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江苏教育》管理版曾就“差生”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系列文章读后,心里有很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可以说,“差生”问题普遍地存在,并长期地困扰着我们。我们需要从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予以重视,需要从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着手探究,需要从教育的根源上进行深入思考,以便给予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一种特殊关爱。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谁制造了“差生”
1,办学思想的偏差
近年来,受社会“分数至上”“名次得宠”“升学有奖”等对教育的功利评价的影响,许多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如有的对差生不闻不见不问不管“四不”甩手闲置:有的则变戏法般地捉弄、折腾“差生”,让他们主动提出退学申请:更有甚者干脆劝退甚至“开除”“差生”
这些违反义务教育法规的不当做法,不仅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阴影,还会使孩子对未来的世界产生看法,甚至会自暴自弃,令学生伤心,家长痛心,社会惊心。导致这一怪状最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最根本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现行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2,教师的暴力言行
有资料显示:来自教师的“语言伤害”和行为伤害导致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的占68%左右。前不久,央视“论坛”播放:苏北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某在家用鞋带将自己吊死。从王某的遗书中得知她自杀的原因是老师当众羞辱她:“你这狗屎成绩,将来能做什么?”可见教师言行暴力的杀伤力之大,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校园内时不时地出现教师的暴力行为,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素质的主观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法制观念淡薄,人文精神缺失;也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数为上的“应试”重压让教师心态失衡。教育体制中的不良“竞争”让教师心理失调,校园规范管理不力让教师行为失范。这是“差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3,家教观念的偏差
父母过高的功利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差生”的一个直接原因。一个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4项大奖的13岁女孩,在她学琴的童年时期,3年里曾经挨了400多记耳光。打她的是她父亲,目的是逼她学琴。幸好她成功了,父亲也就没有被追究是否违法,反而到处传经送宝。这种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可怕的失败。
4,差生心理的落差
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其日记中写道:“‘差生’,我不知道这是谁叫出来的,我认为,我是优秀的:音乐、美术、体育都很出色。我努力过,想努力成为一名全优生。记得有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准备了整整四页的发言稿,然而老师始终没有叫我发言,一任我频频朝他投去希望的目光。那次,我把发言稿撕得粉碎,并发誓:绝不会再有下次了!”
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教学往往只是围绕少数的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转,那些升学希望不大或无望的学生被抛弃一边,打入冷宫。结果,许多本该成人、成才的孩子。在我们太少的耐心中失去了勃发的机会而过早地被淘汰了。
二、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培养道德上的好人
一个教育案例的回放:《“老师,快跑!”》案例中的李欣(文中称其为“问题学生”:脏、乱、差,打架,骂人,撒谎。逃学……)在女孩子“啊”“啊”尖叫、大多数学生慌了手脚地或躲或藏或逃时,高喊:“危险!”“老师,快跑!”“我来!”李欣卷了卷袖口,猛地夺过拖把柄。朝着冒火的电线狠砸了下去……(《江苏教育》2008年第2期)
这一壮举背后有百年树人的教育大业必须关注的问题,教育孩子归根结底是要落到人的本性,即求真、追善、向美上,成为道德上的好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一个人不必是一个处处获得荣耀和成功的人,但必须是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一直坚持“语文即育人”的大语文观,把“做人”与语文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生态语文”到“生活语文”再到“生命语文”的课题研究,始终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对“差生”的教育关注。
1,“读”出来的感动
在一般校长和老师的眼里,阅读就是一种课外活动。我则认为,阅读是生命的化妆。“读”是唤醒,“读”是内化,“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自我,“读”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净化我们的灵魂。
(1)美容心境的共读
水色本清白,积深自成绿。一个人只要喜欢读书,日久天长,书中的思想、书中的语言,便会如丝丝小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他,而他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潜滋暗长”了。每节课前“新书推荐·五分钟演讲”在日常的具体细微的教与学情景中,不断展示新的丰富的优秀的文本,促使孩子们像展开竞赛一般进行“疯狂”阅读,一起“构建自己的阅读成长史”。
(2)观照心性的辩读
读书的过程是升华思想的过程,也是破解疑难的过程。实践中,我潜心摸索出“因生主题给读法”:体弱病残生、懒惰干坐生以“健康-脊梁”为主题,读海明威《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等作品,感悟“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培育挑战生命极限、永不服输的精神;悲观失望生以“责任·脊梁”为主题,阅读曹操的《观沧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气势磅礴的篇章;普通生、进步生则以“名人·脊梁”为主题,让他们读《林肯传》、《邓小平传》等“名人传记”,用历史名人的人生道路给他们以启迪……
2,“写”出来的惊喜
对“差生”,要“骨头里找肉”,哪怕是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把它看成是一块好排骨。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带着欣赏和赞美的眼光与他们一路同行。
(1)“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
“1×100与100×1”是否等值?单从数字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余,然而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两个列式的内涵和价值就不一样了。在对待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老师是只帮一次呢,还是一个学生不厌其烦地帮100次甚至是101次呢?哪种办法更有效?我针对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常常被屏蔽被忽视的现实,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撰写“我的优点”之一、之二、之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不断被自我发现的优点“光照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断迈步不断优秀的。
