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引发的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从2001年开始,教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从以前照搬教材上课,到现在的活用教材都存在着无所适从的状态,这些的过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改变。新课标从教材上来看,不仅让老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本质上的改变,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需要不断探究,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模式。教师们从原来的一支粉笔走天下,到现在的多媒体、多形式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方法……但是在新课标的教学改变过程中,有些作风大胆的教师,把所谓创新,无视教材的根本,自成一套的风格进行课题创新研究教学。这些都造成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容易走进教学的误区,教师在“用教材”方面,很多时候只愿意成为教材的执行者,对教材的使用,不仅要成为执行者,更重要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教材及课程目标应该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成为教材的开发和创新使用者。
  下面从我上的一节三年级的测量课来讲吧。
  这次的内容是测量这个单元的知识《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把较大的长度单位具体化,我预先准备了很多个卷尺,还特意让学生穿上了运动鞋回来上课,根据我的教学设计要求,把千米的认识内容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室外量感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条跑道跑一圈有多长吗?
  生:知道,当然知道,我们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讲过是400米的。
  师:那好,如果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1千米的量感活动的话,应该要跑几圈呢?
  生:两圈半。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呀?
  生:一圈是400米,兩圈就800米了,然后再加半圈200米,刚好是1000米了呀。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千米到底有多长好不好呀?
  生:好。
  于是,我带着孩子们绕着运动场的跑道跑了两圈半。跑完之后,很多学生都气喘吁吁的说:老师,到底是不是真的一千米呀,怎么跑完那么累呀?
  师:是么?那刚刚我们跑了几圈呢?
  生:两圈半了。
  师:两圈半是多少呀?
  生:1000米。
  师:那刚刚我们就是跑了一千米了,那么你们跑完一千米之后觉得怎样呀?
  生:累死了,以前跑100米觉得很快很轻松的,现在跑一千米,才知道原来1000米是这么长的。
  师:现在大家都感受到一千米的长度了,如果我们不用跑的,而改用走的,试试看,大家可以走多少步,好不好?
  生:好。
  于是我带着孩子们一边走,孩子们一边数自己的步数,开开心心的又把一千米走完了。
  接着为了证明我们刚刚跑的和走的都是一千米,还让学生4人为一组,用卷尺来量跑道的长度。
  我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亲历”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亲历”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理解和感受,认识1千米=1000米,感受一千米的实际长度,从而增加学生对千米的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通过这样创造性的改造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娱与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关键在于他会不会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活加工”,从而最大限度的对教材的开发创造和使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基本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一、化繁为简,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毕竟现在的教材都是静态的书本,例题中的情境也不能像动画那样展示,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还是有点欠缺,作为老师,可以在使用教材中把静态情境结合教学的多媒体和例子变成动态情境,把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静态教材创造成动态吸睛的教材,让教材成为故事一样,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吸引了,并通过生动的教材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很多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情境动态化,那么“亲历”的效果就不突出,不明显。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静态情境变成动态情境,让静态教材变成动画,变成故事,变成游戏。如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做学具,或者利用灵活多变的学具对教材进行“活加工”。教师最好是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把例题中静态的图片转化成接近学生生活或者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或者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个内容时,都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生活中的工具画出一个圆,然后要求学生把画出来的圆剪出来,从剪纸的活动中“亲历”了圆的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圆的世界,不经意中就学会了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还在“亲历”的过程中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们在这个亲历过程中,认识圆是对称图形,还知道了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感知了两条半径等于一条直径,如何找出圆心的位置等等,在“亲历”活动中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亲历”活动可以让学生感知和强化空间观念,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放飞想象深化空间观念等等从而达到构建和创造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二、化统为本。创造性的把教材转化为校本教材,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或者是苏教版等等,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理解教材,研究教材的情况下,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大胆开发教材,创新运用,使自己所教的学生能产生共鸣,愿意思考。例如课本例题里介绍,很多例题的背景都是以大城市为主,那么生活在我们这里小城镇的学生,有很多情境都没经历过的,这种情况下,我就把例题进行修改,修改成适合我们的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进行,例如有些例题用带学生坐车去参观博物馆之类的题目,我就把题目内容修改一下,改到去敬老院关爱老人,这些事情学生每年都去做的,理解题目就更加的清晰易懂。如果将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呈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把新知识融入到问题情境中,让教学内容显得更加简单易懂,教材的活用使用,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让学生对这个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三、化固为开,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载体,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但不能依附于教材,就需要教师根据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已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接受的能力进行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更新和改革新的课堂模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当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旧教材的例子一般是闭合型的,固定的思维方式,给出的固定的条件和问题,规律性比较强,思路相对比较直,教学过程容易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有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一些思维比较活跃,我们称之为“吃不饱”的学生,硬生生的把这些灵活学习的孩子变成一个死记硬背获取知识的孩子。