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才注意到,已有中国美容化妆品企业将古老的竹沥运用为现代护肤品的精华成分。同时,韩国也推出了旨在嫩颜柔肤的竹沥补水产品。竹沥曾经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药材,由传统中医加以灵活而丰富地应用,如今能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确实惹人兴趣。
这让人想到南宋文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的一则趣事:有个叫王妙坚的女道士,喜欢到处念咒作法来混钱财。云游到首都临安(杭州)之后,偶然认识一位陈生的妻子,这位陈太太当时正因为头发黏结而苦恼。古代妇女每天梳头都要大量抹头油,由此固定发髻的造型,所以头发因为积油过多而粘连、打结的现象很普遍。看到王妙坚自称有法术,陈太太就问能不能帮她解决头发黏结的问题。王妙坚说:“这个好办!”然后自己动手烤了一些“竹沥”,兑在优质芝麻香油里,做成头油,又假装对着头油念了一通咒。恰好当时的皇后杨氏也有同样的烦恼,陈太太就把竹沥头油进献给杨皇后。杨皇后试用之后居然效果奇佳,王妙坚从此竞深受杨皇后宠信,飞黄腾达了一番。
看来,利用竹沥避免头发粘连,是宋代民间流行的一个方法,宫廷中反而不知道,所以王妙坚才能骗过皇后。这则逸事是否意味着,竹沥也有可能运用到洗发、护发产品中?
那么,什么是竹沥?原来这是竹子的竿壁当中所含的汁液,也称为竹沥油。至于其传统制法,《本草纲目》等医典中有详细的介绍:
方法之一是,把刚砍下的新翠竹竿截成一尺左右的长度,去掉竹节,再劈成两半。按照相距八寸的距离竖立两块砖,将一节竹片仰搭在两砖之上,然后在竹片之下点燃猛火,用火力逼出竹片内所含的汁液。这些汁液会从竹片的两端滴出,因此,在两侧各放置一个小罐承接滴液即可。
方法之二是,把翠竹砍成五六寸长的小片,统统填入一只瓶子之内。用纱布将瓶口蒙紧,再将这只瓶子倒扣在一只罐子上。然后设法在瓶子周围架设炭火,对瓶身缓慢烘烤,由此逼出竹片内的汁液,透过纱布,落入下方的罐子内。
当然,在今日,已经发展出多种提取竹沥的现代工艺,如机械压榨法、渗滤法,甚至有利用微波炉提取竹沥的“微波提取法”,让普通人也可以在家中利用微波炉少量制作鲜竹沥。从中医传统来说,竹沥的主要功效是“去烦热,清痰,养血”(《本草纲目》),从而也有着镇惊、降火、润燥、利窍明目、消除久烦口渴感等一系列功用。也就是说,竹沥是通过化除人体的内热,让人心神安宁、气血匀润,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进入良好状态。竹沥主要是一种口服药材,所以,在今日,牙膏、漱口液以及润唇膏、口红等似乎都可以考虑引入这一古老的清热良药。
竹沥是提取竹竿壁内蕴含的汁液而成,本身并不神秘。不过,中国历史上还曾有一种“竹沥水”,却颇带传奇色彩。
据宋人记载,北宋时,浙江天台山的山民会把当地的大竹砍断,然后竹腔内便能流出清水,称为“竹沥水”。当地人把这种从竹腔中采集到的清液密封在银罐里,作为质量、口感最为上乘的饮水精品,销往四方,满足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位。一次,著名书法家蔡襄与另一位士大夫同道苏舜臣斗茶,蔡襄所用的茶饼更胜一筹,而且煎以经典的惠山泉水。苏舜臣的茶相对略次一些,不过,他精彩地运用了竹沥水,结果点出的茶水最终胜过了蔡襄。也就是说,北宋时,风雅人士会干脆用竹沥水烹茶,并且竹沥水能把惠山泉都比得逊色!可见,在北宋人的体验中,经翠竹干过滤、滋润过的清水,其提供给舌尖的滋味是精彩绝伦的。
沈括也在《补笔谈》一书中讲述,在宋代岭南的深山中,有很多大竹都在竹干中饱含水液,可以“剖竹取水”。彼时,当地的自然状况比较险恶,地面流水都带有损害人体的毒素、病菌等,无法饮用,因此本地人在山中行路之时,都是从竹中取水来解渴。官员王彦祖到雷州上任的时候,正值盛夏,山溪里的水尤其含有很多危险的成分,于是他及其家人在经过这一带时,干脆用竹中之水来解决炊饭烹茶的全部问题。
