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文史之间,发现百样女学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ck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末民初的女学生在历史与文学的记载与描写中形象各异,从家庭走向社会再走进学堂,她们的身份地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被前所未有地抬高,她们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空气的同时面临着作家、记者和群众褒贬不一的评价。黄湘金在史料与小说间穿梭,为我们还原了尽可能真实的历史现场,呈现了百样面貌的女学生。
  【关键词】:女学生;文史;女权
  一、历史与小说
  历史的追踪溯源要求真实可靠,小说的文学追求旨在艺术虚构。历史与小说,史事与传奇,存在着真实性和虚构性上的本质对立,但黄湘金的《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却利用报刊新闻这一材料来源作为桥梁沟通了历史与小说,使得史料与文学的距离更近一步。对于报刊材料地重视和运用,黄湘金不是第一人,但是他却在本书中创造性地勾连起了女学小说与女子教育的原景,很好地呈现了清末民初女学堂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随之变迁的社会心理。其师夏晓虹曾言“上下追踪,左右逢源,报刊因此可以帮助后世的研究者跨越时间的限隔,重构并返回虚拟的现场,体贴早已远逝的社会、时代氛围。”她认为报刊是后世研究者返回历史现场的最佳通道。由此,黄湘金对各类报刊材料的收集、运用和展现,也给了我们读者一个返回历史现场的机会。他要“在史料中建构女子教育发生的历程,在小说中发现女学的历史和女学生的足迹,在历史和小说文本的解读中探寻作者的意图、读者的喜好和小说的运行机制。”
  在关于“女学小说”的论述中,黄湘金提供了大量详细严谨的数理统计的史料来为他的观点增加说服力。他统计出1903-1920年间出版的175部单行“女学小说”;列表形式呈现出1902-1920年间11种小说杂志分别刊登的小说类别,并对“女学小说”的比重作了统计;在书中涉及报纸中广告的引用时,作者还保留了包括字体在内的广告原貌。在历史事实、报刊材料、小说文本地相互推测和相互印证之间,历史背景、新闻舆论和社会倾向的真实面貌一点点显露出来,让我们了解到了各个时期女学生这一群体的真实处境。
  二、溢美与溢恶
  作者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女学生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的召唤下和大量描写“英雌”小说文本的滋养中走出家门和学堂,积极加入革命浪潮并立志为国献身的伟大事迹。她们在国族话语的掌控下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意义的更高层面,在女学堂的校训、校歌、教授课程的鼓舞下,满怀斗志要“出走”到社会中去。然而革命浪潮过后,她们却立马被女子教育思潮拉回到“贤母良妻”的原位中去。可见女学生的“出走”只是一种暂时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没有存在的必要和理由,她们就必须“回归”到家庭相夫教子。作者以秋瑾、吴淑卿和沈佩贞三位女性为例,分别介绍了她们在历史现场中的表现和进入小说成为文学人物后的形象演进。女学生由小说的阅读者转变为创作者又成为被阅读者,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在国族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殊时期,她们的形象或被夸大,或被贬低。在书写者和评价者的声音中,我们可以窥得社会群体无意识的价值判断。当国家需要女性群体时,倡导女子教育,鼓励女学生走上社会为国出力,当救亡图存成为历史后,“英雌”便开始有所变质。晚清女子教育是作为救国的附属品而兴起的,它注定不是自我的破旧立新,那么“女豪杰”也就注定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场景而拥有长久的话语存在,注定会遭到历史退潮后的拒絕和淹没。
  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在西方女权思想的启蒙下,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和争取开始与传统社会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生冲突。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向家庭的权威发起挑战,争取和实现退婚和离婚的权利与自由。然而新闻报道和作家却在女学生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行动中用有色眼镜放大了她们对于自由向往的尺度。虽然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女学生存在着“我误自由”的情况和举止,但舆论一边倒向道德批判的立场给女学生争取自由的行为打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作者在晚清至民初的政治小说和言情小说中,总结出对于“自由结婚”不同的评价,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话语情境的歧异,包括国族、女权、道德等。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清末民初的报刊撰稿者和小说作家的主流为男性群体,他们的作品里体现的是男性话语权,就算他们不曾有意为之也一定会在无形之中打上男权奴役的烙印。就像鲁迅曾在《论“人言可畏”》中对小报记者报道的批判:“案中的男人的年纪和相貌,是大抵写得老实的,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女性在书写中历来被想象和戏谑的习惯再加之以女学生特殊身份下的自由追爱,当然给了小说家们大肆发挥的余地。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小说作品中批判对象的不公,“小说中追求婚姻自由的女子之‘失足’,主要原因自然是男子无德,视女性为玩物,他们更应该成为批判的对象。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作者都将女主人公的悲剧归因于其误解自由,察人不明,所托非人。”但是却没有将这一评价不公的原因再做追究。女学生对于情愛婚姻的自由选择显然颠覆了几千年以来根深蒂固于男性心中“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认知,并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话语权的威胁与侵占。所以在以男性作家为主流的小说中,女学生被肆意地抹黑并大多以悲剧收场,这实际上隐含着男性对于女权的压制。
  作者细心地发现了女学生周围的各类目光:围观者、记者、读者和群众,“在层层包围而又互相交织的视线中,女学生处于绝对被动的、被看的位置”,并从心理学以及消费文化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欲望来自于欠缺,女学生与普通群体之间的距离感引起了看客窥探的欲望,于是他们想象与污造,戏谑与玩味。女学生作为材料进入报刊和小说,走向市场成为一种消费品。大众对于女学生的消费欲望远远高于其他,这便形成一种营销模式即作家对大众一味地迎合和商家为谋利而广泛地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在大众眼里的女学生早已面目全非。
  三、失声与发声
  在作者的考察中,从晚清到民初,女学生的形象经历了从“溢美”到“溢恶”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各类人对于女学生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在阅读中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女学小说的梳理和女子教育历史的建构。有所欠缺的是,在女学生形象和处境的还原中却忽略了她自身这个群体的“声音”,虽然在书的末尾作者提到,由于女学生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认同尚未完成,她们在新闻和小说等创作领域中,基本处于一种“失声”的处境。但是也不应该完全忽略主人公自己的告白和建构,在马勤勤《“浮出历史地表”之前的女学生小说——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1916-1918)为中心》中就列举了苏异尘、张誉扬等女学生身份的作家创作出的小说作品,并分析了小说中建构出的独一无二的女学生气质和形象。在女学生的作品中,是关于未来学校的畅想,是关怀民生的善心,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她们文笔干净、情感纯洁,是为“女学生”正言的有力证据。女学生的美好一面不该被忽略,被看的处境里也应该有自己发声的余地。