一位叫向舒润的厌学女生感慨道:“以前。我以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身上几乎没有优点。自从写了近一个月的‘我的优点’日记后,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有的地方还比别人强。比如,在我们的小组里,大家都学习我乐于助人的品行,争着做好事。现在,我们在一篇篇‘优点享受’中寻找、期待、发现、安慰、欣喜、成长……”
就这样,我常采用“专题之……式”让学生进行“滚雪球”般地发展,不仅学生个体的“雪球”越滚越大,班级整体的“雪球”也越滚越厚、越滚越紧,科学发展。
(2)课堂“记实”的妙用
“不记则思不起”。据有关测量,学生听的效率最低, 尤其是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往往把讲授内容变成了“耳旁风”。教学中,我采用:①课堂上“书间笔记”(直接把笔记做在书上)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解边圈点勾画,生字注音、生词释义、重点词句的勾画以及旁批旁注、文旨的归纳、特点的揣摩,统统写在书上,在训练理解教材上使劲。并定期组织“谁的书本最文化”展评。②课后整理笔记,形成课堂“记实”。课堂“记实(实录)”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独创,让学生依据“书间笔记”里对教材的熟读静思和对课堂情景的反刍回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素描式、日记式、随笔式、整合式、联想式、点拨式、评点式进行“创作”,达到每课有所获,每日有所得,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就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3,“访”出来的真情
“您使几近荒废的学生考出一流的成绩。我们确信教育真能使一切变得美好。”
“您让一个班级由乱到治,让一门学科由差而优,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能被所有学生家长真心信赖的老师的确不太多。但您是不太多中的优秀一个。”
这些来自家长的话语,虽有些夸张,但“每个学生都是块有用的木料”是我心中坚守的圣典。工作以来,接了十几个新班,我从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成绩差或思想有问题的学生更是关注有加,不抛弃,不放弃。我任教的班级一直被人们称为“无差班级”。我的秘诀之一就是每周末都要走访一两个学生家长,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流,有的放矢,详尽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我每周的家访跟别人不同的是:
(1)变学生有问题才家访为学生进步了就家访、再进步再家访的“生进师访”。
(2)一直坚持“家访”到家。身临其境地家访,便于了解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家访”到家,也便于和家长就“孩子成长需要什么”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3)特别的“家访”通道: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和奖惩等情况的家长报告卡;每月一封“师说生写”的“给家长的信”;创新的家长会;定期的家庭教育通讯:家教事迹展评……
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十几年地坚持下来,教育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学生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
三、一个没有了结的话题——让教育回归本真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我们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成为一个家庭幸福的制造者。并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上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1,政府应有更大作为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度破解“差生”成长困局。全方位培养道德好人,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形成合力。尤其是政府不仅要摆正立场,还要有切实行动。只有政府走在前头,教育才有盼头!
行动一:2008年,山东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大刀阔斧地推进素质教育,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严肃处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经济利益而开展的各种课外培训,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努力将孩子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
行动二:2009年,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出台了规范办学的“五严”规定……
期待政府能有更多更新更实的政策、方案、措施问世,高度重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工程。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源头上堵死“差生”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负起责任
看点一:江苏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执着,把人人合格放在第一位,坚持从最后一名抓起。
看点二:上海闸北八中“把差生当成天才来教”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
看点三:山东安丘四中全方位实施的“信心教育”全面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善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放弃”。
看点四:近年来,江苏、湖北等地纷纷出现的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悄然走俏。
“差生”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学校教育的失败是不无关系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确实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否真正端正——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重要工作。方向反了、偏了,都必然地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普通中小学任重而道远。
3,教师应坚守使命
我一直反感用“差生”抑或用“问题生”“后进生”“学困生”等称呼来称谓那些需要关爱、需要帮助的学生。因为这些名词确实伤害了许多学生,戴上“差生”帽子的学生是很难有自信的,更是不幸的。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这个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真诚、耐心地去关怀、赏识每一个学生,从教育观念上和教育行为上,抛弃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真正的爱转化有差别的学生的行动中”,从对“差生”现象本质的把握到研究其科学的诊治之道进行“绝不满足”的积极探究。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周边环境歧视,我们就绝不满足!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因爱其所爱而被认为是不学无术乃至禁止处罚,我们就绝不满足!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遭受“捉弄”、“折腾”、“开除”等词语的为难,我们就绝不满足!
