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导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8229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5月13日~21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从新闻报道的标题、事件、图片以及评论四个角度,来总结该媒体对外报道重大灾难事件时价值观导向的表现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外传播中价值观导向策略的认识。
  关键词:价值观导向 新闻要素 策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汶川地震
  
  重大灾难事件因其突发性、破坏性和震撼性而引人关注,对灾难信息的公开和处理,显示出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和执政能力,而对外报道重大灾难事件中的价值观导向,正成为媒体一种或隐或现的主体性传播策略。下面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5月13日~21日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样本①,力图从新闻报道的标题、事件、图片以及评论四个新闻要素,来总结该媒体对外报道重大灾难事件时价值观导向的表现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外传播中价值观导向策略的认识。
  《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为八个版,分别是要闻、神州速览、台港澳侨、财经新闻、华侨华人、文化遗产和国际视窗,不过每版没有特别固定,每天的报道都是根据实际内容来编排设版。由表一可见,在2008年5月13日~21日的新闻报道中,关于汶川地震的标题总数从11篇迅增到45篇。总的来说,每个版面都涉及了地震信息,即使是奥运特刊,也专门在5月16日出现了11篇地震消息,将奥运火炬传递和地震捐款密切结合。由此可见,随着灾情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逐渐将民众的生存现状置于最关心的地位,显示了媒体尊重生命、悲天悯人、顽强抗挫的价值观导向。
  


  从表二可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汶川地震报道中,主要分八个部分:国家领导人及国内各行业人士、台港澳侨及华侨、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救灾现场感动事迹、国内媒体及网友之声、外媒声音、科普知识及捐助榜和其他。首先,对台港澳侨以及海外华侨的报道内容最多,共73篇,这体现了以台港澳侨及海外华侨为主体的受众角度,他们的价值观将向不同的社会关系维度辐射开,由此扩大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影响;其次是对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各行各业人士对地震反应的报道,共42篇,从国家高层管理组织到地方各行各业人士都积极抗震救灾,通过宏大叙述,显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再次是对感动现场和事迹的报道,共37篇,通过微观叙事,将报道视角定格在一个个感人的平凡个体身上,表达了中国人富有人性色彩的精神价值世界。从事件所隐射的价值观维度来说,分别从认知、道德、审美三个维度来显示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的导向,既有科普知识的介绍,又有各类救援感动事迹的叙述,还有捐助榜的公示,从精神领域宣扬了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观体系。
  


  新闻图片是以视觉语言表达的一种情绪和判断,它还表达了报纸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从表三可知,《人民日报(海外版)》使用的新闻图片首先最多的是还原救援现场的场景,像医生、武警官兵、志愿者等都在救援现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是爱心行动及捐款现场,像的哥、娱体明星,甚至高僧都倾囊相助,为灾区献上微薄之力。再次是感人场景,像丈夫鼓励待产的妻子、国人齐喊“汶川挺住”都是让人心灵震撼的瞬间。灾后废墟及救灾者处境的图片虽能冲击受众眼球,但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没有过多渲染惨烈的场面。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中最直接有效传递媒体立场和观点的体裁,也是进行明确价值观导向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从2008年5月13日~21日的头版言论板块,可清晰地看出中国政府对外所展现的价值观立场:这里既有提倡仁爱和友善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又有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尊重百姓知情权和尊重人权推动民主进步的现代价值观,还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宣扬博爱互助的人文价值观,总体上共同建构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传统价值观的历史积淀,又是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现代价值观转变,还是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深化。它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媒体对外显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东方大国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据。
  在汶川地震系列报道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意凸显标题、事件、图片和评论等新闻要素,以此来显示一种巧妙而有力的对外传播价值观导向策略,并使得这些策略具备以下六点成功经验:
  报道及时、真实、客观、全面。对外公布灾情情况,不隐瞒任何灾情,死亡数字也在不断刷新中,并且迅速及时地在第一时间报道灾难的新进展,显示出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这不仅有效避免了国际上的种种猜疑和谣言的传播,还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坦荡、真诚、负责的大国风范。《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及时、真实、客观、全面报道灾情的同时,将更多视角定格在救援现场和捐助后方的普通民众身上,重点突出国民万众一心和互助互爱,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微觀”叙事,来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呈现异质声音,开放舆论环境。《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专门设置了两个专栏——国内媒体声音和国外媒体声音,让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和“交流”中,实现价值观的碰撞和沟通,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多价值观的认知、选择和评价。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文章的评论说:“中国媒体在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也让世界对之刮目相看,甚至可以说是‘地震般的巨变’。”呈现异质声音,开放舆论环境,使中国媒体掌握了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突破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倾向,积极参与到国际信息和舆论的传播中,无形中在世界媒体面前重塑了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
  主题渗透人文关怀。《人民日报(海外版)》除了将“人”作为关注的主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外,还以具有人情味的报道方式,充满感情地关注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在此次报道中,没有局限于对政府工作和领导人行为的报道,即使是对国家领导人做特别报道和评论,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平易近人的姿态,让国内外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们在重大灾难事件中的态度、情感、意识和行动。像《保孩子,教师舍身挡住水泥板;救伤者,私人诊所用尽库存药》这样的报道,主题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对新闻人物做立体的观照,展现人性的力量,彰显人的真、善、美的价值,大大提升了重大灾难事件的新闻价值。
  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向立场是建立在感性和本能基础上的,避免了抽象概念的宣传和空洞观念的灌输。价值观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它是正确直觉和秩序理想的融合。《人民日报(海外版)》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进行具体生动的叙事,塑造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闪耀着让人感动的精神价值光芒。如赞扬敬礼娃娃、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等,他们身上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凝聚力奠定了基础,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正确直觉”,帮助他们以敏锐的感觉去体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步性。
  结合宏观叙事和微观写照。《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将宏观叙事和微观写照有机结合,首先得益于多渠道的信源。既有官方消息、民间消息,也容纳国外媒体的言论,如果仅靠官方发布的数据只能体现整体的受灾情况,而不能生动地展现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造成信息超载与信息短缺的矛盾。其次得益于选取不同类型的新闻对象。报道中既有国家领导人和救援军队的面孔,也有大量灾民和普通志愿者的身影,如果像以往重大灾难的对外报道那样只重视国家指示部署和领导人的活动,那么会使受众心里产生怀疑和抵触,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导向就会失去说服力和公信力。再次得益于大量的现场采写,这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可感性、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传播效果的震撼性。
  审美化手段编码新闻图片。新闻图片是一种符号,它既有直接意义,也有引申意义,在给人提供视觉感受时还能促使人产生联想,读者在“读图”时会把图片的直接意义和引申意义联系起来思考,客观上丰富了新闻的内容。②《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灾难图片真实、直观、现场感强,并且图片动人、精简、唯美。摄影记者和编辑用审美化手段精心编码新闻图片,既使灾难消息跨越语言文字障碍,使境外受众迅速接收信息,而且将新闻图片经过审美化的方式进行编码,使悲剧性摄影新闻作品“在有限东西的没落中,显露出无限东西的现实和真理”。③正如《华盛顿邮报》原发行人玛格里特所说:“新闻图片是以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灵。”摄影家留给观众的正是这样一种审美期待,以独特形式使受众得到审美享受,获得精神的洗礼和境界的提升,自然被主导价值观所渗透。
  