  参考文献: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黄湘金:《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鲁迅:《论“人言可畏”》,傅光明主编:《无花的蔷薇》,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魏晓雪(1993年),女,汉族,山东莱芜。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木木》一文通过凝练谙熟的象征手法,将俄国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温柔却有力量。  【关键词】:劳动人民;封建奴隶主阶级;盖拉辛  (1)盖拉辛象征着广大的劳动人民,最有力量却又最温顺。  盖拉辛是典型的俄国劳动人民的形象缩影,勤勤恳恳,性格顺服,游刃有余  的胜任着自己的工作,却甘心情愿的承受着奴隶主的巨大压迫,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封建农奴主对他人格的蹂躏和践踏。他做事很
期刊
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式样,从最开始南宋时期仅发展于诗文领域,到明万历年间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到清朝末年归于消歇,中间历史数百年之久。本书以明清的《文选》评点著作为研究对象,对现存的诸家《文选》评点著作进行了缜密的汇集、探讨和研究,成果斐然。  对于《文选》评点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仍处于起步阶段。较长时期内学术界对《文选》评点多持批评态度,以其目的多是嘉惠初学,为士子科举之助而贬抑其没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帮助人们不断地挖掘出海量价值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秘书作为领导的“左膀右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地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来获取所需信息,是秘书在新时代下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大数据;秘书;信息获取  大数据给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进步。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数据,得数据者的天下。以数据规模大、种类多样、处理速度快
期刊
【摘要】:在主观式叙事的电影剧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情景,许多镜头的出现不是建立在主线人物的主观视点上,而是以客观的、全知的视点来完成主观叙事的。它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些除主线人物视点以外的视点?这种视点出现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在主观式叙述中,出现了人物视点错乱的情形?我对此类视点的出现做以下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同时也结合我的创作,对此类视点出现的依据进行更加具体
期刊
【摘要】:冰心倡导“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创作的主题。她以一颗纯美的童心,崇尚自然,赞扬母爱,她的诗文无不体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冰心“爱的哲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諧共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冰心;爱的哲学;渊源;体现;当下意义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的一句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爱的哲学”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包含了母爱、童真
期刊
【摘要】:《西游记》这部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电视剧、电影也多次从其中取材。吴承恩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壮丽的神话史诗,也引发了后人无限的遐想和解读。  通常认为,西游记这部小说富含反权威的因子,因此在古代列为禁书,对于取经队伍的来源考据,我们课上都已经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我这里从民间得到了几种观点,对《西游记》这部奇书,剑走偏锋,从奇妙的角度切入,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名著;《西游记》;解读
期刊
北宋大儒程颐曰:“孔子,天地也;颜回,和风庆云也;孟子,岩岩之泰山气象也。”此话让人想及孟子的“养气说”,也自证了“养气说”的效用。不仅如此,孟子“养气说”还涵养了汪洋恣肆的道德文章,影响了华夏千百年的文风文气。可谓“大哉孟子浩气壮,养气方有好文章”。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集义养气是孟子的发明,称得上是他的独门绝技。“养气”,是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便会升华出
期刊
【摘要】:清代雍正年间曹去晶创作的《姑妄言》,一经出版便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本文试图从《姑妄言》内容形式上之创新,剖析《姑妄言》在中国世情类小说中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并尝试从小说中揣摩作者曹去晶的创作意图和达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姑妄言》,内容形式,特色  一部《姑妄言》,在中国小说史上差点销声匿迹,这部辽东人曹去晶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从未见于中国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期刊
【Abstract】:To Room Nineteen is regarded as one of Doris Lessing’s best short stories. It begins with the “happy” marriage between Susan and her husband, but ended with Susan’s suicide in the Room nine
期刊
从故宫园林到苏州园林,从华清池到豫园;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当人们漫步在中国古典园林时,无不被其移步换景、美妙绝伦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仔细观察这些园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除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外,还讲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最重要的是整个景点的构造与布置都非常在意有无关系的意境营造。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人类艺术创作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古代艺术家以虚实结合作为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