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艺术生活的渴求,在许多儿童中也掀起了“钢琴热”,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钢琴,想尽办法聘请钢琴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带孩子上课。钢琴教学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学问,尤其是儿童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儿童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家长在儿童学琴过程中的督导必须根据孩子的自身特征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钢琴学习中取得成效。
一、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前苏联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对音乐发生兴趣”,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可以说,它是学好钢琴登上艺术殿堂的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我国诸多从事儿童钢琴教育的专家、学者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科学地、客观地强调:首先要注意启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切实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钢琴对于孩子们来说永远是个爬坡的过程,刚开始孩子们可能会觉很新鲜,好奇这个叫钢琴的“东西”为什么能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等,可是在真正接触钢琴,要求按正规方法来弹钢琴时就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①在孩子学琴中,很多家长总感觉孩子在琴凳上坐不住或很被动,东张西望,精力不集中,甚至不愿意练琴;②一些孩子在学琴之初兴趣很浓,拥有较高热情,后来逐渐失去兴趣,反而把学琴当成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父母或教师不太了解儿童音乐教育的规律和心理及生理特点,导致孩子觉得练琴太枯燥,太机械而丧失学习兴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责备甚至打骂孩子,一味地强调严格、苦练超出了儿童心理或身体接受的程度。这种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只能在孩子心灵深处蒙上阴影,使孩子对钢琴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视学习钢琴为畏途。有的小孩为了少练琴常常在练琴时间躲进厕所,很长时间不肯出来;有的孩子因练不好琴经常挨打受骂,孩子的琴技是伴着泪水长进的。兴趣并不是先天具有的,一个人的兴趣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决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钢琴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家长对学习钢琴缺乏了解和认识,缺少科学的实际态度,不顾及孩子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学习进度,跟别的小朋友赛“程度”,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讲究方法地对他们采取强行压服方法,对孩子粗暴训斥,体罚或用不适当的物质引诱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劲头”,这些做法都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曾经有一位家长为了激发孩子弹琴的兴趣,每天练半个小时给一块钱买她练,刚开始确实很见效,但不到一个月每天一块钱的练琴时间已经吸引不了她,而且她也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练琴赚钱,时间一长,琴没练好还养成了偷钱的毛病,这一点值得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不间断地练习这不能说不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约束,而且弹琴过程中的动手、动耳、动脑几乎是在同一瞬间进行的,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很难把握,更何况是儿童,如果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知道弹琴有多难,就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耐心教育一定会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这是健康学琴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孩子在练琴过程中出现困难,自己又难以摆脱困难的环节,家长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帮助研究科学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何在,对症下药,提高效率,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孩子闯过难关。如果是由于精神紧张怕挨打受骂而引起弹奏上的某种问题,如不放松、拘谨等,就需要家长从思想上寻找解决途径,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由于弹奏方法不对造成的困难,则要和老师一起研究如何改正的具体措施;如果是因为欠缺熟练而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放慢速度多练习,困难之处重点练。攻克难关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行,一旦感受到这种“成功”的喜悦,由衷的兴奋就会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会增强。在孩子解决困难后,家长可竖起大拇指夸他“聪明!”但当孩子实在不能解决困难时绝不能用“笨蛋”“蠢货”之类的字眼批评。每次督促孩子练琴之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最好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用插红旗、贴红星等形式来鼓励孩子的进步。实践证明,家长采用启发、鼓励孩子解决困难的办法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这等于把成功的法宝——信心和勇气教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证明自己不依靠外援也能办好一件事,这个意识的产生会在孩子们性格成长上打下良好的根基。
