XX门”的报道在网络和电视上铺天盖地,诸如“灯泡门”“电话门”“婚礼门”“气囊门”“爆炸门”“虎照门”等等。2009年年初的“艳照门”和最近英国爆出的“报销门”事件更是把“XX门”推向了极致。无论是在Google还是baidu上随意一搜,就有上百个“XX门”。这些事件都冠以“XX门”属于模因的表现型,它们属于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从一定的时间段来看它们属于语言的共时研究范围,属于同代横向传播。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很容易发现,这些“XX门”都是些社会丑闻。通过溯源我们找到了它的最初形式,那就是20世纪70年代震撼美国朝野,导致尼克松政府下台的“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Event)”。时至今日,此事已经成为历史,而“水门事件”一词也随着事件的平息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它的形式却固化了下来,并且水门事件的丑闻含义也内嵌于“XX门”模因之中,以至于在随后的三十年里Watergate作为“政治丑闻”的代名词乘着现代传媒手段的翅膀飞遍全世界,借助语言模因的推动力不断产生新的变体。至此,我们再比较一下“艳照门”和“水门事件”,随着时间的推进,“XX门”模因作为政治丑闻的本初含义已经面目全非。
  “XX门”作为20世纪70年代共时或者说语言系统的一部分已经被钉在了历时的层面,但它却附着在语言模因中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之间的传播,并在一个新的共时层面继续生根发芽,在同代之间疯狂传播。我们很难说“XX门”属于共时还是历时,因为它作为共时演化的结果已经进入了历时层面,但却和历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系统是演化的系统,演化是系统的演化。
  (二)基因型模因与语言的历时性
  模因的基因型是指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这类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名称越来越时尚,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如2009年流行的“猪流感”,它类似于前几年的禽流感,故取名“猪流感”。但随着疫情发展,“猪流感”的称谓引发了人们对猪的恐慌,为避免在全球养殖业、禽肉贸易、居民饮食中引发混乱,几大权威组织最终决定停用“猪流感”名称,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在短短的一两天内,原先报纸、网络上的“猪流感”都已经易名为“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已经作为一个人们的认识阶段成为历史,逐渐进入历时层面。语言中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夜间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或者说得到人们的认可。犹如现在无论你说“甲型H1N1”流感还是“猪流感”,大家都能听得懂,都能理解并交流。但你要说谁的影响力或者说生命力更大,这只能等待时间的考验,只有历史才能评述。如“禽流感”和“AH5N1”流感,想必人们对“禽流感”更熟悉,虽然它也得到了WHO的正名。类似这种模因基因型属于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更多的是历时的成分,因为明显感觉到处于共时层面上的一些语言模因正走向衰落或灭亡,而这正是历时的证据。
  
  五、结语
  语言的发展是共时性和历时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存在于语言共时中的语言模因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稳定性,但又具有变异性。它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消失在历时中,也很有可能借助网络、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继续发展。语言模因是符号的,同时又是超符号的。语言共时性绝非静态的,共时是包含历时的共时,历时也绝非是变幻莫测的,历时是包含共时的历时。语言的共时和历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Blute,M.The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science[J].Journal of Memetics
  Evolutionary Model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2002,(2).
  [3]Chilton,P.Manipulation,memes and metaphors: The case of Mein
  Kampf[A].In L.Saussure &P.Schulz(eds.).Manipulation and Ideolog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Discourse,Language,Mind[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5.
  [4]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5]Gatherer,D.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memetic taboos on genetic
  homo-sexuality[J].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2001,(4).
  [6]Kendal,J.R.and K.N.Laland.Mathematieal models for memetics[J].
  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2002,(4).
  [7]Lynch,A.Thought Contagion: How Belief Spreads Through Societ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6.
  [8]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9]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0]韩江洪.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2004,(2).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12]马壮寰.索绪尔语言理论要点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钱军.共时与历时[J].外语学刊,1996,(2).
  [14][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15]童忠良.五声调式基因论[J].音乐探索,2004,(1).
  [1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
  [17]王斌.密母·基因·语言[J].外语研究,2006,(5).
  [18]肖云南,杨璐.运用的可行性理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1).
  [19]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
  [20]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
  报,2005,(1).
  [21]尹丕安.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22]张莹.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2003,
  (6).
  (雷英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04)
其他文献
【正】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除了任教某门学科之外,还负责全班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在所有的教师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的影响
【正】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曾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回国后,他为了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知
人们通常把实践界说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或简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这种规定强调了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而忽略了实践也是变革和改造自我的 活动,具有改变自
新种桑园如何降低生产投入成本,如何提高成园率,如何速成丰产,本文叙述了河池市蚕业科技人员近年来推广应用桑蚕新技术获得的成功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工作者在普通话测前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几点认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测试要领。
【正】 一、引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简称承包制)是目前我国企业改革与组织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实践已经证明,承包制在更新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与促进组织发展
本文以《金瓶梅》为蓝本分析了助动词“可”的演变过程,着重从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可”由动词到助动词的转化过程,并分析了双音节词“可以”的句法结构、意义及其成词
本文简要介绍了"多元智力"学说的起源及其对教育观念的影响;阐述了乐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对症下药"似的教学观、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用实例阐述了
近期,韦祖汉副厅长经作处谭明处长等陪同下,先后到河池市蚕种场,宜州市蚕种场,崇左市蚕种场检查指导工作,韦祖汉副厅长在检查指导中指出:蚕种是决定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蚕业
【正】 “孰与”是动词性结构,其中的“孰”是疑问代词,“与”的作用相当于介词,合起来意为“与……相比哪个(谁)……”或“与……相比怎么样”。《史记》中“孰与”主要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