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亚健康 中医 理论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的形成,标志着应对疾病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医学发展的重心向病前状态干预和疾病防治转移,这样就为中医学在亚健康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我们知道,现代医学是注重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病,主要采取的是生物、理化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治愈疾病,在生物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完善,又提出治未病之脏腑及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理论。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对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实践的检验,历经数千年不衰,已受到世界的关注。不仅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思维,而且辨证论治理论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为亚健康的防治、调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亚健康概念的介入,一大批有深厚辨证论治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利用中医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体质,重视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强调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对于尚未进入疾病状态,而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调理,消除失调的病理状态,恢复协调的生理状态。中医学的这种理论和对疾病的认识,恰好符合诊治亚健康的要求,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使人体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故辨证论治被誉为21世纪最佳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驱。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亚健康状态”这一概念的形成,标志着应对疾病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医学发展的重心向病前状态干预和疾病防治转移,这样就为中医学在亚健康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我们知道,现代医学是注重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病,主要采取的是生物、理化手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治愈疾病,在生物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完善,又提出治未病之脏腑及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理论。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对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实践的检验,历经数千年不衰,已受到世界的关注。不仅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思维,而且辨证论治理论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为亚健康的防治、调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亚健康概念的介入,一大批有深厚辨证论治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利用中医理论研究亚健康状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主要着眼于人体不同的生理体质,重视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强调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对于尚未进入疾病状态,而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调理,消除失调的病理状态,恢复协调的生理状态。中医学的这种理论和对疾病的认识,恰好符合诊治亚健康的要求,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使人体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故辨证论治被誉为21世纪最佳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