一、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谁制造了“差生”
1,办学思想的偏差
近年来,受社会“分数至上”“名次得宠”“升学有奖”等对教育的功利评价的影响,许多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如有的对差生不闻不见不问不管“四不”甩手闲置:有的则变戏法般地捉弄、折腾“差生”,让他们主动提出退学申请:更有甚者干脆劝退甚至“开除”“差生”
这些违反义务教育法规的不当做法,不仅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阴影,还会使孩子对未来的世界产生看法,甚至会自暴自弃,令学生伤心,家长痛心,社会惊心。导致这一怪状最直接和表面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最根本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现行教育体制存在弊端。
2,教师的暴力言行
有资料显示:来自教师的“语言伤害”和行为伤害导致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的占68%左右。前不久,央视“论坛”播放:苏北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某在家用鞋带将自己吊死。从王某的遗书中得知她自杀的原因是老师当众羞辱她:“你这狗屎成绩,将来能做什么?”可见教师言行暴力的杀伤力之大,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校园内时不时地出现教师的暴力行为,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素质的主观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法制观念淡薄,人文精神缺失;也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数为上的“应试”重压让教师心态失衡。教育体制中的不良“竞争”让教师心理失调,校园规范管理不力让教师行为失范。这是“差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3,家教观念的偏差
父母过高的功利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差生”的一个直接原因。一个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4项大奖的13岁女孩,在她学琴的童年时期,3年里曾经挨了400多记耳光。打她的是她父亲,目的是逼她学琴。幸好她成功了,父亲也就没有被追究是否违法,反而到处传经送宝。这种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可怕的失败。
4,差生心理的落差
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其日记中写道:“‘差生’,我不知道这是谁叫出来的,我认为,我是优秀的:音乐、美术、体育都很出色。我努力过,想努力成为一名全优生。记得有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准备了整整四页的发言稿,然而老师始终没有叫我发言,一任我频频朝他投去希望的目光。那次,我把发言稿撕得粉碎,并发誓:绝不会再有下次了!”
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教学往往只是围绕少数的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转,那些升学希望不大或无望的学生被抛弃一边,打入冷宫。结果,许多本该成人、成才的孩子。在我们太少的耐心中失去了勃发的机会而过早地被淘汰了。
二、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培养道德上的好人
一个教育案例的回放:《“老师,快跑!”》案例中的李欣(文中称其为“问题学生”:脏、乱、差,打架,骂人,撒谎。逃学……)在女孩子“啊”“啊”尖叫、大多数学生慌了手脚地或躲或藏或逃时,高喊:“危险!”“老师,快跑!”“我来!”李欣卷了卷袖口,猛地夺过拖把柄。朝着冒火的电线狠砸了下去……(《江苏教育》2008年第2期)
这一壮举背后有百年树人的教育大业必须关注的问题,教育孩子归根结底是要落到人的本性,即求真、追善、向美上,成为道德上的好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问题。一个人不必是一个处处获得荣耀和成功的人,但必须是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一直坚持“语文即育人”的大语文观,把“做人”与语文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生态语文”到“生活语文”再到“生命语文”的课题研究,始终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对“差生”的教育关注。
1,“读”出来的感动
在一般校长和老师的眼里,阅读就是一种课外活动。我则认为,阅读是生命的化妆。“读”是唤醒,“读”是内化,“读”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自我,“读”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净化我们的灵魂。
(1)美容心境的共读
水色本清白,积深自成绿。一个人只要喜欢读书,日久天长,书中的思想、书中的语言,便会如丝丝小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他,而他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潜滋暗长”了。每节课前“新书推荐·五分钟演讲”在日常的具体细微的教与学情景中,不断展示新的丰富的优秀的文本,促使孩子们像展开竞赛一般进行“疯狂”阅读,一起“构建自己的阅读成长史”。
(2)观照心性的辩读
读书的过程是升华思想的过程,也是破解疑难的过程。实践中,我潜心摸索出“因生主题给读法”:体弱病残生、懒惰干坐生以“健康-脊梁”为主题,读海明威《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等作品,感悟“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培育挑战生命极限、永不服输的精神;悲观失望生以“责任·脊梁”为主题,阅读曹操的《观沧海》、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气势磅礴的篇章;普通生、进步生则以“名人·脊梁”为主题,让他们读《林肯传》、《邓小平传》等“名人传记”,用历史名人的人生道路给他们以启迪……
2,“写”出来的惊喜
对“差生”,要“骨头里找肉”,哪怕是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把它看成是一块好排骨。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带着欣赏和赞美的眼光与他们一路同行。
(1)“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
“1×100与100×1”是否等值?单从数字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余,然而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两个列式的内涵和价值就不一样了。在对待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老师是只帮一次呢,还是一个学生不厌其烦地帮100次甚至是101次呢?哪种办法更有效?我针对问题学生身上的优点常常被屏蔽被忽视的现实,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撰写“我的优点”之一、之二、之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不断被自我发现的优点“光照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不断迈步不断优秀的。
一位叫向舒润的厌学女生感慨道:“以前。我以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身上几乎没有优点。自从写了近一个月的‘我的优点’日记后,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有的地方还比别人强。比如,在我们的小组里,大家都学习我乐于助人的品行,争着做好事。现在,我们在一篇篇‘优点享受’中寻找、期待、发现、安慰、欣喜、成长……”
就这样,我常采用“专题之……式”让学生进行“滚雪球”般地发展,不仅学生个体的“雪球”越滚越大,班级整体的“雪球”也越滚越厚、越滚越紧,科学发展。
