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必读性塑造出的一篇新闻评论精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头版上的《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荣获评论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必读性塑造出的新闻评论精品。
  何谓必读性?《转变》一文的作者之一王华岗在谈写作体会时是这样解释的:“必读性是指一个媒体或者其中的栏目,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从那里得到权威的解读分析、有用的资讯服务、有价值的思想观点,通过浏览这些内容能够对生活有思考,对工作有帮助,对学习有启迪。”他对“必读性”进一步阐述道:必读性是发挥党报评论“定音鼓”作用的根本要求;必读性是提升党报评论舆论引导能力的最佳选择;必读性是发挥党报评论品牌效应的基本路径。决定报纸必读性的因素有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受众认知水平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评论的观点和思想,能否实现这种突破,关键在于创新。
  这篇新闻评论精品的成功塑造,在写作上告诉我们,若想使文章有必读性,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主题重大,内容鲜活。一篇评论的成功与否,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主题重大的课题,才能使读者感到有必读性。所谓主题重大,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而且必须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课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变》一文中所写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加快转变,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它不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了一个重要切入点,而且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河南发展行至一个新的重要节点,面向“十二五”,中央和河南省委作出了新的决策和部署,《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紧扣河南发展的时代脉搏,紧跟省委主要领导的思路,以省委的重大决策为主题,运用“何平”这一优势品牌,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提供思想武装和方法武器,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可见,《转变》一文的主题无疑是重大的,内容是鲜活的。文章刊发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好评。2011年2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各级党委认真学习《河南日报》刊发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文章(俗称“何平九论”)。党报评论被列为必读文章,一时间,成了机关单位、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可见,评论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语言生动,贴近受众。“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一切。”我很欣赏这句名言。然而用来黏住一切的“语言”,本身不一定带“糖”和“胶”,它是以软硬适度、通俗亲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来产生黏结力的。评论的必读性也来自语言的黏结力。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中提到,新闻报道写作不要太硬,可以把软和硬统一起来;文章要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新闻评论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思想上说服受众,因此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受众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意见和主张。新闻评论较少从纯理论问题入手,经常结合具体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因此要针对问题症结,用简洁的语言,把道理找准说透。同时,要善于把抽象的道理概念化、具体化。另外,读者看评论,固然要看其中的观点、道理,但议论风生、文采斐然的评论,更为人们所喜欢。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至今仍为人们所厚爱,其原因不仅在于观点鲜明,文采横溢也是重要的一条。撰文时引用一些诗句、典故是必要的,它能起到锦上添花的奇效。《转变》这篇评论,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像文中写的:
  △变则通,通则久。
  △发展的航船需要依靠理论的灯塔抵达彼岸,思想的翅膀总是借助实践的长风高高飞翔。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土壤里孕育出的思想果实,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
  △领导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如车之两毂、鸟之两翼。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实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慎权。
  △领导不是万能的,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举措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枯竭,工作必然失误。
  △岁月峥嵘,几多春秋。我们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所感动,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所激励。
  心手相牵,薪火相传。秉承民族精神的血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帜,亿万中原儿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以上生动形象、贴近读者的语言,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观点,寥寥数语,将大与小、长与短、近与远、局部与全局、转变与持续、个人与制度、领导与群众等的辩证关系讲得深刻明白,使人咀嚼再三,回味无穷。有的堪称格言、警句,读者每逢读完,就如同阅读一篇优秀的散文,每每回味其中的精彩之处,总情不自禁地抄下留作资料,或输入电脑永久保存,或摘抄、汇集成座右铭。可见,贴近受众,具有黏结力的语言有力地增强了《转变》一文的必读性。
  三是独家评说,启迪现实。媒体不只是传播信息,它还要传播思想、理论和观点。观点独家是优秀评论必具的特色。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作品,往往不是囿于就事说理,而是进一步延伸,增强说理的联想力,启发拓展读者思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体现在新闻评论中即是始终坚持独立品格。新闻评论的独立品格包括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敢为人先、坚持批判怀疑态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持独特个性等。新闻评论是报纸舆论倾向最强的新闻作品,它标志着一家报纸的立场和态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因此也是报纸独立品格的最好体现。   《转变》一文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满张力和思辨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前八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行文采用明线和暗线的形式,使文章显得气脉完整,意向完美,环环相扣,大气磅礴。独家评说的特色非常鲜明。如文中写的:
  △何谓“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发展战略和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加快由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科学的、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变。
  何谓“领导方式”?就是党实行领导、执掌政权的体制、机制、手段、方式以及领导者素质修养等的总称。转变领导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步伐,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从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再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提高领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不仅有铺满鲜花的大道坦途,更有布满荆棘的岔口迷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需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需要合理带动,持续与提升、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统统纳入决策者的视野,时时考验着驾驭者的本领。
  △转变领导方式,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息息相关。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想一想——
  如果没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怎么能够抢占发展的先机?