  注 释:
  ①本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5月13日至21日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样本分析,选取的这段时间正好是从汶川地震报道的开始到哀悼日的阶段性结束,其中5月18日为周日,该报不出刊,因此,尽管选取样本为九天,但实际只有八期。
  ②刘九洲:《两类报纸转型策略思考——以〈长江日报〉和〈楚天都市报〉为例》,《新闻前哨》,2008(6)。
  ③今道友信[日]著,崔相录、王生平译:《存在主义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黄卫星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副教授,文学博士;吴丹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2008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政府舆论形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政府、媒介和公众等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关于信息传递和仪式传播的观点,从政府应对媒体方式的视角,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优化自身舆论形象上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勾勒和分析。  关键词:政府舆论形象 信息传递 仪式传播 变迁    政府舆论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整合与外化的结果,是一种以舆论为载体的政府组织的内在精神和外在
期刊
引言  神话作为一种早期历史文化的象征性表记,其中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作为人类语言发明后的第一种意识形态,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部发展。”①  理论框架  神话中叙事整体的核心是意指化的两个序列,意指化的第一个序列描述了符
期刊
摘要:大众传媒时代精英文化大众化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百家讲坛》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糅合——既是学术传播的需要,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需要。其制作理念的通俗化,筛选机制的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的重形式、轻内容等特征解构了精英文化的独立、自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的社会根源,既与精英们的主动蜕变有关,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的传播特性使然。  关键词:《百家讲坛》 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平面化 解构    
期刊
摘要:石佛艺术公社从市场自发形成到如今的规模,其发展速度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未来发展应借鉴国内外艺术区的成功经验,寻求与政府的多方合作,探索新型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其成为河南当代艺术传播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当代艺术 传播 石佛艺术公社    石佛艺术公社发展历程  一个被遗忘在都市边缘的村庄,因为一个艺术家的入住而名声大振,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郑州,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原城市,坐
期刊
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输入舆论过程的信息结构均衡、总量充分、流动畅通,而且对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规控的各环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公众对于舆论对象的意见就有可能随着相关信息的呈现状态的改变以及自身认知状态的改变而发生转向,舆论的运行也可以通过主导意见的转向、调整而呈现出自组织和自稳定的状态。  基于信息呈现的意见转向  信息输入是舆论运作的起点,并贯穿于舆论运作的始终。信息输入的性质和状态是影响公
期刊
摘要:穆青新闻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推人物通讯。对白描手法、典型细节、散文笔法等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使其作品极具“形”的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勿忘人民”等写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内质上具有深厚的蕴意。形质俱美使穆青人物通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穆青 人物通讯 “形” “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穆青为我党的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术界有关穆青人物通讯写作的研讨文章不少,我以
期刊
人员:李宇明(李)蔡长虹(蔡) 王笑艳(王)张洋(张)   王:李司长,您好。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交新闻发言人的语言传播形象、机制及策略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8BXW021),您既是新闻发言人又是语言学家,所以特意来听听您对我国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看法。  李:好的,我们今天一起讨论讨论。  蔡:李司长,您作为新闻发言人,如何看待新闻发言人这个工作?  李:新闻发布不是个人行为,政
期刊
多媒体教学现状  在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于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已成为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由于年龄、计算机水平所限,以及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环境软件学习掌握程度不同,导致教学课件开发缓慢,真正适合自己实际教学的课件较少,有些教师使用外来的课件,有些教师只会使用Power Point制
期刊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高涨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及新闻接受心理。广大受众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精神需求丰富多样,他们越来越不满足新闻停留于对事实信息的报道,更关注新闻的现场感、形象性、表现力,更看重新闻的审美价值。  从传统意义上看,新闻作为及时传播的新鲜重要的事实信息,它以实用
期刊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分量的女作家。本文以她的三部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为分析对象,探索其小说所反映的孤独主题,以便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对其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孤独 仰的缺失 情的荒诞 情的无能    步入20世纪以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然而,在享受优越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面对精神世界的忧虑与困惑。在美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