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险传播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学者认为风险社会构成了传媒的传播语境,在媒体的作用下,风险社会的“社会能见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增强。本文选择2012年的“721暴雨”为例,是因为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案例,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政府官微在本次风险传播中都彰显了不小的力量。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竞争格局下参与风险传播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及可实施的方略、与其他类别媒体的交流融合问题。
关键词:风险传播;舆论引导;媒体;突发事件
一、风险传播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风险传播研究取向大致有两个:第一,风险传播被视为个人或团体的公关策略,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用媒体进行自我宣传,起到说服大众、维护自身形象、达到宣传目的的效果。这种研究取向与危机传播有相似之处,都是研究企业等机构如何维护形象,提升认可度,达到的宣传的目的。第二,风险传播重点是专家对非专家的传播。其中,传播者是掌握信息的主体,公众则是被动无知的课体。这种研究取向较之前一种更注重对公众的传播和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理论上漠视公众主体地位特别是民主参与地位,实践上也不能适应风险传播的复杂性,特别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普通公民通过新媒体工具直接参与风险传播中的信息发布与民主沟通而给传统媒体风险传播带来的新挑战、新变化,而这些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二、“721暴雨”事件概述
2012年7月21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北京,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3日,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8人遇难。
三、各类型媒体的不同传播效果
这场暴雨既检验了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也考验了媒体在危机面前的应急处理水平。本文以这场暴雨为例,总结国内外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自然灾难报道中的角色表现。文章选择研究的传统媒体代表为泥石流发生地的党报《人民日报》,网络媒体为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新媒体的代表——新浪微博。选取的时间为2013年7月-9月。该时段包含了与暴雨相关的报道及其后续报道,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该议题的发展脉络。类目建构主要包括:消息来源、新闻主题、风险归因、框架、报道基调等。通过“主题搜索”搜集到该时段内所有媒体有关暴雨的报道超过4140000条。
在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中,7月22日一版《北京地区进入主汛期》从灾害发生方面进行报道。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从雨情、抢险救灾等方面给予了大篇幅、大容量报道,并配发“人民时评”《暴雨灾害考验城市精神》,对北京的应急组织指挥和全城市民迸发的互爱互助精神给予了肯定和褒扬。当天的人民日报还特别报道了微博在此次“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分别刊发了《微博,暴雨中传递正能量》和《微博讲述·感动瞬间》两篇稿件,网友们通过微博了解雨情和路况信息,进而变成了解灾情。
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综合运用图片、视频和文字三种表现形式对灾害进行描述。各专题报道中,对灾害的背景、灾害现场、暴雨影响、积水点地图、遇难者名单、相关评论、雨中遇险自救及洪灾防疫常识都有相关介绍,随着暴雨接近尾声(9月),专题中反思总结的声音加强。相对于其他专题,网易专题中还列出了其他地区的相关专题报道链接;腾讯中有涉及车辆涉水理赔、人物故事等细节;搜狐专题突出了捐赠通道和暴雨全回顾的照片集。
在此次暴雨的报道中,新兴媒体尤其是新浪微博的作用凸显,为普通公众参与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暴雨危机中民众表达民意、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其开放性和平民性,把全社会的公众动员起来,一起关注危机,一起关爱危机中的人,甚至可以自由地表达愤怒和不满,从而有效地分担公众的心理压力,缓解和宣泄紧张情绪。
四、对传统媒体应对的评价
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与大众传媒中的排头兵,人民日报(传统媒体代表)掌握着权威信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风险传播中自然责无旁贷,发挥主力作用、发出主导声音、引导主流舆论。救灾开始后,大陆媒体率先、迅速披露灾情、死亡人数及救援行动,而微博让很多民间互助成为可能。但相对于网络媒体,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时效性不如网络媒体,相对于境外媒体来讲,更注重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但香港《明报》也披露,个别计程车司机坐地起价趁机“发灾难财”,所谓“暴雨浇出人间冷暖”是也。包括私家车前往接送灾民成亮点新华社已开始总结“北京精神”,而海外媒体的评论从周日报道,已逐步转向反思北京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通过对暴雨报道的内容综合分析发现,风险传播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的同时报道为特征,多种媒体综合运转,呈现联合作战的趋势。权威媒体主力军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媒体联合互动,各种媒体在风险传播中都具有一定的预警意识,对自然风险能及时跟进报道;在风险事实报道中能有效发挥自身的议题建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的聚合和良性运行。其中,传统主流媒体权威性突出,而互联网在迅速反应,提供海量信息,传播应急救助情况等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体现了多方面的信息传播与救助功能。但相对于国外媒体来讲,国内媒体反思总结的报道出炉较晚,且多描述灾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對一些为恶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过滤。总体上说,随着应对风险社会中各种危机事件经验的不断增多,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和清晰。
结语
在风险社会中,传统媒体应该明确和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与责任,在风险发生过程中,扮演好“瞭望哨”的角色,传递正能量,提供科学的应对策略,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展现人文关怀,并且要与网络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好舆论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章文.崔保国.从焦点访谈谈我国的舆论监督(J).新闻实践,2000(5).
[2]陈曦.从流言公式看媒体对突发事件中流言的控制(J).新闻界,2011(9).