  △“八个转变”既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又涵盖了工作作风、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八个转变”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相得益彰,其核心就是发展和为民。紧紧抓住发展不放,牢牢坚持为民不松,把两者统一起来,就抓住了领导方式转变的核心。
  上面所评述,作者选择从未有过的角度进行评说,以“精辟”、“独到”抓人,说别人之未说,见别人之未见,用专业的眼光和国际视野,牢牢把握“第一解释权”,充分表现出了党报的权威力量。
  作为评论精品,不仅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其结尾往往再次点题,引发读者深思。《转变》一文在这一点上也是做得很出色的,表现在评论的开头、中间及结尾处紧紧抓住春的意向性描写,其“凤头”、“豹尾”的特色十分抢眼。如文中写的:
  △当2011年新春的阳光普照中原大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大潮正激越澎湃,又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人勤春来早。今年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心描绘亮丽的春色。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盛世伟业向我们发出了春天的邀请,“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我们一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大舞台。
  △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当我们推开“十二五”发展的大门,站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跑线上,可曾感到肩上的压力、背负的希望?
  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我们付出所有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都为了追求那份永不放弃的光荣与梦想。
  春风浩荡,春意融融,春光无限。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
  以上描写,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心驰神往,评论美文的感染力将读者牢牢吸引住。
  《转变》一文及“何平”系列评论的成功告诉人们: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是所有有成就政论家的独特本领。即使李普曼这样的奇才,旗下也少不了庞大的智囊团队。据作者撰文介绍:
  “何平九论”的写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报社集团党委会、编委会审时度势,决定举诸多采编部门之力来完成,首次大规模打破部门界限,按照每组四人有一个评论工作室人员参与的办法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九论”的一篇,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亲自挂帅、统领全局,出任“九论”写作班子的主任、副主任,由王亚明副总编辑和王自合编委负责稿件的统筹协调,在创作机制方面实行集体作业,按照发稿时间倒排工期。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次集中讨论后各组按照朱夏炎社长提出的紧扣卢展工书记思想,提升理论高度,做到纵横捭阖、具备哲学思辨、切中问题要害的要求,以及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的贴着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操作要领,拿出各自的写作方案。然后各组经过充分的讨论、采访和搜集相关资料,由专人拿出初稿,再集体讨论修改。每篇的写作均经过三次集体讨论,多次集中改稿,环环相接,紧张运行。文章的写作过程充满了紧张、团结、活跃、民主的气氛,认识不断深化,指向不断明确,智慧不断集中,资源不断优化。九篇文章,从开题、学习、调研、起草、修改、发表、总结,诸多环节,浸透着全体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正是这种敢拼敢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团结奉献的精神,铸就了九篇彰显河南日报风范和水平的精品力作。
  “天道酬勤”。“何平九论”的获奖是情理中之事。它也再次告诉人们,新闻精品的产生是需要认真组织、精心策划、辛勤写作、字斟句酌修改才能成功的。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新闻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何平”评论品牌,定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大潮中,为受众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张学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何平九论”是如何炼成的[J].新闻爱好者,2011(5上).   [2]王华岗.必读性:党报评论超越自我的新期待[J].新闻爱好者,2012(8上).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赵 亮
  附:原文(详见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新闻奖”一栏)
  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
  ——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何 平
  (一)当2011年新春的阳光普照中原大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大潮正激越澎湃,又一个加快发展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人勤春来早。今年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省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在希望的田野上,精心描绘亮丽的春色。
  (二)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河南探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历史抉择。
  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蓝图的实现需要不懈的努力。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是贯彻中央精神、符合河南实际的重大命题。
  (三)何谓“发展方式”?就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定的发展战略和一定的体制机制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加快由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科学的、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变。
  何谓“领导方式”?就是党实行领导、执掌政权的体制、机制、手段、方式以及领导者素质修养等的总称。转变领导方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跟上中央步伐,真正肩负起加快转变的领导责任,在创新中提高领导水平。
  (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客观世界变化万千。作为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否因时而变,施政能否顺势而为,直接关系党的领导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五)变则通,通则久。
  当今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刻考验着执政党的领导力。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探索规律的脚步从未停歇,追寻真理的目光始终执著。
  从强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发展方式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从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再到“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提高领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六)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巨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干部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走在前面,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七)发展的航船需要依靠理论的灯塔抵达彼岸,思想的翅膀总是借助实践的长风高高飞翔。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土壤里孕育出的思想果实,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它在开启我们思想解放大门,找准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着力点的同时,也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具体认识。
  (八)卢展工同志指出,“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他进一步强调,“发展目的必须明确”、“头脑清醒至关重要”、“正确思路应当持续”、“方式方法亟待改进”。
  讲发展,更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必须讲领导方式——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的思路才能豁然开朗,问题的关键才能清晰可辨。
  布一子而活全盘,牵一发而动全身。
  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不仅有铺满鲜花的大道坦途,更有布满荆棘的岔口迷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需要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需要合理带动,持续与提升、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统统纳入决策者的视野,时时考验着驾驭者的本领。
