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思索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本习题蕴含着许多变式练习题,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道关于梯形的习题展开的思考,发现了梯形在满足了一定边之间的关系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这对今后的教与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本习题;变式习题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22-02
  [作者简介]俞相顺,男,江苏溧阳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例题
  在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求证:AE平分∠BAD。此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
  图1
  (一)证法一,如图1
  作EF⊥AD,垂足为F
  ∵ EC⊥CD,EF⊥AD
  DE平分∠ADC
  ∴ EC=EF
  又∵ E是BC的中点,EB=EC
  ∴ EB=EF,且EF⊥AD,EB⊥AB
  ∴ 点E在∠BAD的平分线上
  即AE平分∠BAD
  图2
  (二)证法二,如图2
  延长DE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F
  ∵ EC=EB, ∠C=∠EBF=90°, ∠1=∠2
  ∴ △ECD≌△EBF
  ∴ ED=EF, ∠3=∠4
  又∵ ∠3=∠5
  ∴ ∠4=∠5
  ∴ △ADF为等腰三角形,且AE是底边上的中线
  ∴ AE平分∠BAD
  图3
  (3)证法三,如图3
  作EF∥AB
  ∵ E是BC中点
  ∴ F是AD中点
  ∵ ∠1=∠2,∠1=∠3
  ∴ ∠2=∠3
  ∴ DF=EF=AF
  ∴ ∠4=∠5
  又∵ ∠4=∠6
  ∴ ∠5=∠6,
  即AE平分∠BAD
  二、条件与结论的变式
  初做此题,并未多想,只是觉得它是一道很普通的一题多解题。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现这个基本图形经常出现,这引起了笔者进一步思考。
  (一)结论变式
  不难发现此题还有AE⊥DE,AD=AB+CD这两个结论。在解完此题后对这两个结论的证明应该很容易了。
  (二)条件变式
  如果把题中的直角梯形换成一般梯形,问题还能解决吗?上面的两个结论还能成立吗?仔细思考,会发现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只不过证明时,不能用证法一来证明。
  (三)条件和结论互换变式
  又经过一番思考,笔者有了一个猜想,对于此题中的五个条件(或结论),即EC=EB,DE平分∠ADC,AE平分∠BAD,AE⊥DE,AD=AB+CD,只要知道了其中两个就可以用来证明其他三个,于是又有了以下变式。
  图4
  变式一: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上一点,且DE、AF分别平分∠BAD、∠CDA。求证:①AE⊥DE;②E是BC中点;③AD=AB+CD。
  变式二: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上中点,且AE⊥DE。求证:①DE、AF分别平分∠BAD、∠CDA;② AD=AB+CD。
  变式三: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E是BC上中点,AD=AB+CD。求证:①AE⊥DE;②DE、AF分别平分∠BAD、∠CDA。
  变式四: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 AD=AB+CD,且DE平分∠CDA。求证:①AE⊥DE;②AF平分∠BAD;③E是BC中点。
  变式五:如图4,在梯形ABCD中,E是BC上的一点,AD=AB+CD,且AE⊥DE。求证:①E是BC中点;②DE、AF分别平分∠BAD、∠CDA。
  对以上变式,经过论证,意外地发现前四个变式都可以证明出来,而只有变式五无法证明。所用的证明方法就是前面证法的一些逆向思维。
  三、进一步思考
  从这道题的一系列变式中可以发现我们运用了许多知识,同时也可以归纳出一些方法,找到题目中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可是仍有一个变式不能证明。再回到原题,笔者又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满足条件“一腰等于两底和”的梯形中,另一腰的中点与前腰两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分别平分两个底角,在这样的梯形中,这几个关系应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但为什么变式五无法证明呢?把原来直角梯形这一条件加上去呢?
  已知:如图5,在直角梯形ABCD中,∠B=∠C=90°,E是BC上一点,AD=AB+CD,且DE⊥AE,求证:E是BC中点,DE平分∠CDA。
  分析:此题用“同一法”可以证明。
  取AD中点F,过F作FG⊥CB,垂足为G,连接EF
  ∴ GF=1/2(AB+CD)=1/2AD
  图5
  又∵ EF=1/2AD
  ∴ EF=FG,而FG⊥CD
  ∴ FE与FG重合
  ∴ FE∥CD
  ∴ E是BC中点,易证DE平分∠CDA
  由此可见,在一腰等于两底和的直角梯形中,一定能在另一腰上找到一点,使得该点与前腰两端点连线互相垂直,且这一点必定是该腰的中点,也就是说这样的点有且只有一个。
  换一种思维方式来处理上面的问题:如图6,若以AD为直径作⊙F,显然⊙F过点E,由于圆心F到BC的距离为12(AB+CD),即12AD。所以⊙F与BC相切,且切点必为E,所以FE⊥BC,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是BC中点。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直角梯形ABCD中,上、下底AB、CD与长腰AD的大小关系决定了BC上满足ED⊥AE的点E的个数,即当AD=AB+CD时,这样的点E只有一个;当AD>AB+CD时,如图7,即圆心F到BC的距离d<12AD时,⊙F与BC相交,所以这样的E点有两个;当AD12AD,⊙F与BC相离,这样的点E不存在。
  用上面的分析去思考前面无法证明的变式五,变式五中的图形其实就相当于将图6中的BC绕点E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如图9,显然,此时⊙F与B1C1有两个交点,也就是说B1C1上满足条件ED⊥AE的点E不止一个,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变式五无法证明。
  图6
  图7
  图8
  图9
  参考文献:
  [1] 李德忠,董方英.圆与梯形相珠联——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J].中学数学,2010(7).
  [2] 方先进,张连姣.习题·模式·应用[J].中学生数学,2005(3).
  [3] 端凡侠.从《梯形》中一道习题得出的重要结论[J].初中生世界,2004(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丹红注射液干预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8只(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8只(S组),仅分离出血管,不做其
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它包括形象的感知、理性的认识和逻辑的推导等能力。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悟性。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悟些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总结其药理学作用,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治疗的
[摘 要]幼儿师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根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今日的幼儿师范生就是明天的幼儿园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质量。但是就业的压力使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大力侧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势必会影响幼儿师范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德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09-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对
[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规模也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中职教育之后选择继续接受高职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缺乏沟通,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严重阻碍了中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使用三方面切实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可以保证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衔接,
[摘 要]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是“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新课改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例举典型事例,以说明、解释、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尽管它是讲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如举
高效的德育课堂,离不开教师强大的气场,缺少气场的课堂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经调查发现,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对德育课堂教学气场形成要素认识不足,对气场的运用模糊不清,造成
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我们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才能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使他们愿意学习、热爱学习、享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