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记载周秦汉唐文明的普及版陕西通史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stonez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方位锻造大众化、普及性的精品图书,是国内出版界主业经营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当今策划人对于图书出版选题定位的最高理想和境界。对于“陕西金版工程图书”六卷本《话说陕西》的策划定位,黄留珠先生在该书总论中已代而言之:“《话说陕西》,一部图文并茂的普及版陕西通史。”
  笔者作为最初策划者之一,同多数读者一样,在通读全书后,对此极有同感、深有体会:其立意在于远大,突出全面;内容在于深邃,突出重点;文笔在于简洁,突出普及。当然,由于地方历史缘故,如同《陕西简史》《陕西五千年》《陕西通史》等图书一样,该书终究脱离不了“周秦汉唐”的先天性范畴,在全书共六卷中,四卷是关于周秦汉唐的“简史”,因而,如需更加准确定位的话,《话说陕西》更是一部记载周秦汉唐文明的普及版陕西通史。
  近年来,每当学界、媒体谈及陕西历史文化时,或曰十三朝,或曰周秦汉唐,尽显学术化、专业化之风味,以至于有关陕西历史文化传播进一步“内部化”、校园化、专家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陕西历史文化犹如关闭着窗子的一间闺房,窗子难以打开,闺房也就难以一目了然。而《话说陕西》也正是起着打开窗子这一作用。全书共六卷——《远古西周卷·从混沌初开到礼乐文明》《秦卷·金戈铁马并天下》《汉魏六朝卷·汉风荡神州》《隋唐五代卷·唐月照关河》《宋元明清卷·斜阳下的乐章》《民国卷·历史在这里转折》,计100余万字、图片3000余幅,以“珍珠”串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由于丛书顾问为张岂之、石兴邦两位德高望重的文史学前辈,总主编为学界翘楚的黄留珠教授,再加之田旭东、张铭洽、卢鹰、徐卫民、王建军、贾志刚等众多学者、方家执笔,故该书资料翔实、用词严谨、语言流畅,特别是绝大部分内容文字浅易明了,在受众心理上能达到“肥而不腻”的成效,实在称得上是一部咱老陕自己的文明简史。相应的是,虽然此套丛书为统一的系统性综合体,六卷合一,但各卷又可自成体系:即各卷一定程度上既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又具有独立性,如《秦卷·金戈铁马并天下》,既是对《远古西周卷·从混沌初开到礼乐文明》的启后,又是对《汉魏六朝卷·汉风荡神州》的承前。综合各种因素,该书首先在内容体系上符合“陕西金版工程”的普及性定位要求。
  这套丛书编排严谨,点校精当,版式新颖,设计考究,整体装帧、多色印刷,装帧精美,品质优良,定价超值,在风格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符合精品图书“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丛书版式以及封面设计大方,字体、字号选择合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适应现代读者对于“历史”读物的“新书”要求。丛书用纸特殊,印制精美。插图均取自省内文博界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长安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咸阳博物馆、耀州博物馆、西安事变博物馆等国内知名文博单位,且紧扣正文内容并加以解释、说明,与正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封面用新型特种纸,凸现立体感,印刷工艺先进,具有“独此一家”的独到之处,且每份卷封面都选用了突出主题的设计,《远古西周卷·从混沌初开到礼乐文明》封面主题图片选用了青铜器“商·饕餮纹鼎”,《秦卷·金戈铁马并天下》则选用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赫赫有名的“秦·一号铜车马”,等等。正文选用轻型纸印刷,轻柔舒适,手感达到阅读时“手中无纸”的感觉,因而,丛书的印制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在视觉上对图书产生美感。当读者打开此书阅读内容时,精美的插图、清晰的文字、色泽柔和的用纸,无不使读者产生从感官到心灵的一次撞击,使读者对丛书爱不释手,达到发行意义上的“第一感觉”。
  这套丛书既是众多关心陕西文史爱好者的必读选择,也应和了“宣传陕西”的时代出版责任,且讲究宣传艺术,创新了宣传方法,提高了图书的宣传效果和引导水平,符合“一册在手、尽知陕西、好读耐看、图文并茂”的要求。陕西简称陕或秦,位于黄河中游,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是中华的历史博物馆,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一部陕西史,浓缩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现史、探索史、创造史,因而诸多专家学者评价这套丛书:“一张让历史走近百姓的通俗名片”、“活化陕西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是对“大史学、大文化的尝试”;“书以其新颖的立意、时尚的设计和生动的叙述活化出一幅绚丽多彩、启人心智的陕西历史文化画卷,使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兼得艺术享受之美”;“是一部古今贯通的书,在中华文明生成发展中,陕西的地位、意义以及贡献都说到了,使人有一个总体的、清晰的认识。内容具有广泛的辐射性,知识链接、百科问答带有启示性,扩大了读者的视野,特别符合读图时代”;“是见到的一套规模最大、形式最新颖的系统介绍陕西历史文化的好书,图书的策划设计足够独特、有品质,无可替代”。总之,该书已成为我省对外宣传和展示陕西形象的亮丽的文化名片,并且它有别于教科书,是大中小学生、普通百姓、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能看,都想看,既适合浅阅读,又适合深阅读,适应读图时代需要介绍陕西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此乃此套丛书策划定位的关键点之一。
  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各界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心。该书正式启动于2007年4月末,由上百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编撰出版,书中用一百余万文字和三千余幅图片,全景式再现了陕西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图书在编撰过程中,编委会主任薛保勤、总策划人董旭阳、总主编黄留珠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多达几十次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编校方面延聘国内著名学者予以审定,再加上出版社编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出版工作中形成雄厚的编校力量,经比较,图书的内容质量明显优于国内其他同类产品,不失为近年来值得收藏与欣赏的、宣传陕西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陕西出版集团 )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土,全面整合政府和媒介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出了“5·12中国娇子·中国力量”大型主题活动及特别节目。借助此次活动,四川广电力图从多维角度建立媒体报道框架,以增强全社会对灾区重建的信心,汇聚成共同的社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广电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透视其在此次报道中如何进行媒介策划,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影像手段,实现社会力量的建构。  一、媒