在培养孩子学琴兴趣方面家长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给孩子讲些音乐家的故事,使他们对作曲家及作品有些了解,跟孩子一起听钢琴CD,看看教学音像资料,注重培养家里的音乐气氛,但请家长切记,在欣赏音乐时,尽量不要对孩子指手划脚,试图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如果发觉孩子并未认真在听、在看也不必生拉硬拽,在孩子的一天中,并不需要规规矩矩地端坐着听音乐,音乐应伴随着他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而孩子也会逐渐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响:早晨起床和进餐,音乐轻松愉快,孩子也精神兴奋;学运动员一二一向前走时,音乐节奏鲜明有力,孩子也昂首挺胸;入睡前播放一曲悠扬甜美的歌,孩子会安静地微笑着进入梦乡,家长还可以配合音乐的情绪变化讲故事,合着音乐的节拍玩游戏等。为孩子买玩具时也可以挑选一些能发出优美声响,能够打出清晰节奏的玩具,如小提琴,八音盒,碰铃等。这样,父母可以在教孩子玩这些玩具中使孩子和音乐建立感情。条件和时间允许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琴,比比谁弹的更好更生动;可以经常性的让孩子在朋友、同学、亲属面前表演,展现自己的才能,激发了他们的学琴兴趣。
除了在家中进行音乐熏陶,听录音,看电视,最好是能带孩子经常到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会,亲眼看一看指挥家是怎样挥舞双臂打拍子的,认一认舞台上那些不同模样的乐器,听一听各种乐器有什么不同的声响,特别是要听听钢琴独奏节目,逐渐建立对钢琴的亲切感。音乐会上那种观众与艺术家面对面的心灵交流和现场感受到的音乐散发出的热情气息所产生的魅力是在家听唱片所领会不到的,特别是儿童处于模仿能力很强的时期,“看”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眼界也慢慢开阔起来。同时这也是家长提高自身音乐素质与孩子共同进步的机会,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他们将会在音乐的感染下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情趣,以至于自发地产生学习音乐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会产生学琴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学琴的热情与求知欲。
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钢琴兴趣过程中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孩子的兴趣与他本人的智力特征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兴趣,挖掘他的潜智,通过发展他的潜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兴趣。把孩子的兴趣和他的特征结合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适应,最终才能找到结合点,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换得的辅导上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学琴道路上的曲直,决定他们能否持续发展对音乐、对钢琴的兴趣与感情,我们认为这是家长对孩子应付出的必不可少的感情投资。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们都热爱音乐艺术,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家庭艺术的熏陶及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李之宣)
一、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前苏联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音乐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对音乐发生兴趣”,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可以说,它是学好钢琴登上艺术殿堂的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我国诸多从事儿童钢琴教育的专家、学者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科学地、客观地强调:首先要注意启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切实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钢琴对于孩子们来说永远是个爬坡的过程,刚开始孩子们可能会觉很新鲜,好奇这个叫钢琴的“东西”为什么能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等,可是在真正接触钢琴,要求按正规方法来弹钢琴时就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①在孩子学琴中,很多家长总感觉孩子在琴凳上坐不住或很被动,东张西望,精力不集中,甚至不愿意练琴;②一些孩子在学琴之初兴趣很浓,拥有较高热情,后来逐渐失去兴趣,反而把学琴当成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父母或教师不太了解儿童音乐教育的规律和心理及生理特点,导致孩子觉得练琴太枯燥,太机械而丧失学习兴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责备甚至打骂孩子,一味地强调严格、苦练超出了儿童心理或身体接受的程度。这种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只能在孩子心灵深处蒙上阴影,使孩子对钢琴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视学习钢琴为畏途。有的小孩为了少练琴常常在练琴时间躲进厕所,很长时间不肯出来;有的孩子因练不好琴经常挨打受骂,孩子的琴技是伴着泪水长进的。