而新教材例子却能根据实际设计成开放型或半开放型的例题,让学生在审题中得到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有些例题在一个情境中提出的条件或超出或少于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学生通过观察题目,从题目通过分析获取相应的信息中,或者自行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多数只提供一部分,需要學生进行补充的,当然对于某些设计成闭合型的题目。例如六年级的《比》这个内容的教学,很多的例题都采用半开放式的例题模式,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通过思考,获取更多解题方法。作为老师,不要像以前那样,为了赶课程,不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而直接的把题目进行满堂灌,把半开放式例题硬生生的变成闭合型题目。要把这种教学内容上好,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备课准备,做到备教材,用教材,把握好教材的要求,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根据教学内容,能开放的就开放,难开放的也尽可能变为半开放的模式来处理。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才能获取更丰厚的数学知识。
  因此,活用教材,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融合贯通,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让学习内容变得富有挑战性。并且向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操作及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习特别看重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但有限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后作业不仅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默会化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训练表达能力、培养表达兴趣的重要阵地。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说”相关的表达型线上作业——以微视频作业鼓励“说”,以“做”带动“说”,以合作沟通促进“说”,让热爱表达的种子深种学生的心底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这样社会大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改变思维,创新育人方法,做好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及对策  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为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由于自制力不足,很容易被网络吞噬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同时,由于青少年心智不成熟,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核心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能培养学生各种音乐创造能力才是音乐核心素养最终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即兴歌表演的能力,是我的音乐教学目标。只有时刻关注不同曲目的音乐风格特点后,掌握相关类型的舞
期刊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是提高和考察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思想和技巧的培养,还要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维,以促进其对语言组织的能力提升,从而培养综合语文素养。本文简单分析了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课改下开展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新课改
期刊
一、解析教材,整体把握  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现代诗歌单元,也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要求“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这是对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巩固和提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依托课文学习展开,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分步推进:《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
期刊
2020年2月17日。这一天,全国绝大部分的老师开始悄悄被卷入一场名为“线上教学”的时代洪流中。《俄罗斯报》3月2日的报道中称,“中国正在进行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这一景象史无前例。”学校教育从一间教室,一班学生,一节节40分钟课堂的传统模式瞬间跳跃至“未来教育”的形态: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这似乎是一场教育的穿越,穿越者无不在惊喜中感到困惑,在挣扎中苦苦探索。在这样的洪流之中,我
期刊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经,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体质测试是评定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参考。我校学生体质测试录入始于2009年,随着2013年国家测试系统正式启动,学生体质测
期刊
[摘要]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想象,故事性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复述能力。根据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和课标的要求,采用复述的方式进行民间故事教学,是最适切的方式。教学中宜通过梳理情节,简要复述;变换形式,详细复述;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等方式,打开民间故事的大门。  [关键词]民间故事;梳理情节;变换形式;发挥想象;复述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它的语言浅显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发展,其中写作最能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向来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节七年级英语写作课的教学,应用智慧课堂技术,结合多种具体可行的评价方式,通过导入、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互评五个环节的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
期刊
[摘要]为了将日渐式微的非遗文化——扎染引入到小學中传承,而探讨扎染课程在小学课堂中开展的多种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扎染的历史和文化、体会扎染工艺的制作特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扎染;小学阶段;策略;家校合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的中华民族在生活劳作中创造了灿烂的艺术文化,扎染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扎染在民间又称为“扎缬”“绞缬”和“撮花”等,在面料上按设计意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