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溪路之名 ,始见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顾名思义,“西溪路”应是一条沿着西溪由城里通往城西的路。约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经留下直通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的西溪辇道,辇道巨石平铺,石平如砥,宽丈余,长约十八里,沿西溪流经区域的有十余里长。南宋灭亡以来,这条大路仍为杭城通往余杭的重要通道。至明代,民间称之为沿山大路。民国初年,修筑从杭州城里通老余杭、闲林并与安徽相接的杭徽路,此沿山大路成为杭徽路的一部分。1981年,杭徽路拓宽改造,改造后的东起松木场八字桥西至留下镇的这段道路,改称为西溪路至今。
古时西溪路有四多。
一是山多。古时西溪,东以北高峰为界,自东往西,两岸有许多山岭。西溪路沿山的北面而行,所经山岭依次有:位于灵隐寺西边的石人岭,因有石人卧于路侧而名,虽是小岭,出名却最早。位于西溪之东的桃源岭,又称驼苑岭,其名由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来,旧时方圆十里,溪流环绕,桃树满山。曾发现具有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特征、代表着西溪最早文明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的老和山,其西边为因宋代文人秦少游筑亭于山上得名的秦亭山。秦亭山位于古荡,又是法华山的分脉,自秦亭山至留下“东西横亘一十八里”的山脉,都叫法华山。相传东晋时余杭县沙门昙翼在此山经年吟诵《法华经》,且伴有灵异之事,郡太守奏报朝庭敕建法华寺,山以寺名至今。这十八里山脉的沿途,亦有山坞十八个,较有名气的如桃源坞、国大坞花坞(法华坞)等,其中尤以花坞(法华坞)最为著名,此坞处于庙坞和石人坞之间,分大、小花坞,地形变化多样,环境特别幽静,水和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典型的西溪山坞的特征,故而往往被用作西溪湿地诸山坞的总称。
二是寺多。山多风景幽,古来僧人道士大都喜欢在清幽静寂处建寺筑庐,诵经修道,所谓深山藏古寺,此言非虚。西溪路沿途多山多坞,寺庵也就多了,可谓迦蓝林立、精舍宏开、高僧云集、梵音不绝。路东端的松木场曾有弥陀寺,虽是光绪年间所建,但因位于运河支流的河道处,当年是一个大码头,河道很宽,可停客船几百只,从苏州、嘉善、嘉兴来的香客都从此处上岸,前往灵隐等寺庙上香,所以,寺前香市街(现弥陀寺路)的香市生意十分兴旺,也带动了其它商贸交易。只是此寺早已毁,现仅存一点残庙和摩崖石刻,古河道也只留下几个大涵洞通往西溪河。由弥陀寺往西,古西溪路沿途可说寺庵林立、香火绵延。石人岭下梵天山院、夕照庵,桃源岭旁佛慧寺,寺北又有报先寺,安乐山下永兴寺,安乐山右岗福胜院;据记载,安乐山上下多名胜古迹,佛寺僧房,其著名的便有三十三处。除了众多佛教寺庙,古西溪路上还有不少道教宫观。
三是桥多。西溪上多古桥,西溪路沿途自然也有许多古桥。大致数来便有:松木场的八字桥、道古桥,古荡河道上有古荡桥等九桥,龙驹坞东的得仙桥,东岳庙南的长生桥,花坞流香溪上有藕香桥、招隐桥,西穆坞西溪支流上的太平桥。留下河道纵横、溪流密布,迂回曲折,桥也就更多了,知名的有忠义桥、盈春桥、庆春桥和灵慈桥等。此四桥合而构成留下古桥风景,其中尤以忠义桥最为古老,此桥建于宋代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杭州唯一的一座宋代桥梁,也是杭州现存最早的单孔石拱桥。此桥构造精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拱桥的构造及杭州古代桥梁史的重要文物。太平桥始建于清初,取名太平意味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渴望。桥附近有古福胜院,又称溪巢庵,始由明代著名诗僧、云栖莲池大师高足释大善所筑。此处竹树深秀,湍流激咽,大善从南高峰修道处来此,见如此清幽雅逸之地,遂长期栖隐于此,在一丘一壑间栽梅艺竹,闭户读书,影不出山数十年,著传世之作《西溪百咏》,其中有《福胜庵八咏》,为后世留下研究西溪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资料。
