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的民族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讲述了一批汉族技术人员在西藏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故事,体现了汉藏同胞热爱祖国的感情,展示了西藏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在这部藏区题材的长篇小说里,民族意识主要体现为汉藏人民逐渐紧密团结在一起。藏族人民在与汉族同胞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人带来的帮助,彼此之间加深了认识,增强了国家认同,加强了民族团结。“爱情”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双重含义,不仅表示男女个人之间的爱恋,更包含了汉藏人民热爱同胞、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徐怀中 《我们播种爱情》 民族意识 民族团结
  军旅作家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出版于1957年,小说讲述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汉族技术人员在西藏更达坝子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故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藏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今天,读者仍可以从小说文本中了解建国初期的藏区风貌,以及汉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徐怀中丰富的边疆军旅经历,给小说注入了鲜明的民族意识。在小说中,民族意识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逐渐加强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汉藏人民不仅在高原上共同建成了大型国营农场,彼此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谊不仅仅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青藏高原的民族意识
  在小说里,大批汉族技术人员进藏帮助藏族同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两族人民共同与解放后残留的敌人作斗争,共同欢度国庆节,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加强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收获了美好的友情、爱情、亲情。《我们播种爱情》初版发表两年后,叶圣陶在为其再版作序时称之为“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1],这部小说也体现了作者徐怀中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十分需要这样反映民族团结的文艺作品,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明显与“十七年”时期主流小说的创作是一致的。[2]
  1950年至1954年之间,徐怀中在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工作,每年都要到康藏地区深入生活几个月,还曾在修筑康藏公路的工兵连队担任半年多的政治指导员。艰苦的斗争生活使徐怀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写作深度,但后来的边疆生活更丰富了他的见闻和感受。徐怀中发表过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反映了工兵部队修筑康藏公路的事迹。在后来的《我们播种爱情》里,同样出现了人民解放军修建康藏公路的情节,可见这条公路在小说里和现实中都是一条重要的纽带。当时,徐怀中在拉萨、康藏公路沿线的几个国营农场都工作过一段时间,也访问过不少农奴、佛教寺庙和贵族家庭,领略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更目睹了社会变革后飞跃发展的建设成就。在《我们播种爱情》里,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站乃至国营农场的情节,以及对西藏各阶层人物活动的描写,都来自徐怀中在藏区真实的生活体验。
  要注意的是,《我们播种爱情》是站在汉族人的立场上审视藏区文明的,其意识形态目的是展示新中国的优越性,把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的国家体制。[3]汉族人创作的一些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是用先进民族帮助落后民族的方式来体现民族团结的,正如小说中汉族队伍进藏,带来先进、科学的生产方式,使得藏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部分藏族人民才发自内心地感恩、拥护中国共产党。
  徐怀中在谈创作时认为,无论是西藏老农还是上层阶级,“都不应随意驱使,仅仅用来印证某种无疑是正确的政治概念,或图解一下有关政策”[4]。小说1979年再版时,他又在后序中说道:“这部小说是以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活动为中心,没有更多地从正面去反映西藏的社会改革情况。对于贵族和宗教上层人物,也着重是表现了他们在大势所趋下逐步倾向于进步的一面。这一点,现在看来也仍然是切合党的民族政策和斗争需要的。”[5]新中国成立后,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崭新社会环境下,人们有了对自己身份归属的新认知,自觉地加强与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和睦友好、共同发展的心理趋向,并且自觉地表现出相应的情感、行为,这就是民族团结意识。在《我们播种爱情》中,汉族人民和藏族同胞的知、情、意、行都体现了他们正在逐渐加强民族团结。
  “十七年”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一特殊的文学生产语境下,总会不可避免带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因此,虽然写出了西藏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但小说所表达的民族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二.汉藏人民的团结意识