  (九)发展方式的新变化,对领导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
  反观现状,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上还存在着种种的不适应、不协调,有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消极的、落后的、陈旧的方式依然存在,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转变领导方式,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息息相关。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想一想——
  如果没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怎么能够抢占发展的先机?
  如果没有深沉的忧患意识,怎么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果没有对规律的准确把握,怎么能够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如果不能站位全局,怎么能够视野高远、大有作为?
  如果不讲锐意创新,怎么能够与时俱进、动力澎湃?
  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怎么能够责随职走、心随责走?
  如果没有求实求效的作风,怎么能够把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如果没有发展为民的坚定理念,又怎么能够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走上富民强省的康庄大道?
  (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就在于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领导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如车之两毂、鸟之两翼,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方式转变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基础和目的,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践。要转变、转快、转好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
  (十一)在“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着力,实现“八个转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当务之急,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
  “八个转变”既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又涵盖了工作作风、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八个转变”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互相激发,相得益彰,其核心就是发展和为民。紧紧抓住发展不放,牢牢坚持为民不松,把两者统一起来,就抓住了领导方式转变的核心。   实现“八个转变”,就是要在认识上、思路上、意识上、作风上、情感上、方法上来一次彻底的转变,归根到底,领导干部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转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转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方向上来,转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进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盛世伟业向我们发出了春天的邀请,“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我们一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大舞台。各级领导干部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练就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硬本领,在领导力的提升上来一次新的飞跃——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运作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从容清醒、化危为机的应对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创新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实干为先、求实求效的执行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恪尽职守、忠诚履责的向心力;
  转变领导方式,就要不断增强发展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十三)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十四)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期盼。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就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十五)要处理好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的关系。
  工作方式包括观念、思路、作风等多方面内容,工作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那些“行政命令式”、“家长式”、“包办式”、“运动式”等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需要,必须彻底转变,否则,就会出现“拉闸限电”、“文山会海”、“一言堂”、“一刀切”、“大呼隆”等陈旧落伍、简单粗放的做法。
  工作方法是工作方式的实践途径。方法正确、手段得当,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会事倍功半。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就能迅速得到落实、真正见到成效。
  (十六)要处理好转变与持续的关系。
  转变领导方式,转的是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观念和做法,切实把领导方式转到发展为民、求实求效上来。
  转变不是简单的抛弃,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要遵循发展规律,在持续中转变,在转变中持续。“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三平”精神等优良传统,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都需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持续下去,发扬光大。
  还要看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真正做到发展不松懈,转变不停步,加快转变、持续转变。
  (十七)要处理好个人修养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加强个人修养是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优良的个人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修行、磨炼、提升的过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通过领导方式的转变,实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慎权。
  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绝不是实行“人治”。要建立行之有效、周密严谨的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选人用人上,要坚持好“五重五不简单”,为领导方式的法制化、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十八)要处理好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领导不是万能的,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和举措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否则,无论多么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枯竭,工作必然失误。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能以权谋私。要想依靠人民,首先为了人民。领导干部要经常想想群众在自己心里是什么位置,自己在群众心里是什么形象,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部门利益与集体利益等关系。
  中原经济区是为亿万人民群众谋福祉的伟大事业,也需要无数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的河南人投身其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蕴藏其中的无穷智慧,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汇聚成推动发展进步的强大合力。
  (十九)跨越历史沧桑,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从来不缺乏砥砺奋进的伟大力量。
  岁月峥嵘,几多春秋。我们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所感动,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所激励。
  心手相牵,薪火相传。秉承民族精神的血脉,高扬时代精神的旗帜,亿万中原儿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二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当我们推开“十二五”发展的大门,站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跑线上,可曾感到肩上的压力、背负的希望?