古桥结构各异、形式不同,工艺有别、图案多样,大小不一,却都以各自的独特个性见证着西溪的历史与文化,述说着西溪的人物与传说,承载着西溪的民情与风俗。
四是花多。旧时的西溪路风景独好,山中茂林深壑,溪流环注,寺内泉水清冽,竹影梅香,桥边风竹潇洒,柳枝婀娜。明代大学问家杨师孔在《法华山看梅记》生动记述了从松木场至留下一路上看梅的喜悦与惬意:出松木场至古荡,隔溪梅花数枝如雪,已窥见二十里梅花之一斑;至佛慧寺,可见一派绿波荡中点缀梅花数亩,已自应接不暇;再进三四里许,山环径转,竹密松深,梅花万千树,松下映竹,竹下映梅,深净幽彻,芬芳烂漫,众人俱沉浸在香国中;至留下永兴寺前,绿萼两梅可荫数亩,遮云欺日,香雪万重,待登上僧楼俯观,已是如坐银海,晚睡之时,则枕上有袭袭作梅花香气。当然也不只是梅花,还有桃花,有各种野生和人工种植的花,众多山坞中最著名的花坞,便是因多花而得名。
西溪路怀古,清山连绵,寺院林立,古桥纵横,花香处处,心中会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豪迈,一种朦胧隽美的诗意。而今西溪路沿途,青山依然,绿水不再,寺庵大多毁损不见,古桥亦大多不存,只能从古籍中见到,成为心中的记忆,存留下来的也已失却本来面目。花市虽有,其花香也已非来自山野间、寺庵中和古桥边了。甚至十余年前杭大新村旁边那段曾摆满了街头服装小摊、吸引了无数杭城时尚女子、长仅数百米的西溪路,现今也是各色货物杂乱无章,车流人流闹哄哄的情景了。这时候,心里又禁不住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与惆怅,记得我有一位曾久住在原杭大专家楼的德国朋友,在不见了原来那熟悉的西溪路时,曾作过一首“啊,我的西溪路”的打油诗,叹息那段他所熟悉的西溪路失去了他所喜欢的氛围与诗意。
现在,西溪路又在拓宽,两旁正不断出现各式别致新颖的建筑,据说杭州市要将它打造成集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西溪谷。但愿这条历史悠久而不断变迁的西溪路,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仍能留下它曾经引人的秀美,曾经流溢的诗意。
古时西溪路有四多。
一是山多。古时西溪,东以北高峰为界,自东往西,两岸有许多山岭。西溪路沿山的北面而行,所经山岭依次有:位于灵隐寺西边的石人岭,因有石人卧于路侧而名,虽是小岭,出名却最早。位于西溪之东的桃源岭,又称驼苑岭,其名由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来,旧时方圆十里,溪流环绕,桃树满山。曾发现具有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特征、代表着西溪最早文明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的老和山,其西边为因宋代文人秦少游筑亭于山上得名的秦亭山。秦亭山位于古荡,又是法华山的分脉,自秦亭山至留下“东西横亘一十八里”的山脉,都叫法华山。相传东晋时余杭县沙门昙翼在此山经年吟诵《法华经》,且伴有灵异之事,郡太守奏报朝庭敕建法华寺,山以寺名至今。这十八里山脉的沿途,亦有山坞十八个,较有名气的如桃源坞、国大坞花坞(法华坞)等,其中尤以花坞(法华坞)最为著名,此坞处于庙坞和石人坞之间,分大、小花坞,地形变化多样,环境特别幽静,水和植被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典型的西溪山坞的特征,故而往往被用作西溪湿地诸山坞的总称。