(2)课堂“记实”的妙用
“不记则思不起”。据有关测量,学生听的效率最低, 尤其是那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往往把讲授内容变成了“耳旁风”。教学中,我采用:①课堂上“书间笔记”(直接把笔记做在书上)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解边圈点勾画,生字注音、生词释义、重点词句的勾画以及旁批旁注、文旨的归纳、特点的揣摩,统统写在书上,在训练理解教材上使劲。并定期组织“谁的书本最文化”展评。②课后整理笔记,形成课堂“记实”。课堂“记实(实录)”是我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独创,让学生依据“书间笔记”里对教材的熟读静思和对课堂情景的反刍回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素描式、日记式、随笔式、整合式、联想式、点拨式、评点式进行“创作”,达到每课有所获,每日有所得,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自然就品尝到成长的快乐。
3,“访”出来的真情
“您使几近荒废的学生考出一流的成绩。我们确信教育真能使一切变得美好。”
“您让一个班级由乱到治,让一门学科由差而优,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能被所有学生家长真心信赖的老师的确不太多。但您是不太多中的优秀一个。”
这些来自家长的话语,虽有些夸张,但“每个学生都是块有用的木料”是我心中坚守的圣典。工作以来,接了十几个新班,我从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成绩差或思想有问题的学生更是关注有加,不抛弃,不放弃。我任教的班级一直被人们称为“无差班级”。我的秘诀之一就是每周末都要走访一两个学生家长,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流,有的放矢,详尽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我每周的家访跟别人不同的是:
(1)变学生有问题才家访为学生进步了就家访、再进步再家访的“生进师访”。
(2)一直坚持“家访”到家。身临其境地家访,便于了解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家庭环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家访”到家,也便于和家长就“孩子成长需要什么”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3)特别的“家访”通道: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和奖惩等情况的家长报告卡;每月一封“师说生写”的“给家长的信”;创新的家长会;定期的家庭教育通讯:家教事迹展评……
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十几年地坚持下来,教育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学生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
三、一个没有了结的话题——让教育回归本真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我们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成为一个家庭幸福的制造者。并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为一个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他一定会更多地珍惜生活、善待自我、友爱他人、奉献社会。当我们的社会上有更多的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安全、更和谐、更有前途和更有活力。
1,政府应有更大作为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度破解“差生”成长困局。全方位培养道德好人,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形成合力。尤其是政府不仅要摆正立场,还要有切实行动。只有政府走在前头,教育才有盼头!
行动一:2008年,山东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大刀阔斧地推进素质教育,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严肃处理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经济利益而开展的各种课外培训,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努力将孩子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
行动二:2009年,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出台了规范办学的“五严”规定……
期待政府能有更多更新更实的政策、方案、措施问世,高度重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工程。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源头上堵死“差生”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负起责任
看点一:江苏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执着,把人人合格放在第一位,坚持从最后一名抓起。
看点二:上海闸北八中“把差生当成天才来教”的“成功教育”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
看点三:山东安丘四中全方位实施的“信心教育”全面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善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放弃”。
看点四:近年来,江苏、湖北等地纷纷出现的专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悄然走俏。
“差生”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学校教育的失败是不无关系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确实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否真正端正——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重要工作。方向反了、偏了,都必然地导致学校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普通中小学任重而道远。
3,教师应坚守使命
我一直反感用“差生”抑或用“问题生”“后进生”“学困生”等称呼来称谓那些需要关爱、需要帮助的学生。因为这些名词确实伤害了许多学生,戴上“差生”帽子的学生是很难有自信的,更是不幸的。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实现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这个班上的日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是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真诚、耐心地去关怀、赏识每一个学生,从教育观念上和教育行为上,抛弃陈旧的教育策略,积极投身于“用真正的爱转化有差别的学生的行动中”,从对“差生”现象本质的把握到研究其科学的诊治之道进行“绝不满足”的积极探究。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周边环境歧视,我们就绝不满足!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因爱其所爱而被认为是不学无术乃至禁止处罚,我们就绝不满足!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遭受“捉弄”、“折腾”、“开除”等词语的为难,我们就绝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