[3]陈力丹.关于“恐惧夸大”与媒体责任的反思(J).新闻实践.2010年(3).
关键词:风险传播;舆论引导;媒体;突发事件
一、风险传播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风险传播研究取向大致有两个:第一,风险传播被视为个人或团体的公关策略,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用媒体进行自我宣传,起到说服大众、维护自身形象、达到宣传目的的效果。这种研究取向与危机传播有相似之处,都是研究企业等机构如何维护形象,提升认可度,达到的宣传的目的。第二,风险传播重点是专家对非专家的传播。其中,传播者是掌握信息的主体,公众则是被动无知的课体。这种研究取向较之前一种更注重对公众的传播和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但是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理论上漠视公众主体地位特别是民主参与地位,实践上也不能适应风险传播的复杂性,特别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普通公民通过新媒体工具直接参与风险传播中的信息发布与民主沟通而给传统媒体风险传播带来的新挑战、新变化,而这些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的空间。
二、“721暴雨”事件概述
2012年7月21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北京,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3日,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8人遇难。
三、各类型媒体的不同传播效果
这场暴雨既检验了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也考验了媒体在危机面前的应急处理水平。本文以这场暴雨为例,总结国内外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自然灾难报道中的角色表现。文章选择研究的传统媒体代表为泥石流发生地的党报《人民日报》,网络媒体为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新媒体的代表——新浪微博。选取的时间为2013年7月-9月。该时段包含了与暴雨相关的报道及其后续报道,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该议题的发展脉络。类目建构主要包括:消息来源、新闻主题、风险归因、框架、报道基调等。通过“主题搜索”搜集到该时段内所有媒体有关暴雨的报道超过4140000条。
在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中,7月22日一版《北京地区进入主汛期》从灾害发生方面进行报道。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分别从雨情、抢险救灾等方面给予了大篇幅、大容量报道,并配发“人民时评”《暴雨灾害考验城市精神》,对北京的应急组织指挥和全城市民迸发的互爱互助精神给予了肯定和褒扬。当天的人民日报还特别报道了微博在此次“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分别刊发了《微博,暴雨中传递正能量》和《微博讲述·感动瞬间》两篇稿件,网友们通过微博了解雨情和路况信息,进而变成了解灾情。
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综合运用图片、视频和文字三种表现形式对灾害进行描述。各专题报道中,对灾害的背景、灾害现场、暴雨影响、积水点地图、遇难者名单、相关评论、雨中遇险自救及洪灾防疫常识都有相关介绍,随着暴雨接近尾声(9月),专题中反思总结的声音加强。相对于其他专题,网易专题中还列出了其他地区的相关专题报道链接;腾讯中有涉及车辆涉水理赔、人物故事等细节;搜狐专题突出了捐赠通道和暴雨全回顾的照片集。
在此次暴雨的报道中,新兴媒体尤其是新浪微博的作用凸显,为普通公众参与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暴雨危机中民众表达民意、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其开放性和平民性,把全社会的公众动员起来,一起关注危机,一起关爱危机中的人,甚至可以自由地表达愤怒和不满,从而有效地分担公众的心理压力,缓解和宣泄紧张情绪。
四、对传统媒体应对的评价
作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与大众传媒中的排头兵,人民日报(传统媒体代表)掌握着权威信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风险传播中自然责无旁贷,发挥主力作用、发出主导声音、引导主流舆论。救灾开始后,大陆媒体率先、迅速披露灾情、死亡人数及救援行动,而微博让很多民间互助成为可能。但相对于网络媒体,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时效性不如网络媒体,相对于境外媒体来讲,更注重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但香港《明报》也披露,个别计程车司机坐地起价趁机“发灾难财”,所谓“暴雨浇出人间冷暖”是也。包括私家车前往接送灾民成亮点新华社已开始总结“北京精神”,而海外媒体的评论从周日报道,已逐步转向反思北京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通过对暴雨报道的内容综合分析发现,风险传播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的同时报道为特征,多种媒体综合运转,呈现联合作战的趋势。权威媒体主力军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他媒体联合互动,各种媒体在风险传播中都具有一定的预警意识,对自然风险能及时跟进报道;在风险事实报道中能有效发挥自身的议题建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的聚合和良性运行。其中,传统主流媒体权威性突出,而互联网在迅速反应,提供海量信息,传播应急救助情况等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体现了多方面的信息传播与救助功能。但相对于国外媒体来讲,国内媒体反思总结的报道出炉较晚,且多描述灾难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對一些为恶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过滤。总体上说,随着应对风险社会中各种危机事件经验的不断增多,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和清晰。
结语
在风险社会中,传统媒体应该明确和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与责任,在风险发生过程中,扮演好“瞭望哨”的角色,传递正能量,提供科学的应对策略,消除谣言的负面影响,展现人文关怀,并且要与网络媒体积极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好舆论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章文.崔保国.从焦点访谈谈我国的舆论监督(J).新闻实践,2000(5).
[2]陈曦.从流言公式看媒体对突发事件中流言的控制(J).新闻界,2011(9).
[3]陈力丹.关于“恐惧夸大”与媒体责任的反思(J).新闻实践.201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