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家奶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年前,懵懂的我走出卫校大门,踏上了实习路程。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善良的路家人,并认识了路家奶奶。
  路奶奶有两个儿子,当时大儿子跟媳妇生活在济宁老家的一座小村庄里,二儿子在县城林业局上班,媳妇是妇科医生。我与路家结缘,纯粹与路奶奶的二儿媳妇“来姨”有关。实习期间,一直跟随来姨临床实践,她总是耐心指教我,待我宛如自己的女儿。每次下班,来姨就会热情地喊我去她家里吃饭。从小在乡下生活的我,脱不掉乡村女孩的腼腆和拘谨,每次去都很纠结,有时委婉地回绝,谎称吃过饭了,最后还是被热心的来姨喊了去。路叔和蔼可亲,勤劳朴实,甚至比我的父亲还温和,而且会做一桌子拿手好菜,有时我自告奋勇帮着打打下手,顺便学着炒盘小菜。在小城,孤单无依的我,逐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个休息日,来姨把我叫到跟前对我说:“你是一个懂事勤快的女孩,一直以来很喜欢你,把你看作自己的孩儿,今天想带你去见见我家的爷爷、奶奶,以后你就是我们家庭的一分子了,你愿意吗?”想想人家对自己照顾如此周全,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于是随来姨骑着自行车从县城最东边来到最西边林业局的家属大院里,来姨对我说:“你爷爷曾经是林业局的老领导,局里分给他这座两居室的平房里。”边说边推开小院子的门,我紧跟在她身后走进屋里,一位将近六十多岁的爷爷,坐在一张八仙桌旁看报纸,听到我们进来,把手上的报纸放到了八仙桌上,满面笑容地说:“来了,快进来……快进来……”热情的招呼着。旁边站着一位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瓜子脸,宛若江南女子的老婆婆。看到我们,她高兴地迎上来拉着我的手让我们快坐下,然后来姨给大家互相介绍一番,我猜想得没错,她就是奶奶。我开心的喊:爷爷、奶奶。奶奶边答应边忙活着给我们洗水果,斟茶水。我环顾了一下屋子里,家具摆放整齐,收拾得干净停当,不难看出路奶奶是个勤快贤惠之人。虽然只是萍水相逢,可看到路奶奶的第一眼,我就感觉很亲切,如同自己的亲奶奶,缘分有时就这么奇妙。她看到我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会儿往我手里塞香蕉,一会儿又给我泡了碗麦乳精,那个年代能用麦乳精招待我,可见我在路奶奶心里不一般。“孙女真好,瞅着就是老实孩子。”不停地夸着,羞得我满脸绯红。一个农村女孩在城里无依无靠,又没有社会背景,能受到路奶奶、路爷爷如此热情招待及看重,内心感动之情无法言表,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花。
  从此,每逢闲暇时,我就去看望路奶奶,她总是乐呵呵的,从未表现过丝毫的忧愁,也未曾有过任何抱怨。我一直认为生活在高干家庭的路奶奶,肯定没经受过生活的苦难。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在来姨面前聊起来,猜想着她的人生应该一路无忧?来姨当时就否决了我的猜测,并对我详细地讲述了路奶奶的艰辛经历,我才了解到她不平凡的人生。
  路奶奶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虽没有多少文化,但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勤劳朴实。不论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还是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十年动乱”中,她都能灵活应对着挺了过来,面对任何困难都不畏惧,用宽广包容的胸怀去面对。
  1949年,年轻漂亮的路奶奶,由父母指婚嫁到路家。路家是个大家庭,路爷爷兄弟九个,他排行老五,当时路爷爷以及弟弟们忍受着贫穷,仍然不放弃在学校读书,而且个个成绩优秀。可想而知迈入路家后,既要承担大量的家务,还要忍受着生活的贫困。但她从未有过怨言,用瘦削的身體默默地承担起了所有的农活及家务。每个星期都要披星戴月地为兄弟们做好干粮,给他们捎带,生怕弟弟们受委屈。待到夜深人静时,别人都睡觉了,她独守在小小的煤油灯下,用粗糙的双手穿针引线缝制着全家人的鞋袜、衣裤。夏天蚊虫不停地叮咬,冬天刺骨的寒风从破旧的门窗缝隙里钻进来侵袭着她冰冷的身体,手脚冻得麻木不听使唤,但她依然咬牙硬撑着。灯油熬干了,路奶奶熬得更加消瘦了。