  一场新的“大考”已经开始,我们付出所有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都为了追求那份永不放弃的光荣与梦想。
  春风浩荡,春意融融,春光无限。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
其他文献
几个月前还对吴玉章奖懵懵懂懂,真没想到能获此殊荣。这份奖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点意外、也有惊喜,更是一份激励。感谢吴玉章基金会的辛勤工作,也感谢所有对此书做出贡献的师长和学友。  《新闻爱好者》得知我获奖的消息,立刻打电话让我写点感想或对本书的创作与内容作个简介,感谢他们的重视和对学术的尊重,我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也趁机整理一下头绪,写一写过去那些无法写进书稿和论文却已融入生命的苦乐与思考,不然,时
期刊
2011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国家“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也为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肩负起历史使命,谱写时代华章的舞台。从推荐上来的参评作品就能看出,全省新闻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许多作品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获得本届特等奖的河南日报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和获得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快
期刊
【摘要】性暴力是创伤性最大的人类经历之一,同时也因其具备的新闻价值而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而如何正确报道性暴力事件在各国新闻界都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本文以若干中美性暴力事件报道为例进行探讨,并提出四个伦理原则:1.无知之幕的先行检验;2.“这不应当发生”的报道基调;3.满足知情权而非窥阴癖的细节考量;4.提供后续报道——个人和社群的痊愈过程。  【关键词】性暴力;新闻报道;伦理原则  2011年11月
期刊
【摘要】分众传播时代,媒体和受众都在不断发生分化,怎样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形成新闻宣传合力,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是舆论宣传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在中原经济区报道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主动设置议题,着力凝聚共识,积极引导实践,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对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具有很多启示意义。  【关键词】分众传播;舆论引导;全媒体;中原经济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分众传播
期刊
从戊戌变法以后,宪政就一直是国内外报刊热衷探讨的问题。改良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不仅将西方的立宪制度条分缕析地介绍给国内读者,同时还将宪政文化作为一种国民常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尽管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对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于以宪法实施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辛亥革命的结束无疑也结束了清政府立宪实践的可能,但改良派人士在宪政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并非毫无“遗产
期刊
新闻法规课是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选修课,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不重视、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加之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闻法规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新闻法规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状,我们把“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中,以“案”说“法”,力求把新闻法规教育切实普及下去,为他们未来的新闻报道起到保
期刊
没有思考的深度也便没有理论的高度。理论的要义在于思想的深刻,任何人云亦云的学舌都不应进入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  尤其是报纸理论专访,必须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道他人所未道,解想知而未知。作为理论版编辑,笔者经常参看多家理论版文章,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看到一些不足,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不少的所谓理论文章,只能算是简单的图解,跟已听过千遍万遍的宣传没多大区别,所谓的编辑思想其实淡而又淡。这是理论的大忌,也
期刊
改进党报经济报道,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说其“新”,是因为经济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层出不穷的变化,经济新闻报道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这既是应对广大读者的期盼,也是党报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报道能否做得更加切合实际、真实可信、权威有用,是党报能否具有更高权威性、指导性,能否在舆论“话语场”中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期刊
【摘要】随着中宣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的下发,各主流媒体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同时,开始了一系列改进文风的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近期新闻活动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其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三大变化:内容变化、报道方式变化和视角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重视民生、报道多元、平民视角的特点。  【关键词】主流媒体;改文风;新闻报道;平民视角  
期刊
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媒介形态的多元化,党报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传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更加突出,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考验更加严峻。在新的形势下,党报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始于去年8月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党报在办报理念、新闻业务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和现实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