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交响曲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走出家门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熟悉的乡村生活无疑给我的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这五彩缤纷的乡村四季里,我一次次沿着家乡的田埂,聆听春风秋雨,聆听鸟啼虫鸣,聆听庄稼拔节的声音,聆听人欢马叫,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田园交响曲,挥洒着生命的天籁之音,给我童年生活涂上一层梦幻色彩,使我能够在远离土地多年重新拾回那流淌在悠悠岁月里的美好记忆。
  曾经无数次感佩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师们对乡村对田园的细腻描述,在他们的笔下,那沸腾的乡村生活场景,那如梦如幻的四季牧歌,那流淌在生命深处的春花秋月,那摇荡在青青陌上桑上的风声雨声,给我们留下许多无限回味的空间,令人遐思。这是一个多么崇高的境界!这些普通的事物,对于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老农来说,他们也许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根本不会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他们熟视无睹四季的风景,读不懂大自然赋予田野的生命活力,但是大师们用最敏感的神经触及一草一木,倾听花开花落、秋虫呢喃的声音,并且他们能把倾听到的万籁之音描绘得出神入化。
  我常常在想,童年生活的田园里究竟有那些值得我留恋的东西呢?从浅层情绪上我是看不出它存在的价值,当然也无法破解其中的奥妙。然而,直到许多年后,作为一个从田野里走出来以拨弄文字为生的我来说,乡村生活确实开阔了我的视野。在一个由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时代,我能够从灵魂深处感受到切入肌肤的来自田园的天籁之音,这不能不是我对久违了的乡村的一种深情回望和重新审视。
  你听,春天来了,沉睡的大地苏醒了,村庄的大树上,布谷鸟的叫声由远及近,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时候,我的父老乡亲们就会一大早起来吆喝着牲口走进黝黑的土地,开始了一年的春耕生产,田野里到处充满了生机,庄稼汉子高扬起长鞭,大声呵斥着牲口,牛犊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咩咩乱叫,一群群山羊调皮地从高坡跳到低坡,好像在炫耀它弹跳的功夫。远处,一只黄鹂从高空飞来,落在一头老牛的身上,嘴里还叫个不停,老牛则悠闲地啃着刚刚露尖的小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走进村口,一只凶猛的大黄狗“汪汪”地叫着扑了过来,这只黄狗是邻居孙叔家喂养的,孙叔大声地训斥着,大黄狗这才摇头摆尾地走开了。就是这只很有灵性的大黄狗,每年都会从田野里给它的主人逮上几只野兔,村民们都说它比较聪明。
  一场雷雨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那些冬眠的青蛙和水蛇从土地里钻了出来,村庄里迎来了第一声蛙鸣,不久,大片大片的蛙声此起彼伏,把个宁静的乡村吵得一片喧闹。这时候,田野里的小麦开始拔节,阳光暖暖地照在青葱的田野,庄稼地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青蛙,它们是在忙着捕捉害虫。小溪静静地流淌着,蛙声一浪高过一浪,唱着丰年的谣曲,一只大公鸡昂首阔步走来,挺起脖颈“喔喔”地叫着,把青蛙惊得一个个跳入水中。
  走在夏日的乡村,我时时感受到生命焕发出的盎然生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季节,想必万物也充满了灵性,热烈的阳光下,我听到庄稼的拔节声是那样的动听,池塘里荷花盛开,蜻蜓飞舞,水流的声音像一把竖琴抑扬顿挫,把我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村东头的那片林子里,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像是在宣读村庄的誓言,它们不知道该怎样在风雨里保护自己,不知道黄雀就在身后,但它们却知道生是为了鸣叫,死是为了沉寂,不然,乡村的交响曲为什么会那样的和谐?
  深秋的田野,远山空蒙,秋高气爽,一个成熟的季节就在眼前。在这成熟的季节里,田野里再也不会沉寂,深深的玉米丛中,藏满了蝈蝈、蟋蟀,它們一天到晚地鸣叫,在枯黄的草丛里钻来钻去,把丰收的捷报传遍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日食小草,夜饮甘露,把生命的热情发挥到极致。农人在田间忙着采摘玉米,牧童在小河边吹着短笛,喜鹊在大杨树上“喳喳”地叫个不停,一个顽童手拿弹弓,正在瞄准电线杆上的一只麻雀,这只倒霉的麻雀最终死在了那个顽童的弹弓之下,这也就意味着田园里又少了一个鲜活的歌手。
  冬天的乡村,朔风吹过沉静的旷野,冷冷的月光下,凤尾竹发出“沙沙”的响声,这声音带着柔和驶过村庄的上空,给冬日的田野平添几许抒情的气息,在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能够听到月光下风尾竹发出的响声,这也算是田园里的另一道美妙旋律了。雪落的日子,凌冽的北风劲吹着荒芜的田野,鹅毛般的大雪飞向漫山遍野,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空旷的田野没有鸟翅划破它的寂静,只有雪花起伏有序的飘落。
  我想当年陶渊明公远离仕途,远离喧嚣的街市,“采菊东篱下,悠然钟南山。”他也许是循着田园牧歌的声音走回来的吧?但无论怎样的留恋那片多情的土地,怎样钟情那片钟灵毓秀的山川,他还是走不出乡村的藩篱,走不出田园的交响曲,能够成为一代山水诗人,备受后人景仰,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吧?