二是寺多。山多风景幽,古来僧人道士大都喜欢在清幽静寂处建寺筑庐,诵经修道,所谓深山藏古寺,此言非虚。西溪路沿途多山多坞,寺庵也就多了,可谓迦蓝林立、精舍宏开、高僧云集、梵音不绝。路东端的松木场曾有弥陀寺,虽是光绪年间所建,但因位于运河支流的河道处,当年是一个大码头,河道很宽,可停客船几百只,从苏州、嘉善、嘉兴来的香客都从此处上岸,前往灵隐等寺庙上香,所以,寺前香市街(现弥陀寺路)的香市生意十分兴旺,也带动了其它商贸交易。只是此寺早已毁,现仅存一点残庙和摩崖石刻,古河道也只留下几个大涵洞通往西溪河。由弥陀寺往西,古西溪路沿途可说寺庵林立、香火绵延。石人岭下梵天山院、夕照庵,桃源岭旁佛慧寺,寺北又有报先寺,安乐山下永兴寺,安乐山右岗福胜院;据记载,安乐山上下多名胜古迹,佛寺僧房,其著名的便有三十三处。除了众多佛教寺庙,古西溪路上还有不少道教宫观。
三是桥多。西溪上多古桥,西溪路沿途自然也有许多古桥。大致数来便有:松木场的八字桥、道古桥,古荡河道上有古荡桥等九桥,龙驹坞东的得仙桥,东岳庙南的长生桥,花坞流香溪上有藕香桥、招隐桥,西穆坞西溪支流上的太平桥。留下河道纵横、溪流密布,迂回曲折,桥也就更多了,知名的有忠义桥、盈春桥、庆春桥和灵慈桥等。此四桥合而构成留下古桥风景,其中尤以忠义桥最为古老,此桥建于宋代嘉定十二年(1219年),是杭州唯一的一座宋代桥梁,也是杭州现存最早的单孔石拱桥。此桥构造精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拱桥的构造及杭州古代桥梁史的重要文物。太平桥始建于清初,取名太平意味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渴望。桥附近有古福胜院,又称溪巢庵,始由明代著名诗僧、云栖莲池大师高足释大善所筑。此处竹树深秀,湍流激咽,大善从南高峰修道处来此,见如此清幽雅逸之地,遂长期栖隐于此,在一丘一壑间栽梅艺竹,闭户读书,影不出山数十年,著传世之作《西溪百咏》,其中有《福胜庵八咏》,为后世留下研究西溪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资料。
古桥结构各异、形式不同,工艺有别、图案多样,大小不一,却都以各自的独特个性见证着西溪的历史与文化,述说着西溪的人物与传说,承载着西溪的民情与风俗。
四是花多。旧时的西溪路风景独好,山中茂林深壑,溪流环注,寺内泉水清冽,竹影梅香,桥边风竹潇洒,柳枝婀娜。明代大学问家杨师孔在《法华山看梅记》生动记述了从松木场至留下一路上看梅的喜悦与惬意:出松木场至古荡,隔溪梅花数枝如雪,已窥见二十里梅花之一斑;至佛慧寺,可见一派绿波荡中点缀梅花数亩,已自应接不暇;再进三四里许,山环径转,竹密松深,梅花万千树,松下映竹,竹下映梅,深净幽彻,芬芳烂漫,众人俱沉浸在香国中;至留下永兴寺前,绿萼两梅可荫数亩,遮云欺日,香雪万重,待登上僧楼俯观,已是如坐银海,晚睡之时,则枕上有袭袭作梅花香气。当然也不只是梅花,还有桃花,有各种野生和人工种植的花,众多山坞中最著名的花坞,便是因多花而得名。
西溪路怀古,清山连绵,寺院林立,古桥纵横,花香处处,心中会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豪迈,一种朦胧隽美的诗意。而今西溪路沿途,青山依然,绿水不再,寺庵大多毁损不见,古桥亦大多不存,只能从古籍中见到,成为心中的记忆,存留下来的也已失却本来面目。花市虽有,其花香也已非来自山野间、寺庵中和古桥边了。甚至十余年前杭大新村旁边那段曾摆满了街头服装小摊、吸引了无数杭城时尚女子、长仅数百米的西溪路,现今也是各色货物杂乱无章,车流人流闹哄哄的情景了。这时候,心里又禁不住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与惆怅,记得我有一位曾久住在原杭大专家楼的德国朋友,在不见了原来那熟悉的西溪路时,曾作过一首“啊,我的西溪路”的打油诗,叹息那段他所熟悉的西溪路失去了他所喜欢的氛围与诗意。
现在,西溪路又在拓宽,两旁正不断出现各式别致新颖的建筑,据说杭州市要将它打造成集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西溪谷。但愿这条历史悠久而不断变迁的西溪路,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仍能留下它曾经引人的秀美,曾经流溢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