  藏族人与汉族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两族人团结意识的变化。随着人们相互接触,汉族人越来越尊重藏民族的文化特点,把藏族人当成朋友、亲人、爱人,加深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观念;藏族人从单一对本民族的认同,转变为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他们不再排斥汉族人带来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而是和汉族人一起建设现代化的新西藏,两族人民的民族意识都逐渐增强并达成一致。
  《我们播种爱情》是汉族人帮助藏族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典型故事。然而,汉族人的外来者姿态,在一开始就要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矛盾。[6]例如农业站的站长陈子璜,因为开垦荒地的工作不顺利,山民们不配合,便认为“西藏人生性就懒惰”[7],但他仍然坚持农业站的工作,还支持农业站修堤坝。
  在建设农业站的过程中,工委书记苏易的穩重、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批评队伍中同志的不正确思想,也鼓励自己的女儿林媛在藏区小学里当老师,还非常尊重当地的女官员格桑拉姆和呷萨活佛,积极争取并促成格桑拉姆与呷萨活佛支持他们的工作。可以说苏易明显具有民族团结意识和大局观念,他做的决定和行动,都为了能够团结一切积极的力量。苏易的角色起了带头作用。
  林媛在父亲苏易的影响下,也来到西藏工作。由于当地学校的需要,这个十九岁的气象员成为了藏区小学的教师。一开始困难重重,年轻女孩林媛想方设法让藏族的孩子爱上学校,让藏族家长们改变教育观念。林媛不仅教孩子们识汉字、读汉语、传知识,还给孩子们讲授国庆节、升旗仪式,教他们写毛泽东的名字,加强孩子们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在十月到来之际,藏族孩子们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兴奋地庆祝祖国的生日,两族人民有了共同的祖国观念。
其他文献
贫困生家访工作是实施精准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暑 期贫困生家访活动为基础,总结家访实践经验,给高职院校贫困生家访工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小说中与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密切相关的三位女性:科尔曼的母亲格拉迪斯·西尔克是一位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麻木隐忍的黑人妇女;同事德芬妮·鲁斯是一位经济独立、思想却未完全独立的法国移民;情人福妮雅·法利则是一位命运多舛、勇敢反抗的清洁工。从罗斯对这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感受到他对美国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同情。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 女性人物形象
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必然导致以传统制造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制造业人才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企业 的发展需求。智能制造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高职机电类专业的课程
内容摘要:日本大正时代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以中国为背景或以中国古典小说为题材的作品。其代表作之一的《杜子春》,就是以中国古典神仙小说《杜子春传》为题材,并对原作进行了大幅改动诞生的作品。本文从两部作品的对比开始,将焦点放在两部作品中母亲这一角色的差异上,结合芥川的家庭和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杜子春》 《杜子春传》 母亲角色
本文分析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四方面对策,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效 的管理模式,提高对资产管理的效率。
对于中国目前的教育教学事业来说有着比以往更大的进步,所以在教育教学水平上也有着非常艰巨而重大的新目标 和新挑战。在我国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和管理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力求以问卷调查之法,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的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重点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导向、激励、规
在高校开展党史教育不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国家整体而言,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许多学生对于党史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党史培训、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创
内容摘要:《海盗船长》中对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书写,无不透露出英国人的性格和传统。一方面,英国人文明包容、具有虔诚的清教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英国具有海盗传统,但小说中的海盗却在引路人威廉的带领下,成功转为商人。这种转变为英国民族身份的构建过程提供了真实写照,也寄托了笛福对英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   关键词:《海盗船长》 英国性 海盗 商人  笛福的《海盗船长》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直到20世纪20
内容摘要:郑敏《金黄的稻束》既是一曲人生沉潜之婉曲,也是一首大地之颂歌。“金黄的稻束”是个人生命的象征之物,象征站在旷野之中的思想者,诗人郑敏借以“金黄的稻束”呈现其对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历史哲思的情感表达。《金黄的稻束》中情景交融,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思想内容赋予了艺术形式生命力与情感性,艺术形式为思想内容的表现提供了审美空间与情感空间。   关键词:《金黄的稻束》 生命感觉 历史哲思