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中学家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来源 :家长·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70912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生活和学习工具。农村中学生也不甘人后、人手一机,加入了“低头族”的大军。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帮助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合理、适当地使用手机,家校如何协同工作,消除手机的消极和不利影响,更好地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学生;智能手机;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0-0004-02
  一、农村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利与弊
  (一)智能手机对农村中学生学习的益处
  智能手机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方便性——可谓一机在手,信息全通;智能手机能使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手机引入了碎片化学习理念,突破了传统课堂学习模式的桎梏;智能手机能培养中学生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他们通过使用手机,培养了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手机对于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智能手机对农村中学生学习的弊端
  智能手机容易让他们对网络产生依赖性——网络资源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有可能让学生对此产生依赖,遇到问题只想着搜索答案,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容易沉迷于游戏娱乐,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影响视力。
  二、农村中学家校协同管理智能手机的教育策略
  (一)宜疏不宜堵,巧妙利用“南风效应”
  当今时代,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习惯,手机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禁止使用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家长和教师完全不必抵触,宜疏不宜堵。如果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管束过于严厉,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反而会和教师家长对着干,甚至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自残自杀。
  (二)教师和家长要对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掌控
  尽管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他们的自控能力較差,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教师家长要对孩子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有效掌控,严格规定和控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引导他们养成使用智能手机的良好习惯。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可以让校方在管理上有法可依,处理此类事件名正言顺,减少师生、亲子由于手机引起的冲突。
  (三)让优质教育资源占领智能手机的阵地
  俗语说得好,“要想让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学生无心无暇玩手游浏览不良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的手机里装满有益、有用的软件。所以,学校、教师、家长要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引导,努力培养他们自我思考和自我开发的能力,为学生灌输碎片化学习的理念。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农村留守学生和住校生手机管理
  城市学生和走读生,因为父母在身边,对学生使用手机尚可进行有效监控;而农村留守学生和住校生,离开了父母的视野,缺乏有效管束,使用手机完全靠自觉自律,所以很多学生实质上已经成了手机的俘虏——课上不看课下看,白天不玩晚上玩,人前迷迷瞪瞪被窝里异常清醒。这就给家校协同教育出了一个大难题:如何规范农村留守学生和住校生手机管理?违反校规是一回事,学生私有财产也必须受到保护。所以,对住校生的手机,应由宿舍长统一管理——每天在规定的时段内使用,用完后收回,宿管不定时抽查;对留守学生的手机,应由监护人切实负起责任——限时使用,按时收回。要求学生、家长和监护人之间开诚布公、达成协议,班主任要和监护人经常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五)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应以身作则,有的家长自己在家一直玩手机,这种不良习惯会影响到孩子。”此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培养在艺术、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兴趣爱好,让孩子不只对手机感兴趣。只有扩展孩子的视野和兴趣,形成家校一体、校内外一致的氛围和环境,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结语
  总之,家校在农村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认识上要高度一致,管理上要形成合力,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弊远远大于利。当然,手机也不是洪水猛兽,切不可因噎废食;疏堵得当,也会获益良多。最后,套用一句俗话:如果你想毁了自己的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放任他玩吧。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农村中学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课题编号:GS[2019]GHBZX279)系列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敏.让网络成为联系我们班级进步的纽带[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责编 吴娟)
其他文献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将之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中的情感,促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将情境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
【摘 要】学校教育资源并非一成不变,并非一定要亦步亦趋地遵循国家课程。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教育资源的再开发、再实施和再评价,应该在“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促使学校向着内涵式、精细化、创新化发展之路挺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资源创生;传统文化;时政热点;乡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3-0105-02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或艺术活动,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本研究通过采访法和问卷法对农村初中学生美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得到具体可操作的教育策略,以期解决农村初中美育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美育;农村初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提升,不断地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信息技术,加强两者之间的整合,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一个科学、生动的教学氛围,大大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
摘要:小学生在开始接触习作内容时,往往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进行写作、该用何种语言进行表达。为了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写作,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本文以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来探讨此方法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从开展体验活动、总结体验过程、形成体验作文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体验式教学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始接触习作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从自己
【摘 要】古典詩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非常大。古典诗歌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作文写作素材,激发其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在实际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更为合理且引人入胜的鉴赏情境,使学生与诗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其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语文古典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的强化。然而,由于低年段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薄弱,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较低,以至于学生通过课堂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欠佳。基于此,有必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对低年段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摘要:要想打造精彩、高效、有魅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艺术性地教,学生趣味性地学;其次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结构,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更新教学思想,运用新颖教学模式;展示幽默风趣艺术教学素养,使孩子体味数学的乐趣;构建美轮美奂的教学情境,诱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实施师生情感互动,感悟数学知识生活化,促使每一个小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在数学乐园里找到幸福感、成就感。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发展,开放的格局和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不断地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很多留守儿童在缺乏家长陪伴的教育下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在生活中、學习中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新形势下,我国非常重视儿童教育。本文就如何在当前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下解决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相应地出现了越来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共同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注重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做好学情分析和确定活动目标、全面完善活动准备工作、科学推进活动过程的流程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落实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效果。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