  为了让路爷爷不放弃学业,安心上学。路奶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侍奉婆婆。在那匮乏年代,是一句“艰难困苦”所不能形容的,忍饥挨饿是经常的,为了挣工分,分点粮食,还要去生产队里跟男人们一样干繁重的体力活。年迈的婆婆跟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日渐虚弱,路奶奶看着心急万分。有一次,她再也顾不得颜面,独自徒步翻过几道山岭走了50多里路到亲戚家,难为情地开口讨点粮食回家应饥饿之急。路奶奶的为人处世,亲戚们都知道,非常理解,同情她的难处,二话不说借给了一袋子粮食。她忘记了疲惫,不足1.55米的身高,70斤重的体重,不知哪来的力量,连口饭没顾得吃就推起载着粮食的独轮车迫不及待地往家赶。
  常言说,百日床前无孝子,路奶奶为瘫痪在床的父母亲煎汤熬药,喂水喂饭,擦屎端尿日日夜夜伺候了六七年。在婆婆卧病期间,她不辞辛苦,白天不停地忙碌着地里和家务活。晚上守在婆婆床前嘘寒问暖,赶上冬天,她每天晚上都把婆婆的双脚搂在怀里,任由冰凉的脚贴在自己的胸口上,用体温为婆婆取暖。婆婆被感动得逢人就夸,就是亲闺女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份孝心。老人去世后,路奶奶随路爷爷到了莒县,他们都已步入了老年期,儿子们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路奶奶又开始帮儿媳妇们带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用十余年的时间抚育着孙辈们。
  孙辈们逐渐长大成人后,93岁的路奶奶却于2015年3月19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依然记得我去看望她时,她安静地坐在来姨家沙发上,脸色红润,拍了拍沙发让我坐在她身边,然后看着我的鞋子问:“闺女,你的鞋底太高,不累吗?”接着又说:“你看看我的鞋,舒服,漂亮。”说完孩子般开心地笑着,我们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开怀大笑。半个月后,突然接到来姨的电话,说路奶奶去世了。放下手机,我已泪流满面,说不出的失落,心疼,心里总有千万个不舍。
  路奶奶用弱小的肩膀支撑了路家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有谁能走进路奶奶的内心世界呢?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迎接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到来。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很幸福,也很自豪。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倍感无上的荣光,因为党的光环始终照耀着我。  每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音乐奏响的时候,一种庄严,一种神圣感,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当我成为预备党员和正式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员那一时刻,心情激
期刊
孤独的列车在冷风中奔跑的飞快。  幽幽的思绪又飞回了那纯真的年代。  可记得那首《大海》。  那些忧愁,那些欢乐。  那些,你们的爱。  爱,在那个时候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也就算是一种深情。如今我得这样理解,当年不算,现在更不会有。深情总会和往事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才不断的思念。回忆,也不过如此。  不过回忆此时是一种痛,因为它太美,现实太凄凉。  高中畢业后,阳去了青岛读大学,离开以后我们的联系就
期刊
