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词语不仅是识字教学的延伸,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在课堂中有声有色教学词语,使低年級的学生形象地理解。笔者联系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点愚见。
【关键词】词语教学;生活;创设情境;点滴渗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延伸,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正确理解词语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实质,积累书面语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声有色地讲解词语,将课堂打造得精彩纷呈呢,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一、联系生活,感悟词语
俗话说:“生活即教育。”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他们的一些生活积累和经验来理解。
在《梅兰芳学艺》中对于“料子”这个词语,我就充分运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来理解。我指着自己的上衣说明这就是料子,并说明这是做大衣的料子。指着自己的毛衣,指明这是做毛衣的料子,随即再指着自己的裤子问学生:“这种料子适合做什么?”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做裤子。”这时候我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指着孩子的红领巾问:“这种料子适合做裤子吗?”学生都笑了,摆手摇头说:“不适合。”抓住这个契机,我马上小结道:“是的,人就像料子一样,有的人适合做医生,有的人适合做老师。梅兰芳的师傅就认为梅兰芳不适合唱戏,认为他不是唱戏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料子。”
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去讲解“料子”有两层含义的界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个词的含义,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很容易理解它,对词语的运用也很有帮助,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教学《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前,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求知河”旁,事先我专门请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在河道内摇起小船清理河道。我知道凭一年级的孩子的生活经验肯定不理解橹板。课堂上,有孩子提问:“什么是橹板?”也有孩子带有解释地说:“是像鸭子的脚板一样的小扇子吗?”我用眼神“求助”于其他学生:“你们来说说看?”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没有见过吗?我们学校清洁阿姨在小河里清洁河道时架在小船上摆动的那块木板。”我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得真对。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很少见到橹板,所以老师前两天带同学们注意观察了校园。”此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地笑了。
二、创设情境,引导理解
设立情境体会解析: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具体化词语。
例如教学《春笋》: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春笋娃娃,你们瞧!仔细看看春笋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外衣?
生:浅褐色。
师:我们一起来把它的外套读的美美的:浅褐色。
师:脱下外衣后,它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剥一剥。
生1上来剥(先用指尖剥出一个小口,然后再往下剥,看着他挺费劲的)
师:你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不太好剥!
师: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生2剥,随后问他剥的感受。
生2:这个外套包得太紧了,不好剥。
师:是啊,春笋的衣服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包得很紧,你知道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吗?
生齐:“裹”。
在教学本课时正好是春笋生长的时节,我就趁着机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悟解,本来用简笔画来理解的字词被实践经验代替,更加生活化,更符合孩子的发展!
三、先吞食后消化,点滴渗透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文本中,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每个单元的练习上都能看到很多成语,有的成语浅显易懂,有些成语含义就比较深。例如: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组成语就不易被低年级的孩子理解。那么我们不可能做到让低年级学生充分理解后再去记忆,而是应该先吞食再消化,让学生先“熟记成语”,再去理解,去运用。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认为成语歌曲在书的编制形式,促进了学生“读”和“背”,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积累。
在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除了书本中的词语和成语,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需要补充一些词语,如何让词语的补充恰到好处又容易记忆且方便理解呢?我对《学棋》一课深有感触:课文中有两个学生,一个是专心致志,一个是走了神儿。我在讲解“专心致志”的时候一边让学生观察图画,体会专心的样子,一边陆续出示了“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几个意思相近的成语。在理解“走了神儿”这一词的时候,又补充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漫不经心”等类似的成语。这样的教学延伸了文本,一方面加深了对文中两个词语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词语和精神同发展
现在的孩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家庭的结构特点,因此他们已经习惯接受每个家长倾注来的爱,也不曾想过这些爱的背后是什么?要想真正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有一定的困难。这正需要老师在教材中找准切入点。
教学《奶奶的白发》课文时,我用录像截取了老人生活的各个片段,照料子女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随即让孩子谈谈你的奶奶都为了家人(特别是你)做了哪些事情,顿时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争前恐后地说:“奶奶每天要为我们全家洗衣服。”“奶奶每天放学要来接我。”“奶奶要为家里的人做可口的饭菜。”“我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哄我睡觉,夜里都要照顾我。”……单凭语言文字孩子不能够完全理解“这白发一半是给你的”。但是通过孩子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长辈们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学生立刻就有话说,有内容讲,有情感体会,进而真正理解“一半是给你的”。在精神上也是一种升华,懂得父母长辈的生活艰辛!
