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勘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岩土勘察的数据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施工问题、安全问题等诸多方面,是施工计划和检测的依据,因此,勘察工作不得忽视。本文就岩土勘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岩土勘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对岩土勘察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岩土勘察工程对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过滤,其准确性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科学、合理施工。通过岩土勘察工程对施工地区的地质、环境等进行划分,查出不良地质及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为施工计划和实施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一、岩土勘察的类型及内容:
  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根绝对不同环境的勘察大致可分为:民用建筑工程勘察路工程勘察、港口码头工程勘察、铁来说工程勘察、工业建筑工程勘察、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大型桥梁工程勘察等几种类型,此类勘察均为工程地质勘察,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勘察方式、技术、制度、标准等。岩土勘察一般是针对于建设住宅、学校、医院、工业厂房等,还包括对工程边坡、堤坝、地基、基坑等地质环境的分析。
  岩土勘察的主要内容是: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原位测试、现场检验、检测及室内检验,然后根据以上方式等,对岩土工程的土质等问题加以鉴定,做出系统性的评价,并整理、过滤出工程各部分环节所需的参考材料。
  二、岩土勘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建筑业规模的扩大,勘察技术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岩土勘察工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1、勘察技术问题。勘察技术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包括:地质形态、界面划分、岩土参数等问题。
  (1)地质形态问题。对地下不明空洞、物体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埋藏位置、形态、等不能得出精确数据。
  (2)界面划分问题。划分问题主要存在于不良地质的界面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与岩土体的划分,软弱结构与地质构造的划分等。
  (3)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指如残积土、饱和粉细砂土、风化岩等,难于进行实验和取样的状况,从而导致其岩土的参数,如:变形参数、承载力等,不易确定。
  2、勘察人员技术问题。显而易见,是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提出的问题。勘察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各环节之间技术交流不够,导致对技术操作下具体情况不了解,项目之间联系不清,遇到复杂、严重的问题便无计可施,对此,无法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
  3、综合能力问题。综合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勘察人员身上,勘察人员只能做详细的勘察,却缺乏对勘察结果的归集、整理、过滤,且对建筑工程中需要的勘察问题不明确,勘察重点偏离,致使不能得到精确、实用的勘察资料作为施工参考。
  三、岩土勘察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正确的勘察方式。目前,我国的岩土勘察技术毋庸置疑,但由于勘察方式种类多,其突出效果也不同,要针对不同的勘察地区,采取最适用的勘察方式,优选结果更加准确,快速的技术。例如:淤泥性质的软土、淤泥、地下水位浅等地方的勘察,采用静力触探的技术,在以上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其强度性质做出反应,得到更加精准的资料。
  2、扩大勘察范围。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些勘察地区仅靠勘察地质性质、性能是不够的。因此,企业应该新增勘察项目,在开展勘察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周边地质情况,进行分区勘察,并对两方面的勘察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出准确的报告。
  3、加强对资料的整理能力。巖土勘察的资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其资料的整理是勘察工程中的重要步骤,需要多方面配合完成,因此,分工制变成了多数勘察团队的勘察方式。然而,资料的编写在分工以后,勘察人员在施工地区的勘察资料编写完成后,直接将此资料和原始的班表拿给编写总勘察报告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资料的整合是恶性效果。编写报告的工作人员没有到施工地区参与勘察人员的勘察工作,对现场情况和勘察人员编写的资料不了解,造成最后报告编写时,工作人员对资料的错误理解等情况造成与实际情况脱节。因此,在编写报告时,要对产生的异议和矛盾,及时沟通,分析其原因所在,并确保勘察人员给的资料没有任何错误时,方能编写报告。同时,做到在编写中自我校验,编写后核实。
  4、加强对勘察人员的培训与监督。虽然我国的勘察技术日益进步,但我还处于改革阶段,为了提高岩土勘察的质量,需要大量专业的勘察人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应聘的勘察人员的能力考核,并对已上岗的勘察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素养。制定规范的勘察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高勘察工作的深度、质量。此外,加大监督力度,对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操作规范度、操作态度等加强监督,对其不符合要求的方面要及时督促,并设有奖惩制度。
  四、结语:
  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基础工作,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创新,增强企业对岩土勘察工程的认识,加大对勘察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专业的勘察人员,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以提高勘察结果的质量,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促进我国岩土勘察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研. 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实际意义探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
  [2] 吴双泉.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 硅谷.2013(3).
  [3] 韩亚明.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技术问题及对策[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10).
  [4] 姜方龙. 浅析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J]. 福建建材.2013(6).
其他文献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高校、科研、企业深入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实现产教融合视野下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构建,对于培养新时代“双创”优秀人才、促进高校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切实提升高校双创教育活动的规范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分析了于产教融合视野下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双创”教育共同体的路径。
产教融合指的是学生实习与教学同步落实,通过校企合作由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推进,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系统分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以及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校企合作成效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解决对策。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课程,积极挖掘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才能取得成效。从创新视角出发,旨在将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不仅可以提升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还能建立良好育人机制,真正做到用思政元素来创新艺术课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一系列职教改革政策的落地,校企融合已成为焦点问题,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项目、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效果预期、对于校企合作的顾虑等几个问题入手,深入剖析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从加强政府推动、引入行业参与、高职院校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要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逻辑互构的支撑点,切实发挥二者协同育人效应,才能更好地解决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思政课程”核心内容的驱动下对“课程思政”进行优化。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性。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多渠道开展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现有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出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乡村的人才需求。只有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对高校景观设计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析,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才能提升对乡村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乡村的振兴发展。
高职扩招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如何通过“三教改革”以满足不同生源的知识能力发展需求,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在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进一步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达到高校教育实施的良好目的。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剖析了校企合作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构建协同效应,并强化思政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是思政工作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使命的内在诉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鉴于此,从育人方式、育人范畴及育人渠道三个维度出发,推动“单课程育人”“专人育人”“特定时空育人”分别向“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的转化,可以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在全课程育人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