期刊
我们常把传媒刊登批评报道视为“舆论监督”,其实不然。就是仅从字面上看,舆论监督也不能等同于传媒的批评报道,尽管两者有很密切的关联。  一、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不是传媒  “舆论监督”的概念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是1987年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当时对于舆论监督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似乎介于政务报道和群众批评之间,没有人追问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谁。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
期刊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经常性策略,常见的有:记者(主持人)进社区、观众互动见面会、观众建议征集会、电话(短信)评点以及大型的观众节等。这些活动帮助媒体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人气,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也产生了不小的成本开支。据我们的经验和调查,这类活动开销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给媒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媒体在观众互动活动中处于“赔本
期刊
编者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撰写的新著《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闻事件以及媒体对此的评论。书中涉及以下话题:“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稳定是为了发展”、“也要重视程序的科学化”、“建
期刊
一、楼市的舆情预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提出了他所理想的社会生活景观:“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安居方可乐业。孟子讲“居者有其屋”列为榜首,在于群居时代住所乃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城镇住
期刊
日前,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地产市场的“新华时评”,多角度评解楼市问题,剑指土地财政以及腐败酿生的高房价。新华社批评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主流媒体继续跟进。[1]这样针对某一行业、由主流媒体领跑的强势监督报道,就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而言,尚不多见。  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重磅推出主旨鲜明的批评性报道,触及当前社会“
期刊
微博客在2009年风靡全球。微博客结合了互联网和手机功能,在一定字数限制内,允许使用者用手机短信形式,在网络和手机上传文字和图片,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微博主不受时间、地点、写作语法格式的限制,以一种类似口语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手机、电脑等上传到自己的微博客,或者记录生活点滴,或者对时事发表看法,这种简单而又率性而为、随意的信息发布方式,非常适合现代都市
期刊
一、网络炒作之刍议  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盛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回家”到“犀利哥走红”……近年来,“炒作”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时髦的名词。纷繁复杂的舆论漩涡在扰乱人们视听之际,使得互联网上真假信息难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目前,中国业已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中国网民的总数为3.6亿,互联网
期刊
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和楼市价格的波动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热点。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房地产报道在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热点。  然而,有些媒体的房地产报道存在房价信息失真、新闻广告化、平民视角缺失、爆炒奇谈怪论、将谣言视为卖点、报道方式娱乐化等问题,让报道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切实提高房地产报道的质量,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
期刊
一、 媒介素养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在西方,面向媒介使用者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一般认为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ER.Leavis)和桑普森(Denys.Thompson)发表的论文《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诞生。德国媒体教育学之父迪特·巴克(Dieter Baacke)将媒介素养的内涵分为媒介批判能力、媒介知识、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创作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