宋人的这两则记载听来似乎颇为玄奇,然而,2009年11月8日,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深夜,竹子在流泪”的节目,介绍了一个发生在今天的真实现象:贵州某地的一处竹林,逢到湿润无风的天气,如果入夜后在任意一竿竹的竹身上凿个洞,都会有水从洞中滴滴流出。据亲历者讲,在最好的情况下,一竿竹在一夜间可以流出十多斤清水。
据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解释,如此现象的发生,乃是因为一片竹林中所有竹子的根部都在地下相连,这些根须像抽水机一样,吸取大量水分,并提升到竹干中加以贮存。节目中所涉及的竹林处于湿热地带,较之其他地方,这里的竹子能吸收到的水分尤其丰富,入夜之后,没有阳光照射,造成水汽蒸发,竹腔内部就积蓄了大量的水,这时,在任何一枝竹的干身上凿洞,整个竹林都会通过相连的根须向这枝不断丧失水分的竹子输送水液,于是,就形成了竹洞能不断出水的“奇观”。
专家的这一番科学解释,让我们对于宋人所介绍的“剖竹取水”“天台竹沥水”现象终于有了明白的答案。显然,以宋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地方,如天台山、岭南的深山中,远比今天湿润得多,同时古木交柯,竹子终日笼罩在不见风日的潮闷阴暗之中,所能积蓄的水量特别大,因此,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能从竹身上取到水,不必如今天这样非等到深夜。
实际上,历代的中国人都注意到活竹干内含有清水的现象,唐人称为“神水”,清人则呼为“竹精”。清乾隆时期成书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这样的记录:“毛竹内剖之,新竹多有水,乃竹精也。以不臭、色清者入药,佳。治汗斑,以鸡毛蘸水刷上,立退。”认为竹沥水能够治疗“汗斑”,具有美容护肤的功能。
当今,国际上对于水的品质十分讲究。热带雨林中收集的雨水、冰川矿泉水等都成为奢侈品,风雅人士会以品啜这些天然珍味为享受,此般水产品也被推荐为养生保健的优选手段。同时,美容护肤业亦十分重视产品中水成分的来源与特质。在这一形势之下,是否可以考虑,设法将传统的“竹沥水”加以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
只要有意制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在没有污染的深山中建立翠竹种植基地,通过大量人工供水甚至定时人工降雨的方式,让竹林有规律地获得充足水分,林中翠竹便会在竹腔内饱含清液。然后再对竿竿翠竹开口取水,由此形成“竹沥水”的量化生产,也许是有可能实现的吧。
这让人想到南宋文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的一则趣事:有个叫王妙坚的女道士,喜欢到处念咒作法来混钱财。云游到首都临安(杭州)之后,偶然认识一位陈生的妻子,这位陈太太当时正因为头发黏结而苦恼。古代妇女每天梳头都要大量抹头油,由此固定发髻的造型,所以头发因为积油过多而粘连、打结的现象很普遍。看到王妙坚自称有法术,陈太太就问能不能帮她解决头发黏结的问题。王妙坚说:“这个好办!”然后自己动手烤了一些“竹沥”,兑在优质芝麻香油里,做成头油,又假装对着头油念了一通咒。恰好当时的皇后杨氏也有同样的烦恼,陈太太就把竹沥头油进献给杨皇后。杨皇后试用之后居然效果奇佳,王妙坚从此竞深受杨皇后宠信,飞黄腾达了一番。
看来,利用竹沥避免头发粘连,是宋代民间流行的一个方法,宫廷中反而不知道,所以王妙坚才能骗过皇后。这则逸事是否意味着,竹沥也有可能运用到洗发、护发产品中?
