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独特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某小学去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今年男生增加15%,女生减少20%,问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这题,大部分学生都采用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有的学生向我提出,可以设具体人数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题思路,他这样回答:设去年女生100人,男生则为80人,今年男生为:80×(1+15%)=92人;今年女生为:100×(1-20%)=80人,今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92÷80=115%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我则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这个学生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為可用:S=1/4CD或者用1/4πd 2”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创举,我和同学们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二、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例如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要加工810个零件,单独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完成任务?
  绝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做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式计算为:
  810÷(810÷15+810÷10)=6(天)
  解法二、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1/15和1/10,列式计算为:
  1÷(1/15+1/10)=6(天)
  我问还有其它的解答方法吗?
  学生们经过分析思考并讨论,认为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干1天相当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当于甲单独做(1+1.5)天。甲单独做15天完成的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15÷(1 1.5)=6(天)
  这样,摆脱题型束缚,使得学生思路广阔,解法灵活简捷,学生的思维优化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2、突破难点,集体合作。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圆周率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几个大小圆的直径和周长,然后再分别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发现所有圆周长和直径的比约都是3.1416,这样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气氛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再如学习圆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这样,不但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并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张蕴茹《新课改后理念时期的实践与探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2]钟树祖《新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教学设计》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形成反思意识有效且直接的途径,是利用数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反思。作业中的错误反映了学生诸多的思维因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领会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影响才会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减少
期刊
期刊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认真研究新大纲,更新观念,注重“教”与“
期刊
2001年9月新课程在教育部所确定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式启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也随之展开,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带来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呈现发生变化等众多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围绕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加以阐述。21世纪以前,我国数学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的作法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的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它肥沃的土壤。因此,一个有兴趣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催化剂”。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
2012年2月河南省郑州市101中学开展了“两地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笔者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授课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次活动中通过听课专家和同行们的指点,笔者感觉受益良多。下面将本次授课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呈现和反思,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函数极值的定义。  2、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极值的方法。  3、能较熟练地求出已知函数的极值,能解决与函数极值有关的基
期刊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PTEN基因及mi RNA-21的表达水平,观察PTEN及mi RNA-21表达水平在新疆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糖耐量正常(NGT)者中的差异,探讨
目的探讨动力位MRA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及其限度。 方法将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椎动脉动力位MRA检查,观察其形态、走行,测量椎动脉在中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