《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可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光依靠课标中提到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好好地关注词语的教学技巧,使小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词语,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词语教学;生活;创设情境;点滴渗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延伸,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正确理解词语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实质,积累书面语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声有色地讲解词语,将课堂打造得精彩纷呈呢,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一、联系生活,感悟词语
俗话说:“生活即教育。”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他们的一些生活积累和经验来理解。
在《梅兰芳学艺》中对于“料子”这个词语,我就充分运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来理解。我指着自己的上衣说明这就是料子,并说明这是做大衣的料子。指着自己的毛衣,指明这是做毛衣的料子,随即再指着自己的裤子问学生:“这种料子适合做什么?”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做裤子。”这时候我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指着孩子的红领巾问:“这种料子适合做裤子吗?”学生都笑了,摆手摇头说:“不适合。”抓住这个契机,我马上小结道:“是的,人就像料子一样,有的人适合做医生,有的人适合做老师。梅兰芳的师傅就认为梅兰芳不适合唱戏,认为他不是唱戏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接上:“料子。”
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去讲解“料子”有两层含义的界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个词的含义,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很容易理解它,对词语的运用也很有帮助,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教学《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前,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求知河”旁,事先我专门请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在河道内摇起小船清理河道。我知道凭一年级的孩子的生活经验肯定不理解橹板。课堂上,有孩子提问:“什么是橹板?”也有孩子带有解释地说:“是像鸭子的脚板一样的小扇子吗?”我用眼神“求助”于其他学生:“你们来说说看?”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胸有成竹地说:“你们没有见过吗?我们学校清洁阿姨在小河里清洁河道时架在小船上摆动的那块木板。”我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得真对。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很少见到橹板,所以老师前两天带同学们注意观察了校园。”此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地笑了。
二、创设情境,引导理解
设立情境体会解析: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具体化词语。
例如教学《春笋》: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春笋娃娃,你们瞧!仔细看看春笋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外衣?
生:浅褐色。
师:我们一起来把它的外套读的美美的:浅褐色。
师:脱下外衣后,它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剥一剥。
生1上来剥(先用指尖剥出一个小口,然后再往下剥,看着他挺费劲的)
师:你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1:不太好剥!
师: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生2剥,随后问他剥的感受。
生2:这个外套包得太紧了,不好剥。
师:是啊,春笋的衣服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包得很紧,你知道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吗?
生齐:“裹”。
在教学本课时正好是春笋生长的时节,我就趁着机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悟解,本来用简笔画来理解的字词被实践经验代替,更加生活化,更符合孩子的发展!
三、先吞食后消化,点滴渗透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文本中,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每个单元的练习上都能看到很多成语,有的成语浅显易懂,有些成语含义就比较深。例如: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组成语就不易被低年级的孩子理解。那么我们不可能做到让低年级学生充分理解后再去记忆,而是应该先吞食再消化,让学生先“熟记成语”,再去理解,去运用。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认为成语歌曲在书的编制形式,促进了学生“读”和“背”,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积累。
在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中,除了书本中的词语和成语,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还需要补充一些词语,如何让词语的补充恰到好处又容易记忆且方便理解呢?我对《学棋》一课深有感触:课文中有两个学生,一个是专心致志,一个是走了神儿。我在讲解“专心致志”的时候一边让学生观察图画,体会专心的样子,一边陆续出示了“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几个意思相近的成语。在理解“走了神儿”这一词的时候,又补充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漫不经心”等类似的成语。这样的教学延伸了文本,一方面加深了对文中两个词语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词语和精神同发展
现在的孩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家庭的结构特点,因此他们已经习惯接受每个家长倾注来的爱,也不曾想过这些爱的背后是什么?要想真正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有一定的困难。这正需要老师在教材中找准切入点。
教学《奶奶的白发》课文时,我用录像截取了老人生活的各个片段,照料子女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随即让孩子谈谈你的奶奶都为了家人(特别是你)做了哪些事情,顿时激起了千层浪,孩子们争前恐后地说:“奶奶每天要为我们全家洗衣服。”“奶奶每天放学要来接我。”“奶奶要为家里的人做可口的饭菜。”“我从小就是奶奶带大的,哄我睡觉,夜里都要照顾我。”……单凭语言文字孩子不能够完全理解“这白发一半是给你的”。但是通过孩子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长辈们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学生立刻就有话说,有内容讲,有情感体会,进而真正理解“一半是给你的”。在精神上也是一种升华,懂得父母长辈的生活艰辛!
《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可见,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光依靠课标中提到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好好地关注词语的教学技巧,使小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词语,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