  我踏着田园里那些平平仄仄的鼓点一路走来,带着对乡村的深沉厚爱。如今,我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享受生活,但我仍然感到自己的卑微。年少时的田园牧歌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成为我生命里的交响曲,它使我陶醉,使我对乡村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也许是那些蛙鼓虫鸣给我的生命注入了高贵的音色,加重了我生命的厚度,让我纯朴得像大自然的一棵树。有时我真愿沉默如山,看天空的流云,听自然的风声。
其他文献
王桂生大学毕业后,几次去人才市场应聘,自荐材料投了一处又一处,都是石沉大海,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好运终于来找他了。那天桂生在超市正选购一双皮鞋,背后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蒋大叔,忙叫了声。蒋大叔原来住在桂生家东边,后来就由小镇搬迁到县城去住了,一直没回过小镇。桂生连忙叫道:“是蒋大叔啊!”蒋大叔笑着对桂生说:“贤侄,你不知道,我跟你父亲是最要好的朋友,你父亲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我因为是非农业户
期刊
最后一次与父亲分别是在一九六一年春节之后。  这年过春节家里特别热闹,原因是年底母亲因公事从二楼掉下来受了重伤,下肢瘫痪,经三个多月治疗已基本好转,能自己独立下地行走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父亲特别高兴,因为家里这么多孩子,事事还都要母亲操心,如果真不好的话,实在无法想象今后怎么安排。现在恢复了,父亲觉得有必要好好庆贺一番。  况且,今年又恰逢母亲五十寿诞,所以特别热闹一点。我从杭州大学放假
期刊
曾读过云南瑞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冬写花的诗集《归真》,难抑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漫步花的世界》的评论(见《中国建材报》)。没成想,两年之后,由著名乡土诗人王耀东写序的散发着清新油墨香的诗集《花落无声》又飞上了我的案头。  天冬的《归真》是写自然实界实有并赋予灵气传达意旨鞭恶扬善——用新声新韵写成的格律诗;而杨宝玉的《花落无声》则是以当下意识用新诗形式写成的略带忧郁、典雅、别具特色的现代诗。  大凡爱
期刊
那年,那同事凭着岳父是组织部长,一下子当上了我们局的局长。  当上了局长的那同事,便长篇大論地作报告。  植树节那天,他在会议室里读了一个多小时关于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讲稿。我听得有些不耐烦了,便出去小解,乘机买了一张《江汉平原报》来消磨时光。只见那报纸副刊上有篇题为《话》的闪小说,我立马便读。其中有这么两句我特别感兴趣:领导的话,你得听;要是不爱听,你也得听!看後,我不免好笑,心想,难道是圣旨不成?
期刊
天气温暖的时候,或薄暮十分,或月上东山,或曙光初照,窗外的马铃声会翩然而至。欢畅如歌,如春天的细雨洒向原野,唰唰唰唰……  每当铃声响起,我总是屏住呼吸,支愣着耳朵,全身心去追随聆听,似乎迎接一个神圣的节日。  凭感觉,这应该是一辆景区的马车,但总舍不得去看。于聆听中独享着这份天籁,在想象中让美好延伸。那马儿的碎蹄或许早已消失在路的另一端,耳边的铃声却依然萦绕,经久不散。  铃声中浮起中学时代的一
期刊
内容摘要:文章讲述处于情感淡漠、异变和泛滥的时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以一生地忍受、抗拒而付出的牺牲精神,维护发展、进步和崇尚道德品质的社会旳需要;并用与之相匹配的人格尊严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凸现文明和“小康”社会主义祖国的形象,彰显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美满的悲壮与忠诚。(文章2012年5月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巻)第28至31页,因伤病未汇购书款而被撤销作品。  记得孩提时,我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
期刊
这样的日子,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天空明净,白云悠悠。  这样的日子,柳丝起舞,花儿盛开,湖水荡漾,空气轻柔。  这样的日子,适合在宁静的午后,静静地享受阳光,任阳光瀑布般流泻在身上。  这样的日子,适合在温馨的阳台上,洗衣浇花,晾衣晒被。花儿草儿们喝饱了水儿,在温暖的阳光里眯上眼小睡,乖乖地不出一丝声息。偶尔在风里轻轻抖动一下枝叶,像在梦里甜蜜的舞蹈。文竹枝叶细柔,袅娜的身姿很像秀美苗条的少女,让
期刊
苏东坡爱竹,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屈原爱兰,世人爱牡丹,而我则爱盆间的花花草草,知名不知名的都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带来无限的生机与乐趣。苏东坡亦云“青青翠竹尽不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欢喜般若不就此与花草为友廖廖私语吗?  我的母亲(我爱人的妈妈)慈眉善目是一个非常善解人意、知书达理的老人,虽七十有三,且文革时期在校任教期间被几名劣质青年打伤了腿,造成现在的腿脚不便,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到母亲热爱
期刊
(一)  尼古拉·叶莲金娜与郑江虹离婚的时候,已经到了季节的秋天。极目远眺金黄色的白桦林,耀眼的树叶宛若片片秋阳的碎屑四处溅落,从柔软细绵的山地间铺了一层遥远童话般的梦境,令人心驰神往,遐梦缭绕,留连驻足。  屹立于喀尔汗斯河畔的霍曼斯山山谷灿烂的秋天,总显得要比南方到来得早些。一眼望去,它欲把大自然原始梦幻般的景象镌刻在叶莲金娜年轻清纯的记忆深处,让她珍藏一种永难忘怀的天穹式唯美的肃穆与宁静。 
期刊
擂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晋书》中记载:“吴人采之,日茗粥。”汉代以前就已出现茶粥,至三国时期最兴盛。擂茶一词最早出现应在北宋的《都城纪胜。茶坊》一书。擂茶起源已将近两千年,她是中国岭南的产物,是岭南的文化瑰宝,亦世界上最古老的茶道。擂茶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湖南安化、桃源、广西的贺州、福建的将乐、江西的赣州和广东的梅州、陆河等客家山区以清远的英德和清新县。擂茶在广东清远清新县滨江山区一带颇为盛行。据《清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