兴趣并不是先天具有的,一个人的兴趣是由他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决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钢琴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家长对学习钢琴缺乏了解和认识,缺少科学的实际态度,不顾及孩子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学习进度,跟别的小朋友赛“程度”,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讲究方法地对他们采取强行压服方法,对孩子粗暴训斥,体罚或用不适当的物质引诱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劲头”,这些做法都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曾经有一位家长为了激发孩子弹琴的兴趣,每天练半个小时给一块钱买她练,刚开始确实很见效,但不到一个月每天一块钱的练琴时间已经吸引不了她,而且她也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练琴赚钱,时间一长,琴没练好还养成了偷钱的毛病,这一点值得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不间断地练习这不能说不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约束,而且弹琴过程中的动手、动耳、动脑几乎是在同一瞬间进行的,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很难把握,更何况是儿童,如果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知道弹琴有多难,就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耐心教育一定会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这是健康学琴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孩子在练琴过程中出现困难,自己又难以摆脱困难的环节,家长要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帮助研究科学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何在,对症下药,提高效率,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孩子闯过难关。如果是由于精神紧张怕挨打受骂而引起弹奏上的某种问题,如不放松、拘谨等,就需要家长从思想上寻找解决途径,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由于弹奏方法不对造成的困难,则要和老师一起研究如何改正的具体措施;如果是因为欠缺熟练而带来的问题就需要放慢速度多练习,困难之处重点练。攻克难关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行,一旦感受到这种“成功”的喜悦,由衷的兴奋就会增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会增强。在孩子解决困难后,家长可竖起大拇指夸他“聪明!”但当孩子实在不能解决困难时绝不能用“笨蛋”“蠢货”之类的字眼批评。每次督促孩子练琴之后,根据孩子的表现,最好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用插红旗、贴红星等形式来鼓励孩子的进步。实践证明,家长采用启发、鼓励孩子解决困难的办法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这等于把成功的法宝——信心和勇气教给了孩子,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证明自己不依靠外援也能办好一件事,这个意识的产生会在孩子们性格成长上打下良好的根基。
在培养孩子学琴兴趣方面家长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给孩子讲些音乐家的故事,使他们对作曲家及作品有些了解,跟孩子一起听钢琴CD,看看教学音像资料,注重培养家里的音乐气氛,但请家长切记,在欣赏音乐时,尽量不要对孩子指手划脚,试图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如果发觉孩子并未认真在听、在看也不必生拉硬拽,在孩子的一天中,并不需要规规矩矩地端坐着听音乐,音乐应伴随着他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而孩子也会逐渐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响:早晨起床和进餐,音乐轻松愉快,孩子也精神兴奋;学运动员一二一向前走时,音乐节奏鲜明有力,孩子也昂首挺胸;入睡前播放一曲悠扬甜美的歌,孩子会安静地微笑着进入梦乡,家长还可以配合音乐的情绪变化讲故事,合着音乐的节拍玩游戏等。为孩子买玩具时也可以挑选一些能发出优美声响,能够打出清晰节奏的玩具,如小提琴,八音盒,碰铃等。这样,父母可以在教孩子玩这些玩具中使孩子和音乐建立感情。条件和时间允许的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琴,比比谁弹的更好更生动;可以经常性的让孩子在朋友、同学、亲属面前表演,展现自己的才能,激发了他们的学琴兴趣。
除了在家中进行音乐熏陶,听录音,看电视,最好是能带孩子经常到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会,亲眼看一看指挥家是怎样挥舞双臂打拍子的,认一认舞台上那些不同模样的乐器,听一听各种乐器有什么不同的声响,特别是要听听钢琴独奏节目,逐渐建立对钢琴的亲切感。音乐会上那种观众与艺术家面对面的心灵交流和现场感受到的音乐散发出的热情气息所产生的魅力是在家听唱片所领会不到的,特别是儿童处于模仿能力很强的时期,“看”会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眼界也慢慢开阔起来。同时这也是家长提高自身音乐素质与孩子共同进步的机会,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他们将会在音乐的感染下不断提高对音乐的情趣,以至于自发地产生学习音乐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幼小的心里会产生学琴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学琴的热情与求知欲。
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钢琴兴趣过程中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孩子的兴趣与他本人的智力特征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兴趣,挖掘他的潜智,通过发展他的潜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兴趣。把孩子的兴趣和他的特征结合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适应,最终才能找到结合点,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换得的辅导上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学琴道路上的曲直,决定他们能否持续发展对音乐、对钢琴的兴趣与感情,我们认为这是家长对孩子应付出的必不可少的感情投资。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们都热爱音乐艺术,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家庭艺术的熏陶及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