那么,什么是竹沥?原来这是竹子的竿壁当中所含的汁液,也称为竹沥油。至于其传统制法,《本草纲目》等医典中有详细的介绍:
方法之一是,把刚砍下的新翠竹竿截成一尺左右的长度,去掉竹节,再劈成两半。按照相距八寸的距离竖立两块砖,将一节竹片仰搭在两砖之上,然后在竹片之下点燃猛火,用火力逼出竹片内所含的汁液。这些汁液会从竹片的两端滴出,因此,在两侧各放置一个小罐承接滴液即可。
方法之二是,把翠竹砍成五六寸长的小片,统统填入一只瓶子之内。用纱布将瓶口蒙紧,再将这只瓶子倒扣在一只罐子上。然后设法在瓶子周围架设炭火,对瓶身缓慢烘烤,由此逼出竹片内的汁液,透过纱布,落入下方的罐子内。
当然,在今日,已经发展出多种提取竹沥的现代工艺,如机械压榨法、渗滤法,甚至有利用微波炉提取竹沥的“微波提取法”,让普通人也可以在家中利用微波炉少量制作鲜竹沥。从中医传统来说,竹沥的主要功效是“去烦热,清痰,养血”(《本草纲目》),从而也有着镇惊、降火、润燥、利窍明目、消除久烦口渴感等一系列功用。也就是说,竹沥是通过化除人体的内热,让人心神安宁、气血匀润,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进入良好状态。竹沥主要是一种口服药材,所以,在今日,牙膏、漱口液以及润唇膏、口红等似乎都可以考虑引入这一古老的清热良药。
竹沥是提取竹竿壁内蕴含的汁液而成,本身并不神秘。不过,中国历史上还曾有一种“竹沥水”,却颇带传奇色彩。
据宋人记载,北宋时,浙江天台山的山民会把当地的大竹砍断,然后竹腔内便能流出清水,称为“竹沥水”。当地人把这种从竹腔中采集到的清液密封在银罐里,作为质量、口感最为上乘的饮水精品,销往四方,满足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位。一次,著名书法家蔡襄与另一位士大夫同道苏舜臣斗茶,蔡襄所用的茶饼更胜一筹,而且煎以经典的惠山泉水。苏舜臣的茶相对略次一些,不过,他精彩地运用了竹沥水,结果点出的茶水最终胜过了蔡襄。也就是说,北宋时,风雅人士会干脆用竹沥水烹茶,并且竹沥水能把惠山泉都比得逊色!可见,在北宋人的体验中,经翠竹干过滤、滋润过的清水,其提供给舌尖的滋味是精彩绝伦的。
沈括也在《补笔谈》一书中讲述,在宋代岭南的深山中,有很多大竹都在竹干中饱含水液,可以“剖竹取水”。彼时,当地的自然状况比较险恶,地面流水都带有损害人体的毒素、病菌等,无法饮用,因此本地人在山中行路之时,都是从竹中取水来解渴。官员王彦祖到雷州上任的时候,正值盛夏,山溪里的水尤其含有很多危险的成分,于是他及其家人在经过这一带时,干脆用竹中之水来解决炊饭烹茶的全部问题。
宋人的这两则记载听来似乎颇为玄奇,然而,2009年11月8日,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深夜,竹子在流泪”的节目,介绍了一个发生在今天的真实现象:贵州某地的一处竹林,逢到湿润无风的天气,如果入夜后在任意一竿竹的竹身上凿个洞,都会有水从洞中滴滴流出。据亲历者讲,在最好的情况下,一竿竹在一夜间可以流出十多斤清水。
据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解释,如此现象的发生,乃是因为一片竹林中所有竹子的根部都在地下相连,这些根须像抽水机一样,吸取大量水分,并提升到竹干中加以贮存。节目中所涉及的竹林处于湿热地带,较之其他地方,这里的竹子能吸收到的水分尤其丰富,入夜之后,没有阳光照射,造成水汽蒸发,竹腔内部就积蓄了大量的水,这时,在任何一枝竹的干身上凿洞,整个竹林都会通过相连的根须向这枝不断丧失水分的竹子输送水液,于是,就形成了竹洞能不断出水的“奇观”。
专家的这一番科学解释,让我们对于宋人所介绍的“剖竹取水”“天台竹沥水”现象终于有了明白的答案。显然,以宋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地方,如天台山、岭南的深山中,远比今天湿润得多,同时古木交柯,竹子终日笼罩在不见风日的潮闷阴暗之中,所能积蓄的水量特别大,因此,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能从竹身上取到水,不必如今天这样非等到深夜。
实际上,历代的中国人都注意到活竹干内含有清水的现象,唐人称为“神水”,清人则呼为“竹精”。清乾隆时期成书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便有这样的记录:“毛竹内剖之,新竹多有水,乃竹精也。以不臭、色清者入药,佳。治汗斑,以鸡毛蘸水刷上,立退。”认为竹沥水能够治疗“汗斑”,具有美容护肤的功能。
当今,国际上对于水的品质十分讲究。热带雨林中收集的雨水、冰川矿泉水等都成为奢侈品,风雅人士会以品啜这些天然珍味为享受,此般水产品也被推荐为养生保健的优选手段。同时,美容护肤业亦十分重视产品中水成分的来源与特质。在这一形势之下,是否可以考虑,设法将传统的“竹沥水”加以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
只要有意制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在没有污染的深山中建立翠竹种植基地,通过大量人工供水甚至定时人工降雨的方式,让竹林有规律地获得充足水分,林中翠竹便会在竹腔内饱含清液。然后再对竿竿翠竹开口取水,由此形成“竹沥水”的量化生产,也许是有可能实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