五月鲜花红似火,沂蒙大地披绿装。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几位当年曾在临沂军分区文艺宣传队工作的战友到沂南县马牧池红色教育基地采风。客车穿行在蜿蜒曲折的林荫山道上,窗外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车内欢歌笑语,激情昂扬。战友们纷纷哼起了沂蒙山小调,悦耳的歌声拨动了我的心弦,情不自禁地忆起了两次拜见沂蒙“红嫂”——明德英妈妈的那段往事。  1971年元月18日上午,我们临沂军分区文艺宣传队随大部队野营拉练来到了
期刊
在外很多年了,还记得故乡,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依稀还记得妈妈在村口呼唤我回家吃饭的喊声,依旧在耳边回荡。那是母亲最深的爱的呼唤和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特别怀念家里的菜园中的各种蔬菜。食物的味道源于植物自身的味道。最想念的最想吃的,还是母亲做的饭菜。清晨,当东方亮起了鱼肚白,我家的烟囱开始冒起了白色的烟雾,那是母亲開始准备了早餐,而我们吃过早餐之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父母亲也开始了一天的
期刊
日子闲散时,便捧起一本闲书来读,清新的文风轻松的感觉,为繁琐尘事勾兑了杯杯悠闲。闲书,无晦涩字眼无吃力内容,可万里无云地读下去。信手拈来的题材,篇篇精彩段段精华,赏心悦目里文字有饱满语言有质感。  自己所读的闲书涉猎甚广,无统一标准,从地摊到书架,从报刊到名著,凡入我法眼的皆值得一读。能从张爱玲读到张晓风,能从萧红苏雪林读到雪小禅张小娴,能从海子舒婷读到林清玄迟子建,能从仓央嘉措读到村上春树,能从
期刊
我的家乡——莱芜市杨庄镇凤凰村,在以前说她是穷乡僻壤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她不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不在位置优越的郊区;既没有沸沸扬扬的集市,也没有通达四方的宽阔公路。  隐约记得儿时的村庄家家都是茅草房、土坯墙,篱笆大门做遮挡;吃野菜,难连上,挨家挨户去逃荒。真乃是马勺当锣敲——穷得叮当响。究其原因——缺水,所以周围很多村里的人都管我们凤凰村叫凤凰岭子。  忽然有一年我们村修起了大水渠,水渠就在村跟前
期刊
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7号有雪,虽然有关部门接受上次预报不准的教训这次没有大张旗鼓地造势,可是心里总觉得它真的会来。果不其然,早晨醒来,向窗外一看,雪花真的在飞舞,地上已经铺了薄薄的一层了。  这个世界真是奇怪,前几天政府机构预报已久和民众们期盼已久的大雪,即使在大炮的轰隆下,县城里也没见几片雪花,酝酿已久的2018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流产了。谁曾想,时隔三天之后的周日,雪,真的来了。现在越来越相信自
期刊
一  她,现应在学校参加每周数次的培训学习,刚才,我还在刀郎公园遇见过她。  刀郎公园在麦盖提县城人民路上,对过是快递中心。午餐小睡之后,我顶着大太阳来到中心的韵达快递,将已答应朋友许久的书法作品寄走,如同送走一位位前往远方的使者。寄讫,走出快递中心,见对面一路之隔的刀郎公园绿树阴浓,幽静宜人,遂走了过去。  进入公园,迎面环形石壁上浮雕着歌舞弹唱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子或打起手鼓,或弹起都塔尔(琴箱
期刊
我生长于青岛,时常面对浩瀚的大海,由不得我不倾心相恋!  只要心底常有海,便会修炼得一派宽容。看海天一线,空暝无际,偌大一片,使人胸怀延展如斯。点点海鸟,追逐嬉戏,一鸣群和,享受自由祥和。人,此时怎还会有杂念呢?平日的气闷、不顺、挫折感,都一扫而空;对人及物,距离无几;呼吸顺畅,心胸开阔;目极处,遥远的未知,使憧憬愈加迫切。  大海,没有摩擦,只有契合;没有误会,只有交融;没有怨怼,只有亲和;也没
期刊
2013年我去北京,差不多20多天的时间里我寻访了好多名人故居,包括曹雪芹、杨昌济、宋庆龄、鲁迅、郭沫若、茅盾、徐悲鸿、老舍、冰心、欧阳予倩、艾青、梅兰芳、刘绍棠等等。只是时间紧张,来去匆匆,并没有记下一些文字,遗憾至极。也是那一次在北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参观了老舍后人捐献的老舍、胡潔清珍藏名画捐赠拍卖预展,回来后从网上得知那16幅藏画无一流拍,共拍得1亿6千7百60万人民币。媒体报道说这拍卖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